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悠越秀山

<p class="ql-block">越秀山是广州的绿肺,也是历史的层积岩;它是广州历史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城市记忆,古老的传说和历史的脉络在此交汇……</p> <p class="ql-block">越秀山在越秀公园内,越秀公园已有90多年历史,越秀山为白云山的余脉,最高峰海拔70多米,历史上又称粤秀山、越王山、观音山,是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和标志,总面积约为69万平方米,由七座山岗和三个人工湖组成,羊城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越秀公园林木苍翠,古树名木众多,全园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是游客休闲娱乐访古探幽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最近广州的雨水不断,八月二日上午感觉天气不错,以为不再会下雨了,便约朋友一起来逛越秀山,可刚进来不久,还是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接着便是暴雨。</p><p class="ql-block">记不清曾经来过多少次越秀公园,可从来没有认真记录过它们,这次我们从“石径仙踪”牌坊进去,开始我们的探古之旅……</p> <p class="ql-block">这是越秀湖,三大人工湖之一,湖水碧绿如翡翠,雨点落在湖面上,仿佛一个个美丽的小酒窝在跳动。</p> <p class="ql-block">按照指示牌来都五羊仙境雕塑园,旁边一块石头上“绿野”二字,令人想到“绿野仙踪”,其实我们就是来寻找仙人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五羊仙境大型石雕,总长度为四十二米,最高点为七米,其中五羊仙像高二点五米。以“五仙下凡,授穗于民,劳动丰收”三个画面来展现五羊仙的传说,意境深远,造塑生动,使人们如置身于神话之中。</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这里有一块“五羊雕像”的大石头。不错,广州市的城徽五羊雕塑就在山岗上面。</p> <p class="ql-block">从旁边一条步梯上去,路边有石刻,也有鲜花相伴。</p> <p class="ql-block">终于上来了,冒雨前来的游客不少,这是浓缩越秀山的精华打卡点:</p><p class="ql-block">一楼一联和一馆(镇海楼及五层楼对联,广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一碑一雕和一墙(纪念碑,五羊雕塑,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五羊石雕屹立在公园的木壳岗上,建于1960年,由尹积昌、陈本宗、孔繁伟3位雕塑家创作。整座石雕用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高10余米,体积为53立方米,大小五只羊造型生动可爱。这座栩栩如生的雕塑,被视为羊城的标志性城徽。</p><p class="ql-block">五羊石雕来源于一个美丽传说。两千多年以前,广州海天茫茫,遍地荒凉,人们终日辛劳不得温饱。一天,天空仙乐缭绕,有五位仙人,身穿彩色衣裳,骑着五只口衔谷穗的羊飞临广州。仙人把谷穗赠给当地人民,并祝福此地永无饥荒,说罢,腾空而去,留下了五只羊化为石羊。从此,广州这地方就成了富饶的地方,广州因此得名“羊城”、“穗城”。</p> <p class="ql-block">那母羊口中衔着的稻穗,似凝满清露,沉甸甸垂落着无声的丰饶:衔穗回眸佑穗城。</p> <p class="ql-block">离开五羊雕塑,继续往前走,前面就是广州的明城墙。</p> <p class="ql-block">广州古城墙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公认是广州三大明初地面古迹之一。该城墙是在红砂岩石的城基上,用特别厚大的青灰色城墙砖与灰沙砌筑而成的,现仅余越秀公园内1000多米的一段。它既是广州城垣北扩的历史遗物,还是广州革命英雄城市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的明代古城墙,被古榕缠绕着的古城墙,仿佛在述说着古老沧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城信》:2024年11月,国际古城墙(堡)联盟交流活动在广州越秀公园召开。为庆祝此次盛会,联盟成员单位共赠送18份铭刻各城市古城墙名的城墙砖至广州。作品《城信》,就是各具特色的“城市信物”古城墙砖。</p> <p class="ql-block">大同,寿县,兴城,南京,西安,平遥,曲阜,开封,襄阳,苏州,广府的城信。</p> <p class="ql-block">沿着古城墙往上走,绕到城墙的另一面。</p> <p class="ql-block">只见石阶层层铺展,青苔在阶角处暗暗滋长,石隙深处渗着两千年的潮湿。</p> <p class="ql-block">触摸着冰凉的墙砖,仿佛能听见金戈铁马在历史深处回响。</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在城墙的对面山坡上,还留下广州最古老的水塔。</p> <p class="ql-block">水塔建于1931年,1999年停用,曾是广州的主要水塔之一,也是广州解放前建造的4座著名水塔里仅存的一座,是当时广州市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水塔为钢制球形,塔顶距山脚地面约50米,塔身高14.6米,内径12米,可容水1000多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来到了观音山下,这块碑写着观音山战斗遗址,记录了广州起义的史迹。</p> <p class="ql-block">蹲守在观音山上的野猫,警觉地看着每个经过它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古之楚庭”牌坊,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于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为两柱一间一楼的花岗石结构。“楚庭”是人们所知的广州最早使用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背面刻有“粤秀奇峰”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佛山”石牌坊,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为四柱三间一楼的花岗石结构。明永乐三年(1405年)此山顶上建有观音阁,后改为佛寺,此牌坊上的“佛山”两字,当与此梵刹有关。</p> <p class="ql-block">此“佛山”非彼“佛山”(佛山市)。</p> <p class="ql-block">广州中山纪念碑位于越秀公园内的越秀山南坡越秀山顶,紧邻明代城墙遗址和镇海楼(五层楼)。