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仙境:崂山太清宫

Laoli

<p class="ql-block">  先简单介绍一下:崂山太清宫位于山东青岛市,美丽的海湾边,系崂山风景区的东南部,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称其为中国道教胜地,是因为此处有一座2000多年前始建的道观,为道教全真派发迹地之一,历史上多有道教真人、天师、方丈及名人光临,地处山海幽谷之中,且多古树名木、名人刻石、天然海石、飞瀑流泉、天然植物及保存风格独特的宋代、明代寺庙建筑,极富有历史文化价值与欣赏旅游价值。</p> <p class="ql-block">  崂山太清宫,濒临碧海蓝天的青島海湾,是一座千年古观;又称为北国小江南、神仙之府,俗称下宫。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崂山蟠桃峰下,襟山面海,左为桃园峰,右为重阳峰,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后屡加修建,现存主建筑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后规模格局遗存,为中国崂山道教祖庭、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道教全真道支派随山派祖庭。</p> <p class="ql-block">  这是崂山太清宫石牌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太清宫的入口标志性建筑。太清宫牌坊阳面“崂山太清宫”5字为中国道教协会前会长闵智亭道长题写。</p><p class="ql-block"> 该牌坊由白色花岗岩建造,四柱三门,高8米、宽16米,分为上、中、下三段,雕刻有“事事如意”“福禄寿”“鹤鹿同春”等图案,采用传统建筑工艺,融合道教文化元素,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 ‌</p><p class="ql-block"> 本人有机会曾三次游览过崂山太清宫,最早一次是三十多年前。此趟旅游感觉太清宫基本建筑格局没有变,可能因为近年维修过,感觉更庄美、灵秀,有历史厚重感。正门远远望进去山坡上耸立有一尊高大的老子塑像,好像把老祖宗也请进来了。</p> <p class="ql-block">  崂山太清宫总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宫分三院,各立山门。东为三官殿,中为三清殿,西为三皇殿;另建有忠义祠、翰林院、东西配殿等建筑,是山东省和青岛市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和道教文化传播中心。</p><p class="ql-block"> 1983年,崂山太清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p><p class="ql-block"> 2013年5月,崂山太清宫作为崂山道教建筑群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太清宫历史悠久,与中国道教几乎同步,有二千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据《太清宫志》记载,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崂山道教开山始祖张廉夫在此处始建三官庵。</p><p class="ql-block"> 唐天祐元年(904年),道士李哲玄与张道冲等人施建殿宇,在今太清宫三皇殿处建三皇庵。</p><p class="ql-block">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道士刘若拙被敕封为“华盖真人”,奉敕回崂山修建道院,后在此创立太清宫。</p><p class="ql-block"> 金泰和八年(1208年),全真道掌教邱处机在崂山太清宫谈玄传道,使太清宫名声大噪。</p><p class="ql-block"> 金明昌六年(1195年),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真君刘处玄于崂山太清宫讲授经典创立全真道随山派(隐山派),太清宫道众从此归为全真道。嗣后,许多著名道士闻名而来,如徐复阳、张三丰、齐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宫栖居修道。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明代重视道教。天启二年(1622年),道人赵复会重修太清宫,从此正式确定了分三官、三清、三皇殿为三个院落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与全国各地一样,崂山太清宫遭人为破坏。文革后,青岛市人民政府重修崂山太清宫。</p> <p class="ql-block">  进入石牌坊后有一块天然大石,上刻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字样。关心道教知识的人都知道,道教全真天下第一丛林是北京“白云观”。而崂山全真教鼎盛时期,遍地宫观林立,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称。其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者,则为崂山太清宫,故被称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p> <p class="ql-block">  太清宫山门前有一巨大的砖砌照壁,上书四个大字:道法自然,为道教哲学宗旨。