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冬外婆/11385841</p> 《论持久战》的发表 <p class="ql-block"> 全面抗战时期,远在陕北窑洞里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面对国内“亡国论”以及“速胜论”两种思潮,总结红军十年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1938年5月写下了《论持久战》的著名文章。社会各界对此文盛誉不断。引发出版、购买热潮,一时间“洛阳纸贵”。《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只有人民战争才是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与国民党片面强调“服从领袖”和空洞提倡精神制胜的主张不同。共产党的持久战突出动员和武装民众的重要性。向全国军民系统阐述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认清形势,树立必胜信念。</p> 敌后战场的开辟 <p class="ql-block">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先后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积极参与全面抗战。“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除了增援正面战场外,还积极在敌后创立抗日根据地。至1938年底,八路军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太岳山南、大青山等十三块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新四军是华东抗日游击战的主力军,在苏南、皖南、皖中一带开展游击战争。至1938年10月,新四军也创建了苏南、皖南、皖中以及豫东等抗日根据地。与华北的抗日根据地以及国民政府领导的敌后游击区互成犄角之势,有效地钳制了侵华日军的手脚。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成功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用,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p> 百团大战 <p class="ql-block"> 为压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队的壮大,日军在根据地周围修碉堡,以封锁和分割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更为当时低沉的抗战打开局面,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出动115个团,近40万兵力,在广大民兵配合下,于1940年8月20号夜间,向全华北主要交通线的日伪军发起了总攻击。史称“百团大战”。</p><p class="ql-block"> 战役从8月20号至1941年1月底,分三个阶段开展。历时四个半月,大小战斗1800余次,击毙、伤人均2万余人,伪军5千余人。缴获了大量战利品。给予日军重大打击,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p> 工厂内迁 <p class="ql-block"> 淞沪会战爆发后,为了抢救前线民族工业,保证抗战的军需物资,也为了保存和发展中国有限的工业力量,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相关机构,负责将沿海各地重要工厂“举厂内迁”来不及拆迁的,一律炸毁。先迁到武汉。后因武汉失守,再次向西南、西北地区拆迁。上海迁到武汉的148家民营工厂和武汉的168家民营工厂几乎全部拆运或炸毁。尽管在几年的内迁过程中,很多工厂遭遇日军的空袭、炮击和破坏,有的落入敌手,迁出的工厂、设备很少,但这些工厂对于工业基础较为落后的大后方发展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先进的技术人员和管理经验以及企业家、技术人员、熟练技工带到了大后方。他们是内地工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增强了中国赖以持久抗战的经济实力。</p> <p class="ql-block">负责这一重大使命的是时任交通次长的卢作孚和他的民生轮船公司。他通宵达旦制定抢运计划。为了缩短运载时间,从宜昌到奉节三斗坪;从三斗坪到万县;从万县到重庆,采用“三段式航行”接力运输法,每段由不同马力的轮船负责。民生公司的22艘轮船和民间征用的860只木船日夜兼程。冒着日机的狂轰滥炸,用40天的时间,将堆积在宜昌的9万吨物资和3万人员,成功运抵四川,成为航运史上的奇迹!我们不应忘记这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民族实业家!</p> 高校内迁 <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前,全国有108所高校。事变发生以后的一年内,就有98所遭日军破坏,其中25所停办。面对如此严重危机 国民政府下令各高校准备内迁。1938年成立全国战时教育协会,负责高校内迁与安置建设工作。1937年至1939年,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私立南开大学,先是迁往长沙,后又奉命迁至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还有多所大学迁至四川和贵州。</p><p class="ql-block"> 高校内迁过程中,广大知识分子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奋斗精神。他们背井离乡,翻山越岭,饱尝“流亡大学”之苦。内迁后办学条件极其恶劣,物资奇缺,常受敌机轰炸之扰,艰苦难言。广大师生们的爱国热情并未因困难而减弱,高等教育也未因战火而中断。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高校内迁活动,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保存了中国高校教育的基本力量和科技精华,为西部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战后中国建设储备了大批精英,可谓“薪火相传”。</p> 海外华侨心向祖国 <p class="ql-block">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华侨抗日团体纷纷建立,遍布全球。他们利用报刊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还举行各种规模的抗日大会和游行示威;公演抗日戏剧、演唱救亡歌曲、散发抗日传单等形式,向侨居地的人民揭露日本侵华暴行,传播抗战信息,呼吁国际友人从人道、物资上支持抗战,共同捍卫世界和平。</p><p class="ql-block"> 华侨对抗战最大的援助,莫过于捐献资金物资,为财政匮乏的祖国给予坚决支持。</p> <p class="ql-block">华侨领袖陈嘉庚雕像</p> 南侨机工 <p class="ql-block"> 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中国对外交通濒于瘫痪,西南的滇缅公路成为最主要的运输大动脉。不但缺乏汽车,也急需司机和汽车修理工。国民政府请陈嘉庚在南洋协助招聘司机和修理工。南侨总会于1939年2月迅速发出通告,广大华侨青年热烈响应,纷纷报名参加。不到半个月,首批80名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成员就在新加坡集合出发,南侨总会举行盛大欢送会,当地报纸把首批回国机工赞颂为“八十先锋队”。半年时间,就有三千余名南侨机工回国服务。更有海外赤子投身军旅,浴血奋战在抗日战场,参军人数最多的是飞行员。华侨战士英勇杀敌,视死如归,大部分人长眠在祖国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