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校民师:难忘的教学生涯

平凡

<p class="ql-block">村校民师:难忘的教学生涯</p><p class="ql-block"> 摄影、编辑:平凡</p><p class="ql-block">【建中大队学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村校民师:难忘的教学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难忘的村办民师岁月</p><p class="ql-block">*村办学校与民办老师,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独特存在,宛如闪耀在教育长河中的熠熠星辰。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产物,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那段村办民师岁月,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宝藏。</p><p class="ql-block">*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我仅仅接受了两年初中教育,便不得不回乡务农。在农村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了两年半后,经当时建中大队民兵连长王可军的推荐,年仅19岁的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踏入了村办学校的大门,开启了我的民办教师生涯。</p><p class="ql-block">*从1969年1月到1980年7月,我在建中大队学校度过了整整12个春秋。在那段岁月里,我们民办教师没有工资,只能在自己所在的生产小队记同等劳力的工分,以此进行收益分配。当时,生产小队的工价极低,每年除了能分得一些维持生计的粮食,几乎没有其他收入。然而,即便生活条件如此艰苦,我们对教育的热情却从未有过一丝减退,反而在艰难中愈发炽热。</p><p class="ql-block">*民办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之艰苦,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办学初期还有两个复式班,两个年级同在一个教室上课,白天我们站在破旧简陋的讲台上,倾尽全力为孩子们传授知识,用汗水浇灌着祖国未来的花朵;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批改作业,之后还要进行家访和扫盲教学工作,为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而不懈努力。教师宿舍是一栋摇摇欲坠的茅草屋,每逢雨天,屋内便会四处漏风漏雨,我们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勉强安身。饮食方面也极为简单,水煮白菜和酱萝卜便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寒暑假和星期天,别的职业或许在休闲放松,但我们却要到生产队参加生产劳动,以维持生活。暑假时,我们还需自带粮食前往六中,进行半个月的思想教育集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学校的设施更是简陋得让人难以想象,土坯房子搭配着茅草屋顶,随时可能在风雨中坍塌;课桌是用粗糙的木板简单钉成的,坐上去嘎吱作响;板凳需要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参差不齐;甚至连小木板都被当作黑板使用,书写起来极为不便。学校没有办公经费,所有的办公用品和其他费用支出,都只能依靠勤工俭学的微薄收入来维持。</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教学秩序受到时代的影响,十分混乱,很多地方的学校甚至处于停课状态。有几年,连基本的课本都难以寻觅,学生们只能学习毛主席语录,知识的获取极为有限。但我们学校却始终坚守教育的初心,与众不同地坚持抓教学工作,严格遵循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们开展文化教育。记得当时没有课本,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正常学习,我利用在湖南华容教育局和南县宣传部工作的亲友开具的介绍信,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往返几百里路程,奔波于华容和南县的各个学校,向他们索要多余的课本。每到一处,我都满怀期待,又忐忑不安,生怕遭到拒绝。幸运的是,大多数学校都给予了我帮助。之后,我用自行车将这些珍贵的课本驮回来,供学生们使用。当看到孩子们拿到课本时那兴奋的眼神,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在教学研究方面,我们进行小学数学“三算结合“的教学试验,也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后来我校凭借出色的教学成果被树立为典型,多次举行教学公开课,吸引了周边学校的老师前来观摩学习。</p><p class="ql-block">&(三算结合即口算、笔算、珠算三结合)</p><p class="ql-block">*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农村村办学校的重点任务是普及小学五年教育,要求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这项任务却困难重重。农村家庭普遍子女众多,经济条件拮据,连五毛钱的书本费都难以承担,孩子们还需要为家里挣劳动工分,以补贴家用;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很多女孩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只能留在家中做家务;还有大部分家长观念陈旧,认为不读书同样能参加劳动,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我们老师没有丝毫退缩,采取分队包干的方式,日夜奔走在乡村的小道上,挨家挨户做工作。我们不仅答应免除学生的书本费,还自掏腰包为他们发送学习用品,只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走进校园。经过多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我们终于让大队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圆满完成了普及小学五年的教学任务。这一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和表彰,学校多名教师也因出色的工作表现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这是对我们多年努力的最好回报。</p><p class="ql-block">*勤工俭学也是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亮点。一方面,我们组织学生积极拾废品,将收集到的旧铜烂铁统一出售,换来的钱虽然不多,但每一分每一毫都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孩子们的辛勤汗水;另一方面,我们向大队申请了几亩地,用来种植经济农作物,这成为了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记得当年种植了大量黄麻,泡到水沟里后,为了收获劳动成果,我们不顾水沟里的水又深又臭,毫不犹豫地跳进水里捞麻、剥麻、洗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人计较个人得失,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孩子们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只要是为了学校,我们愿意付出一切。在不误教学的同时,我们取得了勤工俭学的丰硕成果。学校的工作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充分肯定,被树立为勤工俭学的典型,多次在我校召开现场交流会,各级领导也纷纷到校指导工作,我们勤工俭学的经验在全区进行了广泛的宣讲和推广,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p><p class="ql-block">*在大队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发展迅速,成为了中小学一条龙学校,涵盖了小学和初中教育。师资力量也有了很大改善,高中生和师范生替代了原来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老师,为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学校为地方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成为了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回想起那段教学经历,我心中感慨万千。如果没有当老师的这段经历,我很难想象自己的人生会走向何方。教一年学胜过读一年书,为了教好初中的数学课,我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我自学相关知识,并参加函授学习,常常挑灯夜战,只为了能够在课堂上讲学自如,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看到学生们在我的教导下不断进步,看到他们从懵懂无知的孩子成长为有知识、有担当的少年,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段村办民师岁月,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宝贵财富,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  《忆昔村校执教时》</p><p class="ql-block"> 半世流光弹指过,</p><p class="ql-block"> 茅檐讲台印痕深。</p><p class="ql-block"> 黑板木牌凝冷月,</p><p class="ql-block"> 油灯小字伴星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车驮课本尘中碾,</p><p class="ql-block"> 户叩柴门雨里奔。</p><p class="ql-block"> 黄麻水里身先浸,</p><p class="ql-block"> 童稚眸前意最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工分薄似窗间纸,</p><p class="ql-block"> 热忱浓如垄上春。</p><p class="ql-block"> 今朝鬓角霜华满,</p><p class="ql-block"> 犹念书声绕旧村。</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1日</p><p class="ql-block">回忆录:00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