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行(四)布达拉宫

锦新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7日,早上,从餐厅看右边布达拉宫,左边药王山。</p> <p class="ql-block">药王山,南面及山顶是军事管制区,北面及小部分是团结公园登山步道。</p> <p class="ql-block">早晨,布达拉宫广场漫步。</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广场位于西藏拉萨市布达拉宫正对面,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广场东西两侧,都是绿化带,高大的乔木,水池亭台,垂柳小桥。</p><p class="ql-block">广场西侧的扩建以绿色为主,形成了东西两片绿色空间簇拥中心广场空间的整体格局,摆正和强化了广场与布达拉宫的空间关系,提升了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品质,强化了广场的生态功能;通过水系的改造,在空间上形成一条水景通道,将广场东、中、西三部分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在西侧形成丰富的水景;三是空间景观通道的组织,在广场西侧开辟了一条步行景观通道,与东侧两湖之间的林荫通道形成两条主要的空间走廊,分别由东西两个方向将城市人流引入广场中心区,并交汇于布达拉宫、国旗、纪念碑所形成的景观主轴,强化了广场的整体空间联系。</p> <p class="ql-block">广场北面雄伟的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在北京路广场两侧及周边共设置79柱大型路灯,崭新的造型。</p> <p class="ql-block">该广场占地27.7公顷,累计建成房屋建筑面积62012.1平方米,道路与铺装面积达110841平方米,绿化区域35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宫墙前和广场区域广植草坪,搭配桃树、云杉、侧柏、塔柏等观赏树木,与既有人工湖、藏式亭台及绿化景观相融合,提升了整体环境品质。</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心升旗台,威严的武警。</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p> <p class="ql-block">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矗立在广场南面,2001年建成,南以远山绿树为背景,北与布达拉宫相距350米,主体呈灰白色,总高37米,碑体南面铭文上端设五条金带,代表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碑身造型是抽象化的珠穆朗玛峰。</p> <p class="ql-block">百万农奴,翻身解放。</p> <p class="ql-block">艰苦奋斗,建设西藏</p> <p class="ql-block">倒影拍摄</p> <p class="ql-block">走过金水桥</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广场西麓,</p> <p class="ql-block">  音乐喷泉与广场鸽:广场南端建有音乐喷泉;1998年从上海引进的2000只广场鸽为广场增添了灵动氛围。</p> <p class="ql-block">面朝布达拉宫,五体投地拜。</p> <p class="ql-block">药王山</p><p class="ql-block">药王山位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右侧,藏名夹波日、角布日,意为“山角之山”,是西藏四大名山之一。供有药王菩萨,而且山顶的招拉笔笔洞寺为业医喇嘛所居。药王山海拔3725米,基本为东西走向,大致呈“S”形,有东西两个山头。</p><p class="ql-block">17世纪末,第司·桑吉嘉措为发展藏医,曾在山上修建门巴扎仓(医药院),并从各寺挑选喇嘛来此学习医药知识。山上还有查拉路甫寺,为早期藏医喇嘛所居。相传药王山是文成公主思念家乡时向东方朝拜的地方,这让药王山增添了神圣的意蕴。每年这里朝圣者络绎不绝,人们大都从药王山东侧的小巷进入,开始神圣的旅途。</p> <p class="ql-block">药王山的观景台,是50元人民币背景图拍摄地,也是布达拉宫最佳观景点。</p><p class="ql-block">药王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红山原为一体,由一座巨大白塔相接,白塔底层的门洞是拉萨城的门户。60年代拉萨建设需要,将白塔拆除,市内一条交通干道在此通过,将两山分隔开来。但雪域高原的宗教的要义使得拉萨不会只有风景和变革,这红山的神脉在信徒眼中不能被中断,于是两山之间被飘扬的经幡复又相连。现今,两山之间重现已塔相连,也许在很多信徒心里,白塔不单只是一座塔子,它更像一个巨大的空间坐标,使得每个信徒得以准确地指认内心膜拜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镜面拍照</p> <p class="ql-block">拉萨团结公园位于布达拉宫西麓、药王山脚下,2025年8月1日开放,占地面积19.85万平方米,以"显山、亮水、见绿、串湖、润城"为理念,融合人文古迹与自然景致。</p> <p class="ql-block">登山步道:游客可以通过登山步道登高望远,欣赏古城风光和布达拉宫的壮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生态湖:公园内有一个约2万平方米的生态湖,种植了多种乔木和灌木,形成了丰富的绿植层次。