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九年九月的一个星期天,绵绵秋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红星公路早已泥泞不堪,若是骑着单车在这样的山路上赶往学校,外胎准会被黄泥死死粘住,卡死前后轮,任你使尽浑身力气也寸步难行。赶路的人不得不放下架子,扛起单车在泥坑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这般光景,反倒不如从坝区直接步行去红星来得方便。</p><p class="ql-block"> 那天下午,我们一行人竟不约而同地在天生桥山路段相遇,结伴前行。走到山高采石场东边,顺着山高村梯田的一条宽埂往下,过了山高水库,再沿着一条细细的沙石路,便来到水库东南角的小山箐。只见一块大岩石底部,嵌着个碗状的石坑,里面盛满了清凌凌的水——这里,正是大三村一带人们赶街路上歇脚解渴的好去处。小箐里树木浓密,青草被雨水浸得湿漉漉的,连空气都带着潮气,唯独那石凹坑里,一年四季总盛着满满一“碗”清水。这便是山高的“一碗水”。</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不管是和本县的同事闲聊,还是与省内其他县的同行谈起“一碗水”,大家总会笑着说:“我的家乡也有叫‘一碗水’的地方!”想来,“一碗水”本就是故乡人步行路上的慰藉。它静静藏在路边,似碗状的石凹里,一年四季都冒着清甜凉爽的山泉水,像被谁精心盛在容器中,等着每个口渴的行人。</p><p class="ql-block"> 就说弥城,最有名的“一碗水”在西山蒙化箐到巍山之间的马帮路边,只是我从未亲眼见过。后来巍弥公路开通,行人多改走公路,除了附近的山民,多数人渐渐不知道这处小泉眼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红星任教四年,每逢雨天路滑泥泞,不得不步行往返时,途经弥城山高村前的小路,口渴了总会到“一碗水”那里喝个痛快。2010年,红星公路先是改成弹石路,后来又铺成柏油路,红星人大多乘车出行,这处饮水点因改路和天旱等原因,渐渐被路过的人们淡忘、荒废。不过,山高“一碗水”的名声,至今仍在当地流传。</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路上,路边那常年出水的小坑像一只碗,就是一碗水。“一碗水”无私地解了行人途中的干渴,消散了长途跋涉的疲惫,更给了他们平安抵达的希望。在马帮盛行的年代,它也曾为行旅商队解决了人畜饮水的难题。这一碗水,正是故乡大地上的希望之水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