</p><p class="ql-block"> 太清宫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140多所建筑,建筑风格为青石灰瓦,古朴无华,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思想境界。</p><p class="ql-block"> 崂山太清宫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最适宜养生居住的风水宝地,被誉为“北国小江南”。</p> <p class="ql-block">  太清宫入口检票处,有两尊巨大的石狮子守护,入口门庭装饰得古香古色,华丽庄重。</p> <p class="ql-block">  入口处“崂山太清宫”五字为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书题。两边楹联为:负阴抱阳真仙地,面海环山是太清。</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太清宫山门,为一主通道,两边有钟楼、鼓楼。再进入,两边为重檐二层樓阁,分别为元辰阁、元君阁,均彩绘装饰。但系近期新建。</p> <p class="ql-block">元辰阁</p><p class="ql-block"> 元辰阁正中供奉的是斗姆(lao)元君,为北斗众星之母,她是掌管天文星象、也就是农业节令的神。道教称她为“圆明道母天尊”,又称“紫光夫人”。</p> <p class="ql-block">元君阁</p><p class="ql-block"> 元君阁供奉碧霞元君,又称“泰山玉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泰山奶奶。她是东岳大帝之女,为泰山女神,掌管婚姻和生育,是中国古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在我国北方信仰极盛,庙宇遍布长江以北,素有“北碧霞、南妈祖”之说。</p> <p class="ql-block">  通往仪门通道中间有一香炉。</p><p class="ql-block"> 太清宫为什么有“仪门”呢?因为太清宫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崂山高道刘若拙所敕建的道场,属于皇家庙宇,所以才可以建“仪门”。</p> <p class="ql-block">  太清宫的仪门,迭檐琉璃瓦装饰,三开门,中间为正门,门楣上书:崂山太清宫。其后山坡高处,耸立一高高的老子雕像。正门是不开的,只有迎接皇帝、宣读诏书和重大庆典时才可以开中门,一般人员均从两边两道边门进出。</p> <p class="ql-block">  “崂山太清宫”此处匾额是由山东青岛书法家杜颂琴先生写的。</p> <p class="ql-block">  太清宫内门,门楣上题“敬天爱人”,为道教宗旨。</p> <p class="ql-block">  这位身着深青色道袍、头戴圆形帽的道长据说是太清宫住持,正在陪同一位前来参观的领导在太清宫各处走动,边上跟随着一批人。我们也随之听道长的讲述。能正面看见道士的机会不多,我就随意拍摄二张照片。(注:2017年)</p> <p class="ql-block">  三官殿入口山门,门庭古朴,砖石砌门,硬山脊,为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入内为一古庭院,幽静、古雅。</p> <p class="ql-block">  庭院前庭花木郁郁,有两棵白山茶树。山茶科山茶属。又名耐冬,海石榴,玉茗花、曼陀罗树,树龄400余年。为南方常绿树种,本地花期十一月至来年五月,冬春开花, 故名耐冬, 为青岛市市花。</p> <p class="ql-block">  庭院后部,又见一院落门庭,门庭左右两边有两株高大的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  银杏树又称白果树,中国特有树种,属雌雄异株,是上古孑留的树种,银杏树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此两株均为雄性,树龄1100余年,相传为宋代华盖真人刘若拙手植,有实事纪录,故特显珍贵。</p> <p class="ql-block">  据《崂山太请宫志》记载,此两株银杏树又称“公孙树”,植于太清宫三官殿中院院门的左右,为“华盖真人”刘若拙亲手栽种的雄性银杏,两棵树的树龄均为1040余年,据记载,两树“春先荣,秋晚调,较之别的树相差数十日”。</p><p class="ql-block"> 据称,全真道教的道人不能结婚生子,于是栽下这两棵只开花不结果的雄性银杏,守护在三官殿前。</p> <p class="ql-block">  从中院这道门庭进去即是三官殿庭院。</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三官殿,即是太清宫的前身,也是崂山道教历史上最早的庙宇,它由西汉时的江西人张廉夫所创建,距今已有2180余年的历史。三官殿所供奉的天官、地官、水官称为三官大帝,最初源于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三官大帝是道教中地位非常高的三位神仙,负责掌管神仙升迁、人间祸福和生死轮回,故特别为道教所敬奉。</p> <p class="ql-block">  三官殿正面主殿属单檐硬山式砖石结构殿堂,顶面覆盖黑色板瓦和筒瓦;匾额上书“三官殿”三字,殿前有一古香炉,为标准的宋代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大殿两边门柱楹联为:</p><p class="ql-block">辅天地掌水衡三官恩弥三界,</p><p class="ql-block">握乾坤司钦位九府灵应九霄。