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8月16日-8月17日湖北省博物馆开放夜场,17号晚上六点半我们来到博物馆,参观“流动的调色板:从柯罗到印象派”展览。</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近五年湖北省规模最大的西方油画真迹展,湖北省博物馆将法国兰斯美术馆的66幅“压箱底”宝贝借来了,每一幅画作都是柯罗、卢梭、雷诺阿、毕沙罗等艺术家亲手创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流动的调色板:从柯罗到印象派”展览于2025年5月16日—8月17日在中国湖北省博物馆开展,该展览汇集了66幅法国兰斯美术馆的油画真迹,全景呈现了从柯罗到印象派的艺术演变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览通过四大单元梳理从柯罗(被视为印象派先驱)至印象派的艺术革新,呈现其对自然光影的捕捉与绘画技法的突破。</span></p> <h1> 武汉文旅志愿者(楚楚有辞)讲解的非常好。因为是免费讲解没有用耳麦,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听清楚,讲解员要努力用最大的声音讲解。她讲了一个多小时非常努力、认真和辛苦。我非常敬佩这样的志愿者,努力付出,不求回报。</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法国兰斯(Reims)是法国东北部香槟-阿登大区马恩省的副省会城市,素有“王者之城”和“加冕之都”的美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11世纪起,兰斯圣母大教堂成为法国国王加冕的固定场所,共有25位国王在此受冕,包括克洛维一世和查理七世。教堂的哥特式建筑和雕塑艺术极具历史价值,1991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5月7日,纳粹德国在法国兰斯签署了初步无条件投降书,这一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关键转折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 兰斯投降仪式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与地点:1945年5月7日凌晨2时41分,德军代表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在兰斯的盟军最高统帅部(艾森豪威尔指挥部)签署投降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与方:盟军代表包括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长沃尔特·史密斯,苏联临时派出的联络官苏斯洛帕罗夫少将也出席了仪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争议点:苏联认为此次仪式缺乏正式性,因其未提前通知苏方高层,且签字代表级别不足。斯大林随后要求必须由苏军在柏林主持正式签署程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 仪式细节与后续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投降书内容:规定德军于5月8日23时01分全面停火,并向盟军缴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苏联的抗议:斯大林在仪式当天即向美英发函,强调苏联在击败德国法西斯中的决定性作用,反对将兰斯签署视为最终投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续发展:5月8日24时,德国代表凯特尔元帅在柏林卡尔斯霍斯特的苏军指挥部签署正式投降书,兰斯仪式被定性为“预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 历史意义与纪念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际分歧:因时差问题,西方国家将5月8日定为“欧洲胜利日”,苏联则定为5月9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兰斯纪念:2025年5月7日,兰斯举行官方纪念活动,包括共和广场仪式、长明火守护及投降博物馆展览,回顾这一历史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兰斯投降虽非最终版,但其作为二战欧洲战场结束的象征意义仍被广泛铭记,同时反映了盟军内部的政治博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法国艺术史长河可追溯至多个历史阶段,主要可分为以下发展脉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始与古代阶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一时期艺术形式以洞穴壁画为主,如拉斯科洞穴和肖维岩洞的壁画,展现了原始人类对自然与狩猎场景的描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世纪与哥特式阶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世纪艺术以宗教题材为主,哥特式时期(约12-15世纪)则以高耸挺拔的建筑风格为标志,如巴黎圣母院。绘画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细腻的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窗艺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艺复兴时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6世纪至17世纪,法国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代表画家有弗朗索瓦·克洛德·维热(Francois Clouet)等,作品注重人物情感与自然光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世纪洛可可艺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世纪洛可可风格以轻盈柔美的曲线和精致装饰为特征,代表画家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Jean-Honoré Fragonard)的作品常描绘贵族生活场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世纪艺术革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世纪法国艺术经历重大变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浪漫主义:以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为代表,强调情感表达与色彩运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实主义:库尔贝(Gustave Courbet)等画家关注社会底层生活,推动写实风格发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印象派:以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为代表,注重光影变化与自然景观的即时印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世纪现代艺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世纪法国艺术进入多元化阶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立体主义:毕加索(Pablo Picasso)等艺术家探索几何形态分解与重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超现实主义: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等画家通过梦境意象挑战传统视觉逻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代艺术:20世纪后半叶涌现出大量观念艺术家,如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等。