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遐想]《七夕交响乐》

祖琴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 祖琴</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16216450</p> <p class="ql-block">“七夕”,中国的情人节,千百年中国夫妻分居后的团聚之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期盼;理想化现实的传统非遗。</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七夕节,一对对夫妻形象脑中掠过,仔细琢磨亲人们的爱情婚姻,意外发现外公外婆的爱情婚姻最浪漫。</p> <p class="ql-block">外公张立周,个子不高,身材匀称,五官端正,眼睛不大,但有神有光。虽没有读过书,但人精灵,能吃苦。在我的记忆里,长长的胡子,炯炯的眼神,急急的性格,亮亮的嗓子。“家应啊,几点了?”六点半的火车,他可以从三点半问到五点半。一直坐在床上。其实,八中到火车站不要一个小时。那是他最后一次到我家。八四年春节前,为我送来新被。外公84岁。</p><p class="ql-block">外婆张立贞,一米六多的个子,直身直腰,生过九个孩子的身材不胖不瘦,不管穿什么衣服,都是合身漂亮。椭圆的脸,白皙的肤,嵌着一双黑亮的微凹的眼睛。最与众不同的是长着一双大脚。在那个年代,在农村,这可是罕见。秀美的外婆在偏远的靠山张永远是美丽的鹤。</p> <p class="ql-block">当然啦,美丽的外婆可是南京城的城市姑娘。外婆娘家虽不是大富大贵,但父母也有房有工作。外婆是老大,虽然没读过书,但性格温顺,长相端庄大气,不怕找不到好人家。立周这小子虽然精明能干,但个子不高,乡下人!虽说有个织布手艺,但迟早要回乡下去。乡下的娘还指望他养呢。</p> <p class="ql-block">张立周是巢县黄麓镇靠山张村人,父亲去世早,家贫没上过学。十五岁来到南京织布机坊做学徒,认识了做女佣的南京姑娘张立贞。两人互相关心帮助,相知相惜相爱。开始两家长辈都不同意,男方担心城里女孩不会做农活,女方嫌男孩乡下人、穷。但拗不过这对真心相爱的年轻人。在堂叔张治中先生的赞助下,立周在南京黄泥巷买了个带院子的民宅,办了个机坊,娶了立贞,接来老家的母亲,过上太平小日子。</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初,南京沦陷前日寇的狂轰滥炸使得老太太带着媳妇和仨孙女逃回乡下,我妈才三个月;大屠杀又使得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外公逃回了乡下。南京姑娘从此成了靠山张媳妇。</p> <p class="ql-block">从1937年至1986年,半个世纪,外婆外公携手同行。她们生育了九个孩子,活存六个,四女两男。风云变幻的社会,艰难险阻的环境,前途渺茫的生活,她们挺着熬着,互相搀扶。婆婆的管压、挑剔,仿佛厚重的乌云密布,城里不会农活的姑娘难以喘息。她忍着熬着。幸亏丈夫虽不敢反抗,但却是温暖的避风港,从不说自己。</p> <p class="ql-block">从我们出生有记忆后,父母几乎每年都带我们回去享受那温馨的靠山张。外公虽然嗓门大,但外婆总是细声慢语。</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那里少住一周,多住一月。文革武斗时住了两个月。外婆外公天天起早贪黑,很忙很忙。外公放鸭放牛,走很远很远,早出晚归;外婆放猪养鸡鸭,摘棉花,烧饭洗衣服……我从未见外婆外公红过脸,更别说埋怨吵架。说话总是心平气和。家庭一片祥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外婆的细声慢语配着外公的高音亮嗓,真是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令人回味的“七夕交响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二 祖云摄</p><p class="ql-block">图一图三 网络</p><p class="ql-block">202508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