</p> <p class="ql-block">  三官殿内主殿供奉三官:中奉天官大帝,左奉地官大帝,右奉水官大帝神位,道教认为三官即是上古时代的中华先祖尧、舜、禹。 </p><p class="ql-block"> 传说尧生有八彩眉毛,因敬天爱民,上应天象,天下风调雨顺,被后人尊为天官;舜长有双瞳孔的眼睛,审测民情,因当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而被尊为地官;禹因治理水患而被尊为水官,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p><p class="ql-block"> 道教将三官视为尧、舜、禹的化身,这也是道教天人合一的一种体现。</p> <p class="ql-block">  天官</p> <p class="ql-block">  地官</p> <p class="ql-block">  水官</p> <p class="ql-block">  庭院东侧为祖师殿,供奉道教历史上三位祖师:張三丰、张廉夫、王重阳。</p> <p class="ql-block">西侧为七真殿。</p><p class="ql-block"> 七真殿内供奉:丘处机(长春子)、马短(丹阳子)、译处端(长真子) </p><p class="ql-block">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刘处云(长生子) 、孙不二(清静散人)。 </p> <p class="ql-block">  庭院左边有一门洞,从门洞出去可见著名的千年“龙头榆”古树,並可通往三清殿、三皇殿;往右向山上走,即可通往瞻仰老子雕像的高平台。</p>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棵巨型弯曲的卧龙般的古树就是“龙头榆”。有注释:榆科糙叶树属,树高18米,胸径1.5米,树龄1100多年,因干枝虹曲如龙头,故称“龙头榆”。相传为唐末道化普济真人李哲玄手植, 故又名“唐榆”。 </p> <p class="ql-block">  门口右边还紧依着的一块巨石,上有隶书刻字:逢仙桥。看上去此处只有山石,没有溪河,原来地下有一道暗河。相传五代至北宋初年,崂山道士刘若拙在一个雪后的除夕清晨在门囗迎神时,于逢仙桥附近遇见一位白须老人。交谈后老人离去,刘若拙发现雪地上仅留下两只脚印,方知遇仙‌。后来就叫此处为“逢仙桥”,並刻字留念。过了桥,沿石阶上行,可达瞻仰老子雕像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  龙头榆,树梢弯曲方向指的“逢仙桥”。</p><p class="ql-block">‌ 关于龙头榆还有一些趣闻轶事:1979年邓小平同志来这里参观的时候,对这棵树特别喜欢,连连称赞道:“真美啊真美!”当地人有个说法,叫“摸摸老龙头,一辈子不发愁”。</p><p class="ql-block"> 而据说种植此树的李哲玄道士,活了115岁。</p> <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人们在龙头榆边筑了一平台,平台上雕了两尊雕塑像,一为老子,一为孔子。取材故事为“孔子问道”,讲述当年孔子向老子请教问道的故事。参观者会在旁边休息观赏。</p> <p class="ql-block">  平台边上石刻“孔子问道老子”,文字简略记述此故事。</p> <p class="ql-block">  从龙头榆树下平台向西行走,即可抵达三清殿。</p> <p class="ql-block">  三清殿门庭前有一侧柏。边上有一牌子作注释:</p><p class="ql-block"> 侧柏,属柏科,又名扁柏、香柏,树龄700余年。常 绿乔木,木材坚实耐腐蚀,根、 枝叶、树皮、种子可入药,中国特有树种,崂山庙宇多有栽植。 </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进口山门。</p><p class="ql-block"> 三清殿是太清宫三大殿中的主殿。三清殿由一座正殿和两座偏殿组成,布局呈长方形。前有一进口门庭,正殿为砖石结构的硬山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道长陪同的一行人在三清殿参观</p> <p class="ql-block">  庭院中间有一古香炉。</p><p class="ql-block"> 三清殿供奉的是三清真神。</p> <p class="ql-block">  庭院正中为三清殿,殿内正中供奉元始天尊,左供奉灵宝天尊,右供奉道德天尊神位。</p><p class="ql-block"> 三清殿门柱上有楹联:</p><p class="ql-block">先天地生溯阁中万古灯传极本无极</p><p class="ql-block">为道法祖仰云际三台鼎峙玄之又玄</p> <p class="ql-block">居中玉清,为元始天尊,手持圆珠,象征洪元;</p> <p class="ql-block">东为上清,是灵宝天尊,怀抱如意,象征混元;</p> <p class="ql-block">西为太清,为道德天尊,手持宝扇,象征太初。</p> <p class="ql-block">  庭院东侧为东华殿,殿正中供奉东华帝君,左供奉南极长生大帝,右供奉太阳帝君神位。</p> <p class="ql-block">  庭院西侧为王母殿, 殿中供奉西王母,左供奉太阴妙果素月元君,右供奉九天玄女神位。</p> <p class="ql-block">西王母塑像。</p><p class="ql-block"> 西王母传说是天上阴神的总管,居住在昆嵛山的瑶池,民间称她为王母娘娘,西王母是她的官称。