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点彩主义,现代艺术流派,在绘画和音乐艺术中曾一度流行,又称新印象画派或分色主义,是19世纪末从法国印象派发展而来的绘画流派。其技法以纯色小点并置排列,通过视觉混合形成画面效果。修拉作为创始人,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耗时两年完成,运用对比色点营造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该流派提出“色彩分割理论”和“分割法”,反对传统轮廓线划分形象,主张运用科学光色规律进行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点彩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融合光学原理与色彩实验。其艺术活动持续时间较短,但影响了纳比派等后续流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点彩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即新印象派,或称新印象主义(neo-impressionism),是继印象派之后在法国出现的美术流派。19世纪80年代后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义强烈影响的画家掀起了一场技法革新。他们不用轮廓线条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理论主要包括:①色彩的分割理论,及分割法。②主张色彩、线的表现性与情感的特质相结合。新印象主义既是印象主义的某些技法和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印象派(凭直觉、凭经验的写实主义)向古典主义(重法则、重理论、重秩序)的转化。 代表人物有乔治·修拉、保罗·西涅克《船尾上的景色》、卡米尔·毕沙罗、M. 吕斯、H.-E. 克罗斯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印象派</span></p><p class="ql-block">[yìn xiàng pà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方绘画艺术流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印象派,又称“印象主义”,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西方绘画流派,因其对色彩和外光的重视而广受赞誉。该流派的代表性艺术家包括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以及西斯莱等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印象派摒弃了学院派的陈旧观念与绘画技巧,选择在户外自然光下即时捕捉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绘画技巧上,运用原色并列、重叠与补色等手法,生动地展现物体的动态演变及光与色彩的绚丽交织、变幻莫测。</span></p> <h1> 武汉文旅志愿者(楚楚有辞)讲解的非常精彩,因为美篇的篇幅限制,一个美篇上传的视频有限,只好分成三个美篇把楚楚有辞的精彩讲解记录和分享给大家。</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流动的调色板:从柯罗到印象派”展览,仿佛踏入了一条色彩与光影交织的时光隧道,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心灵也在一幅幅杰作的洗礼下,收获了对艺术与美的全新感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柯罗的作品为这场艺术之旅拉开了美妙的序幕。他笔下的风景,如那幅展现倾斜树木与广袤郊野的画作,以细腻而柔和的笔触勾勒出自然的诗意。柯罗对光线和色彩的微妙处理,赋予画面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氛围,仿佛时间都在此刻静止。他不追求对自然的精确复刻,而是捕捉瞬间的感受与情绪,这种对主观体验的重视,为后来的印象派画家埋下了创新的种子。在欣赏柯罗作品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漫步在林间小道,呼吸着清新空气,将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倾注于画布之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脚步的移动,我逐渐走进了印象派的绚丽世界。印象派画家们彻底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将目光聚焦于光线、色彩和瞬间印象。莫奈的《印象·日出》无疑是印象派的标志性作品,那朦胧的晨雾、波光粼粼的水面以及跳跃的光影,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日出时分港口的那份灵动与生机。画家不再细致描绘物体的轮廓,而是用松散的笔触和大胆的色彩组合,营造出一种瞬间的视觉印象。雷诺阿的作品则展现了印象派在人物题材上的独特魅力,他笔下的人物肌肤细腻,色彩柔和,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与温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展览让我深刻体会到从柯罗到印象派的艺术发展脉络。柯罗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探索,为印象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印象派画家们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全新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描绘出他们眼中瞬息万变的世界。他们对光线和色彩的极致追求,不仅丰富了绘画的表现语言,也拓宽了观众对美的认知边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我也感受到艺术与时代的紧密联系。19世纪的法国,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这些都为印象派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印象派画家们受到当时光学研究成果的启发,开始注重在不同时间、季节和天气条件下,光线对物体色彩的影响,从而在画布上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世界。这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精神的反映。</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出展览厅,我的心中满是对这些伟大艺术家的敬意与感激。他们用手中的画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色彩与活力的世界,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重新审视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感知。“流动的调色板:从柯罗到印象派”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迪,它让我更加坚信艺术的力量能够跨越时空,触动每一个热爱美的灵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