<h5><div><br></div></h5><h5>昵 称 淡 泊 人 生<br>美 篇 号 42893537<br>课文名称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br>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h5> <div><br></div> 学生时代,我们曾经读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最后一次演讲》课文,对闻一多这位民主斗士无比崇敬!令人自豪的是,闻一多先生的故乡浠水县离我老家不远,仅一个小时的车程,我早就想去参观闻一多纪念馆,实地感受家乡这位名人的豪情和斗志。<br> 今年8月1日,是个难得清凉的日子,我们一行四人驱车前往坐落在浠水县清泉镇红烛路1号的闻一多纪念馆,这里远离闹市区,环境清幽,给人一种宁静之感。纪念馆门前有一座四柱三门牌坊,气势恢弘,典雅古朴。牌楼上方匾额“闻一多纪念馆”,系江泽民题写。<br> <div><br></div><div> 牌楼背后是47级台阶,而闻一多出生于 1899 年 11 月 24 日,逝世于 1946 年 7 月 15 日,享年 47 岁。可见,这47级台阶颇具深意,寓意着闻一多生命的年轮。</div> <div><br></div><div> 拾级而上,我们来到纪念馆门楼,门楼系仿古建筑,庄重大方,正中匾额高悬,“闻一多纪念馆”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我游览了大半个中国,历代伟人或名人题字见过不少,唯胡耀邦题字还是首次见到。</div> <div><br></div><div> 闻一多纪念馆建在清泉镇清泉寺遗址上,主体是一座庭院式仿古建筑群,背倚凤栖山,面临浠水河,真可谓是文化胜地,王羲之、苏东坡、刘禹锡、陆羽等历史名人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词名篇。</div> <div><br></div><div> 穿过门楼,迎面是一块中国民盟湖北委员会捐建的纪念碑,上面刻有毛泽东的题字:“我们应多写闻一多颂。”进门前后欣赏的是三位伟人的题字,足见闻一多先生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div> <div><br></div><div> 纪念碑背后有一水池,相传当年这里是王羲之练字洗笔之处,名曰“羲之墨沼。”池上架有“七曲桥”, 仿竹制护栏,曲折有致,象征闻一多高风亮节的一生,虽然坎坷但充满了活力。</div> <div><br></div><div> 沿着七曲桥 ,我们来到纪念馆广场。广场中央有一尊高大的闻一多铜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和王克庆精心设计,生动展现了闻一多“拍案而起”的英勇气概,是游客打卡拍照的热门之地。</div> <div><br></div><div> 纪念馆序厅正门上方是江泽民题写的馆名,两侧的楹联引人注目:“为民主为和平为大家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荣。”讴歌了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民主人士为了民主和平,不惜牺牲,也要践行“成仁取义” 的崇高气节。</div> <div><br></div><div> 走进序厅 ,映入眼帘的是一巨幅壁画,名曰《红烛序曲》,由闻一多之子闻立鹏夫妇创作,那奔腾的烈焰,隐约可见的凤鸟,正在燃烧的红烛,象征着闻一多先生“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壁画前那块无字白石碑,寓意着闻一多先生“坚贞如白石,胸怀似大海”的品格。</div> <div><br></div><div> 闻一多先生生平事迹展总标题是《千古文章未尽才》,分六个方面通过大量图片、实物、文献资料等,介绍了他从在清华读书到留学美国,再到投身抗日和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一生,彰显了他“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坚毅的爱国精神。</div> <div><br></div><div> “风华少年,佼佼学子。” 1899 年 11 月 24 日,闻一多出生在浠水巴河镇一个书香世家,他自幼酷爱读书,爱好绘画和戏曲,从童年的私塾学习,到少年考入武昌师范接受新式教育,再到清华深造,以及留学美国,一直成绩优异,是家乡人的骄傲。</div> <div><br></div><div> “华夏红烛,一代诗骄。”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杰出诗人,他创作的《死水》《红烛》《七子之歌》,饱含深挚的爱国情感,唤醒了亿万民众的爱国热情。</div> <div><br></div><div> “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闻一多出任大学教授期间,适逢日寇入侵,他随校南迁昆明,虽然居无定所,生活艰辛,却仍坚持《唐诗》《诗经》《楚辞》等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成果丰硕。</div> <div><br></div><div> “精笔书画,游心佳冻。”闻一多先生多才多艺,他在留美期间,攻读美术,在绘画、书刊装帧、书法、篆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艺术造诣。</div> <div><br></div><div> “拍案而起,血洒千秋。” 1946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丧心病狂,枪杀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拍案而起,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一针见血指出李公朴是“为了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号召民众奋起反抗:“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准备着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br> 当天下午 ,闻一多惨遭敌人杀害,用生命践行了“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的信念。而今,《最后一次演讲》成为跨时代的精神遗产。<br></div> <div><br></div><div> “人民英烈,永垂不朽。”闻一多先生去世后,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走上街头集会,参加李公朴、闻一多追悼大会。</div> <div><br></div><div> 1949年8约18日,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颂扬闻一多的民族精神。</div> <div><br></div><div> 2009年9约10日,闻一多先生当选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div> <div><br></div><div> 馆内碑廊陈列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关于闻一多的唁电、悼词,以及当代书法家书写的闻一多诗文。这些碑文书体多样,风格各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div> <div><br></div><div> 这里是模拟闻一多先生故居前“望天湖”的水池,七个莲步、三眼喷泉点缀其间,游客可漫步池边,感受一下闻一多当年生活环境的宁静与美好。</div> <div><br></div><div>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闻一多先生虽然去世多年,但是,他敢说敢做、成仁取义的精神,影响着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我们要响应毛主席号召,传播 “红烛精神,” 多写“闻一多颂,” 让“ 热爱、坚守、担当 ” 的精神火种世代相传。</div> <div><br></div><h5> 注:七曲桥照片系同行雷朋友拍摄,致谢!</h5><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