西王母最初是中国西部一个部落的首领,随着历史的传说,逐渐演变为神话,西王母也由人变成神,成为玉皇大帝的妻子,道教中称她为元始天尊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  再往西边走,沿北侧,有一庙祠,即为关岳庙,为供奉关羽、岳飞的合祠,因为道教也供奉关羽、岳飞等有忠义节气之英雄。</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关岳祠,座院落虽小,但名气很大,因为这里是当年蒲松龄住过的地方。清末以前,这儿本是一处草房。康熙十一年,蒲松龄来崂山的时候,曾在这处房子里住过一段时间。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有六篇是写崂山道观的,是在此处写的。</p> <p class="ql-block">  出关岳祠,继续向西走,就到了太清宫内的三皇殿。</p><p class="ql-block"> 三皇殿始建于唐代,道士李哲玄根据九宫八卦的方位将三皇殿建于“开门”位置,奠定了崂山道教庙宇园林建筑的基础。三皇殿有独立的围墙,有单独的“山门”,为长方形院落建筑群,排列有两座殿堂,主殿是三皇殿,副殿是救苦殿,皆为单檐硬山式建筑。三皇殿中供奉的是“天皇”“地皇”“人皇”三位神仙,分别代表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氏族领袖伏羲、神农、轩辕。</p> <p class="ql-block">  三皇殿前有一棵古柏,引人注目。树根部已中空,树干发白。树根旁长有一株凌霄,附古柏而生成。侧柏属柏科,树龄已有2000余年。附生凌霄为落叶藤本植物,树龄亦百余年。夏秋开花,花大橙红色,花冠漏斗形,极为艳丽。象征古柏新生,游人都会在此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  据《劳山太清宫志》记载,这株古树是崂山太清宫开山始祖张廉夫在初创太清宫时亲手栽植,已有2100余年历史。1973年秋天,好事者用火点燃树上马蜂窝,引燃古柏。后经抢救,三年后竟然重生新叶。这是现存青岛市最老的古树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圆柏上攀附的凌霄将根扎在古柏树干中,树身沿古柏树干爬向树顶,高度近20米,胸径为0.15米,年龄已近百年,又因其与古柏共体,形成著名植物界奇观“汉柏凌霄”。</p> <p class="ql-block">  这是网上节录的一幅照片,系旅游者在凌霄花开放时拍摄的古柏的翠绿与橙红色的凌霄相映衬的美景,比我拍摄得完整,清晰,故我采用这一張“汉柏凌霄”实景照。</p> <p class="ql-block">  崂山太清宫的三皇殿是道教全真派的重要殿宇,供奉天皇、地皇、人皇三位上古始祖,分别对应伏羲、神农、轩辕。该殿始建于唐代,是太清宫西院的主要建筑。三皇殿前檐下左右两侧墙壁上,分别嵌有成吉思汗赐给丘处机的圣旨碑和金虎牌文刻。</p> <p class="ql-block">  嵌在三皇殿前檐下两侧墙壁上的石刻碑文据说是成吉思汗赐给丘处机的圣旨碑和金虎牌文刻。碑上镌刻着元太祖成吉思汗敕封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开山始祖丘处机掌管天下道事的圣旨全文。</p> <p class="ql-block">  三皇殿正殿两侧供奉的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十大神医”。有扁鹊,华佗,张仲景,“药王”的孙思邈,还有编写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等。总之,三皇殿内供奉的都是对我国和人类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医学界、药物学界的真实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  据传说,唐代道士李哲玄在崂山修炼时,认为太清宫需增建第三座大殿,便与同门道友筹建三皇殿。他亲自带领化缘筹措资金,历时数年建成。史载李哲玄进一步完善了太清宫的建筑布局,并率领宫中道士重修道路,栽植树木花卉,整理泉池及水排沟渠,使太清宫的园林提高到当时国内同类庙宇的最高水平。也使太清宫的整个布局更符合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李哲玄因祈雨救灾被敕封为“道化普济真人”,进一步提升了三皇殿的宗教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崂山太清宫内的“绛雪”石碑,</p><p class="ql-block"> 太清宫内的“绛雪”传说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密切相关。蒲松龄在太清宫客居时,以院内耐冬为原型创作了《香玉》故事,将耐冬花神化为“绛雪”。在故事描述中,绛雪涉青女、腾六等雪神形象与故事,引人入胜。传说中,这株耐冬树高8.3米,胸径43厘米,冠幅10米,是青岛市最大的古山茶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自清代中期起,游人纷至沓来欲睹“绛雪”芳容。但原树于1926年枯萎,太清宫遂将“绛雪”之名移至三皇殿内一株树龄相近的耐冬树上。这株新“绛雪”树高6.5米,胸围0.95米,属国家二级保护古树。2004年,原树因600年树龄枯朽,现“绛雪”为第三代传承树。 ‌</p> <p class="ql-block">  青岛一朋友在“绛雪”前拍照留影。</p><p class="ql-block"> “绛雪”碑后,有一间古屋,游人总以为那是当年蒲松龄写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蒲松龄(1640一1715),今山东省淄博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著名的文字家,小说《聊斋志异》的作者的。