</p> <p class="ql-block">沿着百步梯拾级而上,远远望去,纪念碑高高耸立在山顶上。</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建于1929年,由吕彦直设计,高37米,碑身刻有孙中山《总理遗嘱》全文,是广州标志性革命纪念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碑的右下角刻有这段话:中华民国十八年一月十五日为孙中山纪念碑经始筹备建筑委员李济深等立石。</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南坡朝向市区,孙中山先生可以“俯瞰”他关心的城市广州,附近还有中山纪念堂,纪念碑与中山纪念堂同处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上,二者直线距离约1公里,南北呼应。</p> <p class="ql-block">记得三月底去中山纪念堂拍木棉花的时候,在广场上远远拍到了这个纪念碑,它似乎藏着生命燃烧后沉静的尊严,<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面二张图片是三月份在中山纪念堂拍的。</span></p> <p class="ql-block">从纪念碑下来,正准备去参观镇海楼,无奈暴雨无情,把我们逼在头顶这个亭子里避雨,后面是一个大型体育场,前面似乎有一个简介牌,四十分钟后雨小了准备离开,发现简介牌上介绍了伍延芳和他儿子伍朝枢的墓园就在左侧。</p> <p class="ql-block">可惜这场暴雨把进去墓园的路淹没了,我们只能隔着矮墙在旁边拍几张。墓园东侧有伍延芳先生的坐像,中央是孙中山1924年撰写的碑文《伍秩庸博士墓表》,后面是伍延芳父子俩的古罗马式的墓亭。</p> <p class="ql-block">伍延芳雕像,1934年由我国近代著名雕像家李金发雕铸。</p><p class="ql-block">伍廷芳不仅是一位法学家、外交家,还是我国清末民初著名爱国民主志士,孙中山的得力助手。1917年,他随孙中山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并任广州护法军政府外交部长。1922年受孙中山命任广东省长。当年6月陈炯明叛变时,伍廷芳心力交瘁,不幸病逝。伍廷芳、伍朝枢父子都为著名民主革命家。两墓分别建于1924年和1963年,该墓为花岗石构筑的古罗马式的墓亭。</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撰写的碑文(遗憾,没法进去拍正面)</p> <p class="ql-block">伍延芳父子古罗马式的墓亭。</p> <p class="ql-block">离开墓园,已经是中午一点多了,天还在下着小雨,我们决定下次再过来参观镇海楼!于是我们就近从中山纪念堂的方向乘地铁回家,在下山的途中偶遇“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孙先生读书治事处”位于越井岗南麓半山腰,是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夫人居住地“粤秀楼”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红棉默默陪伴着他们。</p> <p class="ql-block">日历翻过六天后(8月8日),天晴了,我们再次来到越秀山,直奔主题镇海楼,这是镇海楼前方的大型体育场。</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 又名望海楼,五层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越秀山小蟠龙冈上,该楼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原名“望海楼”,后取雄镇海疆之意,改称“镇海楼”,</span>现为广州博物馆主馆址,登楼可览羊城景色。</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红墙矗立,苍然如铁。朱砂染就的墙垣,经无数风雨洗礼,颜色沉凝如血,又似古旧铜镜深处凝结的锈痕。仰头望去,楼檐仿佛挑住了流云,仿佛镇住了南粤千年的风云变幻。</p> <p class="ql-block">"红墙绿瓦峙苍穹"。</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前的东西两侧各放置了一对红砂岩雕石狮子,为明代遗物。这两只狮子高达2米,形态简朴古拙,是广州现存年代最早的明代红砂岩狮子。 ‌</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与古城墙,东侧斑驳的楼体与古城墙形成时空上的呼应。</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建馆八十周年记碑。</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的左前方有一条碑廊。</p> <p class="ql-block">碑廊占地100平方米,内容涉及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有《六候之记》《镇海楼记》,《广州府学图碑》……</p> <p class="ql-block">明代《镇海楼记》石碑基座</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前的明清铁炮多为仿制欧洲火炮的“红夷型”,铸造于广东佛山等冶铁中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镇海楼柱础,1928年改钢筋混凝土结构时换出之物,柱础即承垫木石梁柱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墙旁边摆放着广州最后一辆大通道电车,百年电车,承载着城市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不上五层楼,等于没来过镇海楼,我们从一楼开始参观完每一层的展品之后,来到五层楼,“镇海楼”两边的对联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对联是由清代兵部尚书彭玉麟题写:</p><p class="ql-block">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p><p class="ql-block">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p> <p class="ql-block">登上镇海楼,极目远眺,广州城的风貌尽收眼底,巍峨耸立的中山纪念碑“方锥镌训指云天”。</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过古韵悠悠的越秀山,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历史长廊,古老与新生的气息在肺腑间激荡交融……</p> <p class="ql-block">以上部分文字参考网络编制,感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