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垣始建于1267年,于1276年建成,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其最北部分,在明初北墙南移时遗存城外,至今仍可以见到高达十余米的城墙遗迹,俗称“土城”。公园于1957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元大都城垣遗址,1974年9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成立了土城绿化队,1988年3月10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园,并命名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西起京藏高速,东至京承高速,北临北土城西路、北土城东路,南临健安东路。全长4800米,宽130--160米不等,总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被六条城市道路自然分为七个地块。土城沟(又称小月河)是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主体水景区。公园以小月河为中心分为河南岸城垣遗址保护区,河北岸绿化景观区,公园的“海棠花节”为北京市春季三大花节之一。2003年为保护元大都城垣遗址,配合奥运景观建设,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市朝阳区绿化局对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进行了整体改造,结合改造公园最先完成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北京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的城市。改造后为游客创造了一个“以人为本、以绿为体、以水为线、以史为魂、平灾结合”的经典园林,集历史遗迹保护、市民休闲游憩、改善生态环境、防灾应急避难于一体的有文化历史内涵的现代城市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北京市文物局立元大都城墙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景区分布图。</p><p class="ql-block">公园按照三条主线-元土城遗址、土城沟(小月河)水系和沿线绿化带设计,以主体水景区小月河为中心,分成了河南岸土城遗址保护区和河北岸绿化景点建设区。</p><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海淀段)有十个景区,分别为:城垣怀古、蓟门烟树、铁骑雄风、蓟草芬菲、银波得月、紫薇入画、大都建典、水关新意、鞍缰盛世、燕云牧歌。</p><p class="ql-block">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包含元城新象、大都鼎盛、龙泽鱼跃三个一级景区,双都巡幸、四海宾朋、海棠花溪、安定生辉、水街华灯、角楼古韵六个二级景区。其中大都鼎盛景区为朝阳段九个景区中的核心景区,也是整个元大都遗址公园中最具靓点的一个景区。</p> <p class="ql-block">“大都鼎盛”景区位于朝阳区安定路小关路口东侧(与“海棠花溪”一路之隔)。景区内展现了北京市最大的室外组雕,雕塑造型粗犷有力,用最符合土城特色的砂岩、粗陶和人造石制成,以忽必烈和元妃的石像为中心。“大都鼎盛”组雕共十九个人物,除忽必烈、元妃、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中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尼泊尔建筑师及雕塑家阿尼哥等代表性人物外,还有文官、武将、指挥官、宗教人士和一些外国的使节、朝拜者和各国演奏歌舞的艺术家组成。</p><p class="ql-block">景区内气势恢弘,极具震撼力的“大都鼎盛”组雕及总长达80米的大型壁画配以战车、骏马、石羊、木亭等园林小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世人眼前,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元代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特点和杰出成就,表现出粗犷豪迈的草原文化特色。展现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北京悠久凝重的历史文化,使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成为了一座大型“露天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都鼎盛作者-楼家本,1941年12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的国画家、壁画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大家。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中国雕塑学会、中国壁画学会理事、中国神话学会副主席、中国旅游艺术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楼家本是“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人文艺术景观总策划、创制,任艺术总监。创作了北京最大的石雕群和陶瓷壁画墙,“大都建典”“大都鼎盛”。