</p> <p class="ql-block">药王山观景台环视市区</p> <p class="ql-block">团结公园西广场塑像:高原之宝金牦牛</p> <p class="ql-block">参观从南门进</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英语:Potala Palace;藏文:པོ་ཏ་ལ;梵语:Potalaka),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之上,海拔3700多米,最高处海拔达3767.19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并集宫殿、寺院和城堡为一体的宫堡式建筑群,是西藏自治区的标志性建筑,代表了藏区建筑的最高成就,是旧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的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上曾因战火损毁,于1645年的五世达赖时期重建,后继历代达赖相继扩建。上个世纪西藏和平解放后,布达拉宫于1989年迎来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并于2002年进行第二次大规模修缮,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和形式。</p> <p class="ql-block">现布达拉宫占地面积共3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平方米,主要由红宫、白宫组成主体建筑,并囊括周围的一系列附属建筑,主楼高117米,共13层,是集言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僧官学校、僧舍等诸多功能共计1267间房舍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不仅具有宏大的规模,代表藏区建筑的最高成就,还收藏有各类佛像、佛塔、唐卡、佛经等各类珍贵文物,具备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布达拉宫建筑及宫藏文物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全世界藏族人民、藏传佛教信徒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或译“普陀珞珈”,均为梵语“Potalaka”的音译,意为“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公元7世纪初期,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定都拉萨,建立起历史上的吐番政权,并于公元641年向唐王朝发起政治联姻,随后迎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为庆祝与唐王朝联姻,于玛布日山上修建宫殿,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定都拉萨,并以佛经中菩萨住地“布达拉”为之命名,称作“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无字碑,布达拉宫无字碑建于1693年,纪念布达拉宫红宫落成,象征修建功绩无法用文字表达,体现藏族文化对宗教和历史的独特理解。</p><p class="ql-block">建筑历史</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公元7世纪初中叶,松赞干布建立吐蕃政权,迁都拉萨,建布达拉宫为王宫,初名红山宫。修建的宫堡规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布达拉宫也一跃成为吐蕃王朝统一的政治中心,地位显赫。</p><p class="ql-block">公元9世纪,随着吐蕃王朝的解体,布达拉宫繁华不再,遭遇冷落。</p> <p class="ql-block">公元9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800余年中,由于西藏政权更迭频繁十分不稳定,且历代政权都不曾再迁都于拉萨,布达拉宫亦一直未能重建。</p><p class="ql-block">公元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教合一地方政权。拉萨再度成为西藏政治、宗教、文化、经济的中心首府城。</p> <p class="ql-block">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决定重建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公元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题的建筑群,并将行政办公地由哲蚌寺移至布达拉宫白宫。从此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处理行政事务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于公元1690年至1694年间扩建红宫,修建了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为主的红宫建筑群,基本形成布达拉宫的建筑规模。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位期间,又在白宫东侧顶层增减了东日光殿和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部分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府视布达拉宫广场</p> <p class="ql-block">佛教门神,四大金刚之一。</p><p class="ql-block">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灵塔殿建于红宫西侧,并与红宫结成统一整体。至此,从公元17世纪中叶开始的布达拉宫重建和增扩工程全部完成。