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风骨:从困顿生计到味觉传承的精神淬炼

唐兴平技能大师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石船山的茅舍油灯下,王夫之以“贫无书籍纸笔”的困顿,书写着“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精神史诗。这位明末清初的思想巨匠,一生历经颠沛,晚年隐居湘西草堂时,连基本生计都需友人门生接济,却始终以“馈问之礼,一不受也”的操守,在孤苦中坚守着知识分子的尊严。正是这份在绝境中不屈的生命姿态,让他的日常饮食也成为精神的注脚——那些诞生于清贫的吃食,藏着最动人的生存智慧,更凝结着他哲学思想的朴素实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困厄中的坚守:饮食里的“贞刚之气”</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友人所赠的猪肉,王夫之舍不得一次耗尽,便以米粉裹之,经腌制、烘烤后藏于坛中慢慢食用。这道后来被称作“夫子肉”的菜肴,没有繁复技法,却以米粉吸附油脂的朴素处理,诠释着“贫贱不能移”的操守。物质匮乏下的保存智慧,实则是对“士不饮盗泉之水”的身体力行——即便困于生计,也要在饮食细节中守住精神洁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寒料峭时采摘的香椿叶,经晒干后与米同炒、碾成粉末,再酿入本地辣椒中封入坛中腌制,“椿夫子辣椒”便由此而来。干燥的椿叶与米粉的焦香渗入辣椒的辛辣,既延长了食材的保存期限,解了青黄不接时的菜荒,更以层次丰富的滋味唤醒困顿中的精神。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注解“芳与日月争光华”时,或许正以这样的日常滋味为喻:真正的高贵不在于饮食丰俭,而在于从粗粝中提炼出的生命芬芳。如今衡阳农家延续的“荒年不辍腌菜”传统,恰是对这种坚守精神的味觉传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经世致用的哲思:从餐桌到生活的“知行合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夫之“理在气中”的哲学思想,在饮食中化为对本土食材的极致尊重。他在《俟解》中强调“尽器则道在其中”,这种务实精神催生了衡阳餐饮“就地取材”的特质。湘江螺蛳配本地米粉制成的“米粉螺丝”,将河鲜与杂粮巧妙融合,既是他当年“取诸水中”的生存选择,更暗合“因地制宜”的生活哲学。如今衡阳厨师恪守“不过三小时车程”的食材半径,正是对这种“重实存、轻虚浮”思想的当代实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变易之道”的辩证思维,让衡阳饮食在守正中藏着灵动。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提出的“推故而别致其新”,体现在饮食中便是“一物多吃”的智慧:同是稻米,可蒸可煮可磨粉,麸子肉的米粉裹肉、米粉螺丝的粉吸螺鲜皆是例证;更有“蓑衣饭”,以剩饭混合蔬菜、野菜乃至剩菜煮成粥品,将“物尽其用”的节俭之道融入日常,展现对有限资源的珍惜与创造。这种“于不变处求变”的思维,让衡阳餐饮既保留着“老味道”的根,又生长出“新吃法”的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精神的味觉延续:以“船山精神”为文化符号开发“船山雅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衡阳人品尝“夫子肉”时,舌尖触到的不仅是米粉的绵密与肉香的醇厚;嚼起“椿夫子辣椒”,能尝到香椿的草木气与辣椒的鲜辣在时光里沉淀的厚重;喝一口蓑衣饭,更能品出平凡日子里的节俭与坚韧。这些滋味背后,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那坛中封存的、粥里熬煮的,何止是食物,更是一位思想家在困顿中“历忧患而不穷”的生命能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衡阳市名厨专业委员会的大师们深悟这份精神遗产的价值,潜心挖掘王夫之的人生经历与思想精髓,将那些承载着坚守与智慧的民间吃食加以提炼。他们没有刻意追求奢华,而是以“夫子肉”的腌制古法呼应不屈操守,以“椿夫子辣椒”的坛藏工艺延续生存智慧,用“蓑衣饭”的朴素形态诠释节俭之道,更以菜品为载体复刻先贤的精神轨迹。如“鱼龙混战——稻田鱼鲜”一菜,以杂鱼虾蟹入馔,暗喻乱世中坚守的不易,恰合船山先生在《潇湘怨》中“闲心欲向野鸥参,更听鱼龙血战酣”的抗争心境——当年他拒绝与清廷合作,隐居著书以图从思想层面重建儒家正统,这份对乱世道德沦丧的批判与对文化根脉的守护,都凝缩在这道充满张力的菜肴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席“船山雅宴”是味觉的桥梁,让今人在咀嚼中触摸先贤的精神温度,在烟火中传承那份不屈于生活、热忠于理想的船山风骨。当椿叶的芳香撞上米粉的醇厚,当辣椒入坛的酸香唤醒沉睡的记忆,我们吃出的不仅是衡阳的味道,更是一个民族在困厄中淬炼出的文化自信与精神韧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