</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人生旅途中,他与崂山有缘。他游览过泰山和崂山两座名山,对崂山的印象尤为深刻。康熙十一年夏,他与友人同游崂山时,不仅目睹了罕见的崂山海市蜃楼(后写入《崂山观海市作歌》),更在太清宫等地汲取创作灵感。写下《崂山道士》、《香玉》中的花精绛雪等,将崂山的自然奇观与道教文化升华为文学经典,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精彩内容。</p> <p class="ql-block">  崂山自古被称为“神仙之宅”,其道教氛围为蒲松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蒲松龄在太清宫居住期间,通过收集民间传说(如摆茶摊听故事)与道士交流,将实景与想象结合。例如《香玉》中黄生与花精的凄美爱情,原型即太清宫三官殿前的牡丹与耐冬树;《罗刹海市》的海底奇国则可能源于崂山八仙墩的海蚀地貌,等等,这些民间故事与传说都成为蒲松龄笔下创作的丰富源泉。</p> <p class="ql-block">  神水泉坐落于崂山太清宫三清殿台阶下,泉池长0.8米、宽0.5米、深1.4米,石砌结构。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泉名题字相传为道士刘若拙所书,与崂山道教文化渊源深厚,自古有“仙饮”“神水”之誉。‌‌故拍摄並记录之。</p> <p class="ql-block">  現已在泉上砌了一口圆井,这口水泉原是道士喝水的一口井,为什么叫它神水泉呢?它神奇之处有三:一“神”是相传它为东海龙王三女儿打碎的宝镜所化;二“神”是水质清澈甘洌,富含各种矿物质,但杂质却非常少。从池中舀出一盆水,放置三天不见半点沉淀物。三“神”是大旱三年泉水不涸,大涝三年泉水不溢。无论怎样取水,水平面始终与井口保持一致。</p> <p class="ql-block">綠石龟</p><p class="ql-block"> 崂山太清宫的绿石龟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寓意的雕塑。该龟用料为崂山特产深海底绿石,被视为无价之宝,并于2009年由太清宫经师班开光。在道教文化中;龟为四灵之一,名列“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四象之首,是道教崇奉的北方之神、水神、生殖之神和司命之神,也是长生不老的象征,求之者可得长寿。</p> <p class="ql-block">  张廉夫,字静如,号乐山,西汉豫章郡瑞州(今江西省高安市)人。生于汉文帝九年(公元前171年)。张廉夫是一位才子,曾入仕途,官至上大夫,后弃职入道,在终南山修行数年,并云游名山大川,是黄老道的信奉者。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东来崂山,在老君峰下选择背山面海处建茅庵隐居修道,始建三官庵,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而其时距离张道陵创立天师道的时间早282年,故张廉夫被奉为崂山太清宫的开山始祖,而崂山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金代元初道士,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因以74岁高龄行万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据说成吉思汗曾三次召见丘处机,询问治国和养生的方法,他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被尊为道教宗师。元太祖赐予他虎符、玺书,掌管天下道教,并免除道院赋税,在丘处机掌教24年期间里,他在政治和社会上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使全真道乃至整个道教的发展都进入了兴盛时期。他对当时元代社会安定、减少民众苦难是有作用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丘处机思想强调“性命双修”与“无为而治”,著有《长春真人西游记》《大丹直指》等经典。</span></p><p class="ql-block">丘处机最终于1227年因病逝世,享年79岁。</p> <p class="ql-block">  現在,我想讲讲太清宫新建的老子雕塑像。</p><p class="ql-block">‌ 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去崂山时,还未见有此老子像,约十年前第二次去时,发現太清宫后山矗立高达50米的老子铜像。据说此铜像以唐代吴道子画作为蓝本,象征其作为道家始祖的地位‌,现在据说此雕像是世界上最大的老子铜像。</p> <p class="ql-block">  相传,太上老君居于太清天,太清宫即是老君道场。全真教祖王重阳创立全真教时,倡导三教归一,即以老子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故老子(太上老君)为全真最高神。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崂山歌》中有“云是老子曾到此,后有济北黄石公”之句。崂山太清宫背后的主峰名为老君峰,故而在老君峰下、太清宫内修建大型老子露天塑像,与道教传统、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崂山老子铜像‌位于青岛崂山太清宫后山,高50米(含底座),由339块青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总用铜量约150吨,历时4年(2012-2016年)建成,是目前世界最高的老子铜像之一,其左手指天、右手指地的独特手势象征道家“开天辟地、唯道独尊”的哲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春秋时期人。