</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红宫位于布达拉宫中央位置,外墙为红色,主楼高115米,高十三层。宫殿采用了曼陀罗布局,围绕着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建造了许多经堂、佛殿,从而与白宫连为一体。</p><p class="ql-block">红宫最主要的建筑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共有五座,分别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各殿形制相同,但规模不等。其中最大五世达赖灵塔殿(藏林静吉)殿高三层,由十六根大方柱支撑,中央安放五世达赖灵塔,两侧分别是十世和十二世达赖的灵塔。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西大殿(措钦鲁,亦名司西平措)是红宫中最大的殿堂,高6米多,面积达725.7平方米。殿内悬挂乾隆帝亲书的“涌莲初地”匾额,下置达赖宝座。整个殿堂雕梁画栋,有壁画698幅,内容多与五世达赖的生平有关。在红宫的西部是十三世达赖灵塔殿(格来顿觉),建于1936年,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其规模之大也可与五世达赖灵塔殿相媲美,殿内除了灵塔,还供奉着一尊银造的十三世达赖像和一座用20万颗珍珠、珊瑚珠编成的法物“曼扎”。</p> <p class="ql-block">白宫始建于1645年,历时8年,是以松赞干布时原有的圣观音殿为中心,向东向西修建起一片巨大的寺宇,因两翼刷白粉而得名“白宫”。</p><p class="ql-block">白宫高7层,位于第4层中央的“措钦夏”(东大殿)面积717平方米,由38根大柱支撑,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历代达赖喇嘛在此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第5、6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最高的一层(第7层)是达赖喇嘛冬宫,因其采光面积大,俗称“日光殿”。</p><p class="ql-block">殿内陈设豪华、金盆玉碗;宫殿外,设宽大阳台,可俯视整个拉萨城。</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金顶群</p><p class="ql-block">伍孜加毗——金顶群是布达拉宫一处独特景观,位于海拔3750余米的布达拉宫主楼红宫之巅,这里共有7座金顶,均为铜鎏金制成。</p><p class="ql-block">七座金顶自东至西依次为九世、八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金顶,布达拉宫主供佛殿金顶和七世、十世、五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金顶。其中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金顶为歇山式金顶,金顶上装点着宝瓶、共命鸟、鳌[áo]头等饰物;主供佛殿(圣观音殿)和上师殿金顶为六角式金顶,金顶上装点着宝瓶、火焰宝、摩尼等饰物。每一座金顶的最顶端部位还安装有三眼火焰似的锋利铁叉,是古代藏区高层建筑避雷装置,是古代科技的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整个金顶群气势宏大,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圣观音殿</p><p class="ql-block">帕巴拉康——圣观音殿是布达拉宫的主供佛殿,殿堂内主供布达拉宫镇宫之宝级文物——圣观音像。</p><p class="ql-block">圣观音殿建于公元七世纪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该殿位于红宫最高层北侧,殿内主供一尊作为布达拉宫镇宫之宝圣观音自在之像。</p> <p class="ql-block">时轮殿</p><p class="ql-block">堆廓拉康—时轮殿位于红宫六层回廓东侧,面积108.57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时轮殿内中央供奉一座铜鎏金时轮立体坛城,周围佛龛内供奉有印度、祖国内地、西藏等地的著名历算传承者168位的塑像,铜鎏金善逝佛塔一座银质八佛塔,38尊时轮神像等珍贵造像。殿内供奉的时轮立体坛城是在觉囊派达旦平措林寺中依据《时轮经》铸造的,后于公元1680年迎至布达拉宫,并进行了修整,镶嵌了松石、珍珠等2279颗,红珊瑚5168颗,琥珀3235颗,青金石、玻璃珠7419颗,水晶石1896颗,使得整个坛城显得精美、豪华。坛城是佛教密宗供奉物,有立体和彩绘两大类。</p> <p class="ql-block">由于进入布达拉宫不准拍照,只能网上下载些精华:</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像唐卡为创作于19世纪的金汁唐卡,通长147厘米,宽91厘米。</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像唐卡以金汁为底,画面神圣、金碧辉煌,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无量光佛净土唐卡制于13世纪(一说为16世纪),通长140厘米,宽为103厘米。</p><p class="ql-block">唐卡上的无量光佛面相安祥,身披黄色袈沙,右臂袒露,双手结定印并握盛满甘露的钵盂。双腿结金刚跏[jiā]趺[fū]坐于狮子宝座上,左右分别侧立四壁观音和静相手持金刚。该唐卡融合了汉地的风格,并于背景中绘有无量光佛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菩提塔</p><p class="ql-block">八大善逝佛塔之二的菩提塔(藏语意为:强久曲登)打造于公元1692-1693年间,耗银2000余两的菩提塔,塔高5.30米,塔基正面法座中央浮雕一尊铜鎏金东方护国天王像,左右浮雕宝象,塔阶四级四方,塔面镶嵌千余颗珍宝,塔门内供有一尊铜鎏金释迦牟尼结与愿印像。