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

比人日月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比人日月</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4070798</p> <p class="ql-block">  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于759年冬携家人入蜀,次年春(760年)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营建茅屋居住,并在此创作了240余首诗歌。‌‌其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名的诗歌,都是在这里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  杜甫卧像,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气质。</p> <p class="ql-block">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时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共同漫游梁宋(今河南商丘)、齐鲁(今山东)等地,期间同宿共饮,留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旅居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p><p class="ql-block"> 漫步青石板路,透过茅屋竹影仿佛看见杜甫伏案疾书的身影。安史之乱后,47岁的杜甫在此避乱四年,虽身处陋室却仍心系苍生,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240余首佳作,"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喊穿越千年仍振聋发聩。‌‌</p> <p class="ql-block"> 茅屋原址</p> <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不仅是杜甫当年的居所,更是一座凝聚盛唐风骨的精神丰碑。当漫步在成都杜甫草堂,青瓦白墙,竹影摇曳,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与这位诗圣展开了无声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谢谢浏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