《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图书馆)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此书成为中国道教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相传老子晚年在临洮凤台讲道并飞升。</p><p class="ql-block">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编后感</p><p class="ql-block"> 说句实话,在中国人传统文化精神思想哲学的三大体系中,即儒教、佛教、道教三大影响中国社会文明最大的思想源泉中,我关注最多的是儒学,即“孔孟之道”儒家思想学说,这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主脉;然后是佛教,因为佛教已成为中国自汉代以来几乎是官方民间多数人共同信奉的理念。我对道教关注研究不多,一是因为现在各地道观场地甚少,二是自清代以来,近四百年朝庭官方文化界几乎不太信奉道教,道教似乎是虚玄邪说,没啥好名声,以至跌落历史低点;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各地道观少了,活动场所少了,人们接触道教机会少了,所以关注的机会自然也少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鉴于道教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作为各地旅游资源的名山大川中留存道观甚有名气,所以我在多年的旅游中,仍找机会游览过中国道教四大名山,即: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和四川青城山,这四处据说是道教文化的核心圣地。具体展开一下:</p><p class="ql-block">‌武当山‌(湖北):以真武大帝信仰和武当武术闻名,明代被尊为“皇室家庙”,现存明代建筑群规模宏大,金殿为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龙虎山‌(江西):正一道祖庭,张道陵后裔世袭天师63代,以丹霞地貌和悬棺之谜著称,天师府为道教建筑代表。‌‌</p><p class="ql-block">‌齐云山‌(安徽):全真派圣地,融合儒释道思想,以丹霞地貌和养生文化闻名,曾被乾隆御赐“江南第一名山”。‌‌</p><p class="ql-block">‌青城山‌(四川):道教发源地之一,张道陵在此创立天师道,以“青城天下幽”的自然景观和古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除这四大道教名山外,中国道教还有其他有名气的地点,那些是:</p><p class="ql-block">‌茅山‌(江苏):符箓派祖庭,以炼丹术和鬼谷子传说闻名。‌‌</p><p class="ql-block">‌崆峒山‌(甘肃):道教“十二洞天”之一,黄帝问道广成子的传说地。</p><p class="ql-block">‌终南山‌(陕西):隐士文化发源地,全真派修行圣地。</p><p class="ql-block">‌罗浮山‌(广东):葛洪炼丹地,南宗道教中心之一。</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本文提及的北京白云观、青岛崂山太清宫等,除了终南山我没有去过外,其余几处道教场地我都游览过。据说这些道教场所都在中国道教历史上发挥过重要影响与作用。</p><p class="ql-block"> 其实,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和生态智慧。我阅读过《道德经》、《易经》、《图解.周易大全》等解注道教有关知识方面的书,也看阅过其他有关中国道教故事的书,略知一些,但不甚深入细阅理解。以下,我试想从几个角度粗略谈谈我对道教的理解和评价,供各位参考:</p><p class="ql-block">1. 哲学与思想的深度</p><p class="ql-block">道教以“道”为核心,一种在天地大自然中运行中无形存在被称为“大道”的规律,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思想不仅是一种宇宙观,社会发展思维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它提醒人们顺应自然规律,遵循社会自然发展,避免过度干预。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理念对生态保护以至社会可持续发展仍有重要启示。</p><p class="ql-block">2.返璞归真的理念</p><p class="ql-block">道家思想主张返璞归真,回归内心的本真。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物质的欲望,追逐名利成就,这使得人们的心灵日益空虚。道家思想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我们应该关注内在的价值观,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满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3. 