菩提塔由来:相传释迦牟尼36岁时的藏历4月15日,在古印度摩竭陀国菩提伽耶城金刚座菩提树下,正觉成道,影胜王初次造此种塔以纪念,故名菩提塔。</p> <p class="ql-block">降佛塔</p><p class="ql-block">八大善逝佛塔之五的降佛塔(藏语:拉波曲登),打造于公元1692-1693年间,耗银2000两的降佛塔,塔高5.3米。</p><p class="ql-block">降佛塔塔基正面中央浮雕一尊铜鎏金南方增长天王像,左右浮雕宝马。塔阶为四级四方,塔基与塔瓶间中央置三排梯,此意为佛从此梯降至人间,塔面镶嵌红宝石等珍宝千余颗,塔门内供有铜鎏金释迦牟尼结禅定印象。</p> <p class="ql-block">圣观音像为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p><p class="ql-block">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到帕莫竹巴政权衰亡的近千年间,洛格夏热一直被供奉于布达拉宫。公元1608年因战乱曾被流落至青海数年。公元1642——1643年间,青海蒙古女宫塔赖衮吉用重金赎回,献给五世达赖喇嘛。。公元1645年举行盛大仪式,将洛格夏热迎回拉萨,仍安放于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因为传说,洛格夏热成为布达拉宫的主供佛,成为广大信徒顶礼朝圣的主要佛尊。其左边七世达赖喇嘛时期仿制的檀香木质洛格夏热等身像,其右边为八世达赖喇嘛时期仿制的合金质洛格夏热像</p> <p class="ql-block">镀金铜镂空提梁香炉</p><p class="ql-block">镀金铜镂空提梁香炉制作于18世纪,以铜为料,高30.5厘米,底径14.8厘米,由炉身、盖和提链组成。炉腹上部饰一周如意纹,腹部正中錾[zàn]刻两条遒劲的龙纹。圈足上饰垂莲纹,盖身镂空,以便香气从镂空的盖孔中飘出,镂空部分饰龙纹、花草纹。此种香炉一般用于重大喜庆和法事活动。</p> <p class="ql-block">青白玉夔[kuí]龙乳钉寿字纹簋[guǐ]制于明代,高8.5厘米,口径11.7厘米,底径8.7厘米,玉质为青白色,有沁。</p><p class="ql-block">青白玉夔龙乳钉寿字纹簋仿古青铜簋样式,长方形,侈口,足较高,两侧颈腹之间雕兽口吞夔式耳,颈部足部线刻头部相向的两夔龙纹,腹部雕乳钉围寿字纹。</p> <p class="ql-block">雍正斗彩缠枝莲托暗八仙天球瓶制于清朝雍正年间,高58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8厘米。</p><p class="ql-block">瓶直口长颈,球形腹,平底。通体饰斗彩缠枝莲托暗八宝纹,颈部绘有璎络纹,肩部绘青花如意纹一圈,素底无釉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此瓶器形高大,纹饰精美,胎质紧密,釉质光亮莹润,实属罕见。此暗八宝纹分别为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的手持物。</p> <p class="ql-block">两个多小时参观结束从北门走出,山后是公园。</p><p class="ql-block">宗角禄康公园</p><p class="ql-block">宗角禄康位于布达拉山之后,是拉萨著名的园林之所。在藏语中,“宗角”意为“宫堡后面”,“禄康”则意为“禄神殿”。17世纪布达拉宫扩建过程中,在此大量取土,遂积水成潭。六世达赖喇嘛时期对这里进行了整治开发,在潭中小岛上按藏传佛教仪轨中的坛城模式建了一座阁楼,井架了一座长20多米、宽3米多的五孔石拱桥与外界相通。阁楼高三层,一二层为全对称十字型神殿,主供鲁神。</p> <p class="ql-block">打卡</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制作唐卡</p> <p class="ql-block">作品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夜晚,布达拉宫的夜景更美。</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是典型的集宫殿、宗堡、佛寺为一体的政教统一的古政治文化中心。其建筑宏伟壮阔,气势磅礴,继承了藏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按佛教坛城布局设计建造,建筑群整体布局采用对称式设计,中央建筑为主楼,两侧有佛殿和住宅区。</p> <p class="ql-block">结构设计上充分考虑抗震和适应高原气候的需要,特别是檐柱和弯角的设计结构元素,既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又能更好地分散地震时的荷载,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布达拉宫拥有庞大的体量和气势,与自然环境融合得相得益彰。外部造型壮阔复杂且重点突出,内部空间尺度适宜、曲径通幽,宗教气氛浓郁。</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大部分。附属建筑包括山上的尊胜僧院、僧官学校、东西僧舍和山下的藏军司令部、雪城、城墙、城门、角楼以及宫后的龙王潭等。宫墙高6米,底宽4.4米,顶宽2.8米,用夯土砌筑,外包砖石。</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依山而建”,主要结构形式是墙体承重结构和墙柱混合承重结构。前者以厚重的墙体直接将重量荷载到地基承重,多见于小碉[diāo]楼和附属建筑;后者是外墙和墙内以柱子共同承重,也是布达拉宫建筑的主要方式。</p> <p class="ql-block">岷山航空宾馆顶楼拍摄倒影</p> <p class="ql-block">拉萨的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