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觉醒年代的斗士</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 榆次近代名人韩麟符</i></p><p class="ql-block"> 武江波</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榆次,西出太行山的一片广袤沃野,清朝三代帝师祁隽藻之父,曾有过从北京到伊犁万里行的祁韵士,从山地寿阳来到地势平坦的榆次时,就曾赋诗赞叹:“天赐膏腴地,春多陇亩人。犁翻新雨湿,水灌野田匀。食力羞安逸,勤农备苦辛。山河看表里,风俗喜犹淳。”(祁韵士·《至榆次县境出山》)在《万里行程记》日记中写到:“引水溉田,流经村落屋宇间,活活可爱”,写出了榆次土地的丰沃,耕作的便利,民风的淳朴。</p><p class="ql-block"> 榆次,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冲、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之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古有战国侠士盖聂、后汉刘知远、李三娘等豪杰,近代亦涌现出张彪、贾继英,还有红军艺术家赵品山等风云人物。然而,在这众多熠熠生辉的名人之中,有一位革命烈士韩麟符,其事迹尚未广为人知,但他的一生,却是思想觉醒与革命斗争交织的壮丽史诗。 </p><p class="ql-block"> 韩麟符为榆次南咀村人,出生在内蒙赤峰 ,终于榆次南咀村,享年34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的炮火,推翻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民主自由的思潮在中华大地上风起云涌。那个时代,被称为觉醒年代,追求自由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当时,觉醒的旗帜清华大学的学人们,做学问“无问西东”,汇聚着人类的知识财富。陈寅恪先生则为另一面觉醒的旗帜北大,立下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校训;蔡元培校长更是启用各种思想主义的教师,让北大成为思想碰撞的殿堂。梁启超先生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要么给我自由,要么给我死亡”,介绍给国人,激励着无数青年为自由而战、为理想而献身。</p><p class="ql-block"> 韩麟符,就是生活于这样时代的热血青年。1916年,年仅17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位于天津的直隶省立第一中学,立下了“世界上有着最宝贵的生命,但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自由,我们可以失去生命为了自由”的铮铮誓言,从此踏上了追求自由与革命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1919年9月,在周恩来等组织的“觉悟社”成立的当月,韩麟符和于方舟以所在的省立第一中学为主体,同时接纳其他学校的进步青年,迅速成立了“新生社”,并创办进步刊物《向明》,寓意“向着明天”“迎接黎明”,表达了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坚定信念。“新生社”后改组为“天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向明》杂志作为会刊,向大众介绍十月革命后苏联的情况,宣传革命的主张。而在韩麟符的家乡榆次小南庄的门楼上,至今仍留有那个时代所写的“向明”二字,仿佛在为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做着见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19年,北京的五四运动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至全国。5月6日,韩麟符这位年轻的革命者,就携手于方舟、张太雷、谌志笃和马骏等志同道合的伙伴,联合直隶一中、北洋大学、高等工业学校以及南开学校的学生,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会和示威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北京的学生运动。</p><p class="ql-block"> 他积极奔走,推动“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组织筹建全国各界联合会,点燃了爱国烈火,汇聚了民族力量。他代表天津各界联合会赴北京面见总统徐世昌,以坚定的立场和雄辩的口才,迫使其当日电令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为五四运动取得重大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五四”运动期间,韩麟符与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经常活动于京、津等地,共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韩麟符积极参加宣传鼓动工作,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他起草游行传单和群众集会通电,还担任新学联调查委员会委员、各界联合会抵制日货委办会委员等职,积极推动抵制日货活动。</p><p class="ql-block"> 一次,在天津商界代表集会上,他面对众多商界人士慷慨陈词:“谁要当汉奸,谁要买卖日货,我们就要不客气了,当以奸商论处!”说着,他毅然拔出匕首,插向讲台,以示警告,表明自己把反日反帝斗争坚持到底的决心。这一举动,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坚定了大家抵制日货、反抗侵略的信心。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21年1月,韩麟符自天津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22年,韩麟符与高仁山等一批志同道合者组织“澄社”,取意于“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目的是探索救国救民之道,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大学,他结识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并于1923年1月在李大钊和高君宇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23年冬,受李大钊委派,韩麟符前往北京蒙藏学校,成功发展了乌兰夫等一批优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内蒙古第一个党支部,创立了《蒙古农民》周刊。这是面向内蒙古地区的第一个革命刊物,着重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和民族政策,首期开篇的16字短文——“蒙古农民的仇敌是军阀、帝国主义、王公”,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其革命立场。</p><p class="ql-block"> 1924年1月,韩麟符参加了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与毛泽东、瞿秋白等共产党人一起,被选为候补执委。他们共同为国共合作、推动革命进程而努力着,展现了革命者的宽广胸怀和远大抱负。