文化与艺术的滋养</p><p class="ql-block">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道教的神仙传说、仙境意象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如《西游记》《封神演义》《志怪小说》中大量融入道教元素;绘画、雕塑中常见的神仙题材(如八仙、三清像),都体现了道教文化的渗透。其道德的意景,理念,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从诗歌、文学,从山水画、诗词、书法,从建筑工艺到传统节日(如中元节),甚至武术(如太极拳)、医学(如中医经络理论)都深受其影响。道教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也塑造了中国文人特有的审美与精神气质。</p><p class="ql-block">4. 科学与实践的维度</p><p class="ql-block">道教修炼中的“内丹术”、“气功术”、“养心术”等,虽带有神秘色彩,却暗含古人对生命科学的探索。例如,道教对呼吸调节、身心平衡的研究,与现代心理学、运动医学中的某些理念不谋而合。此外,道教在在医学、化学(炼丹术)、天文学(星象观测)等领域的早期实践,为現代中医学、生物学、化学以至研究天体物理、日月星辰运转、宇宙运行规律等提供人类社会早期的智慧和知识。</p><p class="ql-block">5.和谐共生的理念</p><p class="ql-block">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主张和谐共生。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而不是互相对立。我们需要意识到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其一部分。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道教反对“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发展,主张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慈心于物”,这种思想在今天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人类:技术并非万能,尊重自然、节制欲望才是长久之道。</p><p class="ql-block">6. 现代性的反思与心身健康‌:</p><p class="ql-block">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心理问题。道家主张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一种安静的状态,摆脱外界的干扰和纷扰。它启示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学会自我反思和内心的调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p><p class="ql-block">在快节奏、高竞争的现代社会中,道教还倡导的“少私寡欲”“致虚守静”提供了一种对抗焦虑的精神资源。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鼓励人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自由。</p><p class="ql-block">此处,道家思想主张简约生活,反对过度的物质追求和消费主义。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资源浪费、过度消费等问题具有警示作用,引导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消耗,追求一种更加简单质朴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 道教作为唯一根植于中华文明原生土壤、孕育发展而成的本土宗教,以其对“道”的深邃追寻、对生命的珍视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和谐,以及独特的神仙信仰与修炼体系,深深融入国人的血脉,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科技、艺术、民俗乃至政治格局,成为解读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核心密码。</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到,在总体上肯定道教不属于封建迷信思想文化范畴外,对于其中一些迷信落后腐朽部分,及由于假道士、符咒仪式等坑蒙拐骗現象应于区别、抛弃。我们应形成这种观点:道教不是“虚幻迷信”,不是落后简单的“求仙问卜”,而是一种融合了哲学、科学、艺术与生活的中华社会早期整体智慧。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遗产,更在于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视角。道教的思想或许一步一步地能为人类未来的社会文明形态贡献出独特的东方答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aoli锋(西湖游子)</p><p class="ql-block">2025.08.18.编撰于宁波(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