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艺术的厚重遇上分享的热忱,当深夜的灯光照亮经典的脉络,8月16日晚19:30,许昌讲书俱乐部的深阅读沙龙里,一场关于中国书法艺术史的温暖对话悄然绽放。</p> <p class="ql-block"> 当接到读书俱乐部的邀请,我的心里既期待能站在讲书俱乐部的舞台,又忐忑于许昌俱乐部读书、讲书的高手如云,还有许昌知名书法家吴正杰老师是俱乐部的座上常客,特别害怕把宏大的书法艺术史讲得浅陋。但挡不住对笔墨传奇的热爱,终究让我握紧了话筒,踏上了这场穿越千年的分享之旅。</p> <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单位正忙着新主题活动,我只能把所有碎片时间拼凑起来与这本书“对话”。下班回家后的书桌前,凌晨一点的台灯下,清晨五点的晨光里,PPT的修改记录从1变成23,背稿的纸页被反复圈画得斑驳。从李斯“书同文”筑牢文明根基,到王羲之“兰亭醉笔”写就千年风骨;从钟繇“楷书范式”立笔墨规矩,到王献之“情至笔墨”尽显挥洒自如,祝唯庸老师在《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里藏的“艺术密码”,被我一点点拆解、串联。</p> <p class="ql-block"> 分享时,我从身边的细节说起。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那几个刚健的魏碑字,藏着马文蔚严守30年的秘密;贵州茅台包装上的行书、北大校门上的雄健题字,甚至许昌曹魏古城的匾额、春秋楼的赵孟頫真迹,都在诉说:书法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藏在烟火里的风雅。</p> <p class="ql-block"> 我向大家分享《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正是因为它像一把温柔的钥匙:用幽默故事串起李斯“书同文”的担当、王羲之“兰亭醉笔”的洒脱;用数百幅高清图片,让甲骨文的质朴、《兰亭序》的灵动在眼前绽放;喜马拉雅的有声资源,更让艺术成了通勤路上的“伴读”。它告诉我们:千年书法从不是遥不可及的传奇,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温暖力量。</p> <p class="ql-block"> 顺着时光脉络,我们一起追溯:从甲骨占卜时的刻痕里,读懂古人“竖长横短”的刻写智慧;在李斯创制小篆的故事里,看见文字统一筑牢的文明根基;于钟繇的楷书规矩、王羲之的行书风骨中,感受书法从实用到艺术的升华;更在顾恺之“以形写神”、宗炳“卧游山水”的画论里,触摸艺术与哲学的交融。那些沉睡在典籍里的名字,就这样在分享中“活”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 讲完最后一个字时,悬了许久的心终于落地,而比掌声更动人的,是俱乐部老师们温暖的评价。他们说我“用心”,在短时间内让千年艺术史变得系统又生动;说我“用情”,像导游般带着大家在笔墨长河里畅游,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快乐自然流淌;说我“用智”,把晦涩的术语炖成了“家常菜”,让书法的种子悄悄埋进心里。</p><p class="ql-block"> 有位书友说:“此刻最幸福的人,不仅是书友,更时是讲述者自己。”确实,当我望着大家眼中闪烁的光,听着对笔墨故事的共鸣,那种被热爱填满的温暖,早已驱散了最初的忐忑。就像草木钟情光阴,人总要爱着点什么,而我庆幸,自己爱的是这穿越千年的笔墨传奇。</p> <p class="ql-block"> 特别感谢贾老师给予的鼓励,让我在挑战中触摸成长的温度。那些深夜修改的PPT、反复背诵的书稿,最终都变成了分享时眼里的光。正如书中那些穿越千年的笔墨传奇,平凡日子里的坚持,也会在某个瞬间绽放微光。</p> <p class="ql-block"> 这场分享已经落幕,但那些刻在甲骨上的初心、藏在笔墨里的风骨,却成了心底的暖光。感谢俱乐部提供的舞台和贾老师精心指导,让我在忐忑中收获成长,在分享中感受温暖。“庸常之中,微光不朽”!未来,我仍会带着这份热爱,让更多人看见书法里的千年风华——因为最好的时光,莫过于和热爱的一切同行。</p> <p class="ql-block"> 贾老师精心做的视频,让讲书人的专注神情与书友共鸣都被细腻定格。背景配乐也很妙,笔墨温柔与书香暖意藏于旋律,有讲书人对书法艺术的钟情,也有书友与好书的倾心之悦,双向奔赴的美好在光影音符中流淌。</p> <p class="ql-block"> 好激动!《中国艺术史》作者祝唯慵老师,竟转发了我的读书分享美篇!书中内容通透好懂,今日亲身感受老师的亲和友善,这份认可太治愈,太温暖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