</p><p class="ql-block"> 1924年3月,韩麟符又组织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地方委员会,并被推荐担任主席。在他的领导下,于方舟、邓颖超等十人担任委员或候补委员,共同为青年团的壮大和发展而努力。同年夏天,经韩麟符、李渤海等介绍,云泽(乌兰夫)、奎璧、佛鼎、赵诚等一批蒙古族先进青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革命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p><p class="ql-block"> 韩麟符不仅是文化工作先锋,更是军事斗争的勇士。1925年11月,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成立,李大钊任书记、韩麟符任副书记。他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并指挥的北方第一支武装力量——内蒙古特别民军,响应北伐革命军的号召,有力地打击了北方军阀势力。</p><p class="ql-block"> 1926年5月,韩麟符因牵头召开“北京反对八国通牒大会”,被段祺瑞政府列为通缉对象。在李大钊的协助下,他前往黄埔军校出任政治教官,同时负责被俘北洋军阀高级官员短期训练班的政治部工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南昌市档案馆,珍藏着一张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民国日报》。这张长55厘米、宽40厘米,双开四版,铅印于民国16年(即1927年)8月1日的报纸,头版头条位置全文刊登了一篇大标题为《中央委员宣言》的文章,后面的署名为: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彭泽民、林祖涵(林伯渠)、吴玉章、于树德、恽代英、恩克巴图、杨匏安、柳亚子、高语罕、谢晋、白云梯、毛泽东、董用威(董必武)、江浩、韩麟符、夏曦、许甦魂、邓颖超、屈武等22人。</p><p class="ql-block"> 这份宣言是一篇讨伐反动派的战斗檄文,它表明了起义队伍是正义之师,是为了人民利益而战的目标。这次起义不仅打响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还宣告了中国先进组织要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因此,8月1日被定为建军节,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节日。</p><p class="ql-block"> 韩麟符作为“八·一”南昌起义的组织发动者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起义的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8月2日,南昌市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军民集会,来自200多个民间组织的代表以及5万多名各界群众和起义军齐聚一堂,共同欢庆起义成功和革命委员会的诞生。会上,代表们一致推举韩麟符向革命委员会、江西省政府及起义领导人贺龙授印。随后,韩麟符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详细阐述了革命委员会成立的目的和意义,激励大家为革命事业而继续奋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韩麟符处于新旧思想碰撞的时代,当时具有新思想的人,大多不被人所理解。比如,山西督军闫锡山从日本留学回来时,倡导女人放小脚,男人剪辫子,被严守旧思想传统的乡人诟病;鲁迅先生因不承认家里的包办婚姻,娶新派学生许广平为妻,也遭人非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韩麟符有着同样的遭遇。他的父亲为他在家乡榆次定了亲,但是他不承认这种封建包办婚姻,引起了受旧思想束缚的乡人不满。于是说他在外有相好、姘头,对他进行诋毁和攻击。</p><p class="ql-block"> 1931年2月,由于曲步霄的告密,韩麟符和他的妻子以及郑丕烈、杜真生、卢东白等70多人被当局逮捕。在狱中,他写下了慷慨激昂、充满爱国激情的《呈文》。这份《呈文》被李锡九转交给北平行营副司令张学良将军,最终在各方努力下,他被成功保释出狱。</p><p class="ql-block"> 出狱后,韩麟符被任命为孙殿英部四十一军少将政训处处长。他力促孙殿英41军反蒋抗日,并组建了学生军,传授革命思想和军事技能,带领他们多次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殊死激战。</p><p class="ql-block"> 后孙殿英兵败,蒋介石下令悬赏50万大洋抓捕韩麟符,生死不论。在国民党元老李锡九的极力推荐下,韩麟符脱离孙殿英部队,在当地哥老会的协助下,历经千辛万苦,前往内蒙古游击队。后经过半年的艰难跋涉,回到了老家山西榆次县南咀村。</p><p class="ql-block"> 回到故乡后,韩麟符继续以笔代枪展开斗争。他以“小工”“蜂子”等笔名,在《大公报》《益世报》先后发表文章300多篇。他的文章针砭时弊,写出了《妇女婚姻史纲》《妇女与战争》《妇女的上帝》《家庭的过去与未来》等学术论著。他提出了要解放中国贫苦大众,就要先解放最底层妇女的观点,展现了左翼作家的先锋意识和文化斗士的担当精神。</p><p class="ql-block"> 他说:“真实的人类生活就是太阳,在高度的光热里生长出一切,消融着一切……我们有力的大众,是向着太阳歌唱。”(《太阳的礼赞》)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 韩麟符不屈的斗争精神,遭到敌特忌恨。1934年9月21日,和他一起被捕后叛变的郑丕烈,在巨额赏金的诱惑下,潜伏到榆次南咀村附近,趁韩麟符不备,将其枪杀。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是,革命英烈的精神永存。2006年3月,在榆次北郊什贴镇南咀村,一片宁静肃穆的“韩麟符烈士陵园”拔地而起,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陵园分东西两部分,西广场为瞻仰和事迹陈列区,立有韩麟符烈士的高大塑像,建有两面浮雕墙描绘着他的事迹,还有十数块黑色花岗岩石碑刻录着记述他的文字,这些都在诉说着韩麟符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p><p class="ql-block"> 东广场为祭奠区,由烈士纪念碑平台、墓冢、纪念广场等组成。韩麟符烈士纪念碑坐北朝南,碑座为草白玉,碑体用黑色花岗岩,庄重而肃穆。烈士的陵墓成穹顶形,屹立于天地之间,周围鲜花簇拥、松柏环绕,寓意烈士精神万古长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韩麟符能文能武,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是祖籍榆次且长眠于此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中共北方党组织的重要创建者,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的罗章龙,写有《怀麟符与方舟》诗,其中:“大敌压京师/赖君布良谋”“玉田曾起义/张北展宏猷/长城渤海间/论功孰与侔/何期时瞬变/国士遽云殂/伤哉檀道济/四海共惊愁/其人虽已逝/其绩足千秋”等诗句,既是对韩麟符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他革命精神的深情颂扬。</p><p class="ql-block"> 韩麟符这个长眠在榆次的烈士,昭示着我们要勇于站在思想解放的前列,做思想觉醒的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8.18日</p> <p class="ql-block">(名单书写者为孙中山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