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地

翟老四

<p class="ql-block"> 锄 地</p><p class="ql-block">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这首诗,体察入微,感情真挚,描绘了农民锄禾的真实场景。千百年来,我们能够丰衣足食,就靠农民的辛勤劳作。</p><p class="ql-block"> 锄地是用锄头等工具,把土壤表面翻松,把杂草除去的田间生产劳动行为,把杂草除去,是为了不让它和禾苗争养分。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有重要的增产作用,把土壤表面翻松,形成了保水层,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腾作用,保持了墒情。有利于植物向下扎根,能让禾苗在唤气的过程中,快速生长。</p><p class="ql-block"> 锄头是人们在生产中,发明的一件很好的锄草或挖土的生产劳动的工具,人们对它非常爱惜。父亲曾经把用过的锄头,擦得铮亮,一点灰尘也没有,锄柄长期在手中来回磨擦,还有汗水的浸润,光滑、明亮、顺手,用完后挂在屋檐下,等待来年再次使用。</p><p class="ql-block"> 锄地在农业生产中,确实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农活。上有太阳高温烤,下有地里的湿气蒸腾出来,热烘烘熏蒸着锄地的人们,还有农作物叶子对肢体的划伤,那种见了汗水就“滋滋拉拉”地疼,汗水模糊了眼睛,抹不迭的汗水流进眼里火辣辣地,流进嘴里,咸咸涩涩五味俱全。即使“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也要坚持机械地挥动锄头。</p><p class="ql-block"> 父亲为了让我早一点尝试到劳作的辛苦,专门为我订制了一把小锄头,让我在一春一夏中,跟在他身后,深一锄、浅一锄,父亲看到我锄过的地,就像鸡刨食一样,于是,就在一旁苦口婆心的指导,并且耐心地教我掌握锄地的技术。</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让杂草和农作物争肥、争水,在杂草刚露出地面时,就及时把杂草锄掉,是锄地的最佳时间。若等到杂草长高了,不但与农作物争抢了肥水,而且还费工费时。</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北方,锄草主要以锄小麦,锄玉米、高梁、谷子、大豆、地瓜等为主。每一种庄稼,从成活到成熟,根据季节的不同,或地里的荒芜程度,一般都要锄二遍,甚至三遍。</p><p class="ql-block"> 在春天,小麦返青拔节前要锄一遍,此时的杂草相对来说,比较少一些,多数是一些苋菜、打碗花、青青菜等,但有的生长在麦子中间的根部,就必须弯腰用手把杂草薅掉,或用锄尖锄掉,这需要技术熟练程度相当高,一不小心就会伤到麦苗。锄高粱、谷子等农作物时,会用锄头尖将多余的苗子锄掉,时“间苗”。</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冬天,冻土刚刚融化,土层比较松软,锄麦苗时,也叫“划锄”,目的是保墒。春天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将土地刨过来或耕地后,离种农作物还有一段时间,在这期间杂草在松软的土地上又疯狂地生长。临近种农作物时,才用锄头去地里灭荒,这时候锄草,在我们这里叫“溜地”。</p><p class="ql-block"> 割完小麦后,套种上的玉米,生长到约有五公分左右时,麦茬在地里还没有腐烂,很有柔韧性,用锄头很难锄断它的根系。初夏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趟还没有锄到头,衣服就被汗水湿透了,汗水流到眼睛里的滋味很难受。干农活不能急躁,静下心来,专注于农作物上,心无杂念,精心细作,慢工出细活,用一个“熬”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时间,人们为了躲避中午火红的太阳,总结一套“早出晚归”的经验。太阳还没有露头时,就已经到了地里,此时,天气凉爽,劲头十足。美中不足的是晨露却躲不掉,鞋子、裤腿上被露水打湿了,锄起来的土,溅到衣服上成了泥水。脸上的汗水也随之流淌下来,让人们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露水,一般都会带着这些混合物回家吃早饭,这是早起干农活特有的标志。下午随着西下的太阳,不再那么炎热,晚风习习,越干越有劲,晚饭吃得也香甜。</p><p class="ql-block"> 伏天,锄玉米的时候,是最艰苦的一段时间,戴上草帽,肩上搭上一条毛巾,水壶是必不可缺少。从这地头锄到那地头,再从那地头锄到这地头,一个来回就会汗流浃背,放下锄头用脖子上的毛巾擦擦汗,拿起水壶对着嘴儿“咕咚、咕咚”喝个痛快,汗水也会酣畅淋漓地从毛孔中流了出来,但也不能尽兴,需留在最干渴的时候解渴。</p><p class="ql-block"> 过去能够在锄地的时候,吃上一根二三分钱就能买到的冰棍,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一只手柱着锄柄,一只手捏着冰棍,一点一点的慢慢地用舌头舔,一点一点的用嘴唇吸,生怕化掉了,“滋溜溜”吸到嘴里后,再一点一点的慢慢地咽下去,一点一点的慢慢地享爱着那点凉意,享爱着那点凉意带来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就连那根冰棍棒儿,也舍不得马上丢掉,再舔舔、再吸吸,直到冰棍棒儿上没有了一点儿凉意,一点儿甜味儿,才恋恋不舍地,最后狠心地咬一下,让躲藏在冰棍棒儿里那点甜味挤压出来,才尽其用扔掉。有时那根冰棍棒儿,含在嘴里,在地里锄地,也能增加一股干劲,一种望梅止渴的意念。</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夏天的天,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蓝蓝的天空,霎时就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如注,躲也没有地方躲,任凭雨水的浇灌,人们刚出了汗又被雨淋最容易生病,只能无可奈何地扛起锄头,一步一滑溜地艰难走在回家的路上,但人们的脸上却挂着甜蜜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锄高梁苗子的时候,相对轻松一些,因高梁苗子之间的间距大,锄起来反而没有那么多的顾忌,轻松自如;锄大豆苗时,就要特别的小心,大豆苗的体质脆弱,以免把大豆苗锄断;锄谷子时,还需仔细辨认谷苗和草的区别。如果草很小,就要用锄头把草除掉,尚若草长高了与苗子接近,还是用手去薅,比较稳妥。</p><p class="ql-block"> 锄地瓜的时候,要锄两遍,一遍是在地瓜爬秧前,用小锄在垄背两侧锄干净草,既疏松了土,又让地瓜苗生长的快。当地瓜秧爬满地时,一边翻着地瓜秧,减少次生根的生长,一边锄草,让地瓜秧充分进行光合作用,让更多的养分传递到地瓜上,让它彭大高产。</p><p class="ql-block"> 无论锄什么地,都是舞动着锄头,一起一落,左手换右手,起起落落,右脚前左脚后,交替前行。锄柄在手中舞动,舞动得“草死苗好土发松”,舞得庄稼有了好收成。虽然使用这种古老笨拙的锄头,却在平凡朴实的农民手中舞出了人间的力和美。</p><p class="ql-block"> 如今,现代化的掘起与普及,灭草剂的出现,解放了一大批劳动力。人们仿佛找到了种地的诀窍。庄稼地里用锄头锄地的人已经老了,种庄稼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扛锄头下地,已成为一道永远留在记忆中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翟所祥</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