其中包括壁画120米长、高3米,总面积为360多平方米,人物雕塑40多座,最高的达7米。还有30米长的马队、藏獒和牛群,庞大的象辇及各种象征性的元雕装饰十多件。为首都在固有明清较为细腻、典雅氛围中架构了浓浓的粗扩写意,有张力的元魂之笔,是北京奥运注目的人文新亮点。</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曾多次到大都鼎盛景区游览,8月3日老俩再次前往,此行主要目的就是仔细看看这里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充满厚重历史苍桑感的立柱雕塑,仿佛引导我们穿越到了700多年前的大元盛世。</p> <p class="ql-block">元之骏--元代,马既是蒙古族人民的生产和交通工具,又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雕塑通过各种姿态的骏马形象,表现出元代蒙古族人民勇敢剽悍的性格和不畏艰险、勇敢无前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战车--本雕塑群充分展示了元代军队的勇猛和不可侵犯,军士驾驭着战车,率领着马队,强壮的牛队拉着护有展翅雄鹰的帐蓬。气势磅礴,犹如从石缝中瞬间迸发而出,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p> <p class="ql-block">侧面看战车。</p> <p class="ql-block">强壮的牛队。</p> <p class="ql-block">牛队左分图。</p> <p class="ql-block">牛队中分图。</p> <p class="ql-block">牛队右分图。</p> <p class="ql-block">侧面看牛队。</p> <p class="ql-block">简单的不锈钢金属框架,形象地展现出蒙古大军的军帐。</p> <p class="ql-block">侧面看军帐。</p> <p class="ql-block">帐篷顶部有展翅雄鹰护卫。</p> <p class="ql-block">这只展翅的雄鹰,坚毅、勇猛,十分逼真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战车马队前的藏獒--元代蒙古军团中的军犬是与藏獒极为类似的呼伦贝尔草原牧羊犬和蒙古獒。蒙古部队进入西藏后,发现了被称为东方神犬的藏獒这种巨型猛犬,并将藏獒作为随军犬种,配置于部队中。这些猛犬作战时通常率先出击,扰乱敌军阵形,配合大军作战,在心理上和战术上发挥了重要威慑作用。</p> <p class="ql-block">有报导称,元军三次西征时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庞大的蒙古军团中,由藏獒组成的部队表现非常出色,立下了赫赫战功。成吉思汗由此赞叹不已:“经百战,雄当万夫,巨獒之助我,乃天之战神助我也。”</p> <p class="ql-block">位于甘肃省的西北民族大学的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曾经将藏獒用于战争。马可波罗1257年来到中国的游记,就有记录藏獒(“来自西藏的狗”)的文献。.</p> <p class="ql-block">拉着战车的马队。</p> <p class="ql-block">屹立在战车之上的军帅。</p> <p class="ql-block">威风凛凛的军帅,犹如指挥着千军万马在辽阔的战场上厮杀。</p> <p class="ql-block">军帅神态威严而淡定,好似一切都成熟在胸。</p> <p class="ql-block">这组长30多米、高10米的浩蕩战车组雕,在表现上特别注重富有张力的写意因素,军帅、马队、牛群、藏獒、雄鹰等,凸显出作品浓烈、粗狂、阳刚的风格。战车前面是牛队拉着的帐篷,上有展翅雄鹰护卫,后方是驾着马拉战车的军帅。组雕气势磅礴,犹如从石缝中迸发而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表现出不可侵犯的大元之中华精神气魄。</p> <p class="ql-block">战车群雕东侧紧临大都鼎盛景区的核心组雕。组雕位于宽敞的广场北侧。一个高大台地上,黄色花岗岩雕塑与高温釉粗陶壁画,在150米长,最高16米的三层空间中疏密有序分布。平面壁画、立体雕塑与建筑和园林浑然一体,好似一台无声的史剧和交响乐,演奏出“大元之魄”,再现了700多年前元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特点和杰出成就。</p> <p class="ql-block">大都鼎盛组雕造型粗犷有力,用最符合土城特色的砂岩、粗陶和人造石制成,以忽必烈和元妃的雕像为中心。大都鼎盛组雕共十九个人物,除忽必烈、元妃、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中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尼泊尔建筑师及雕塑家阿尼哥等代表性人物外,还有文官、武将、指挥官、宗教人士和一些外国的使节、朝拜者和各国演奏歌舞的艺术家组成。</p> <p class="ql-block">从东西两侧台阶可以登上一层台地(大台地)。沿一层台地南侧正中台阶可上到二层台地(中台地)。再往上是顶层台地(小台地,无台阶可上)。在广场至高无上的顶层台地,屹立着约7米高的元世祖忽必烈与元妃的塑像,自然成为大都鼎盛组雕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通往二层台地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顶层台地上的忽必烈与元妃的塑像--元世祖忽必烈身材魁梧,威严地站在天地之间,目光温和而深邃,“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雄韬伟略和安邦定国、治国天下的雄才大略藏于眉字之间。美丽的元妃庄重而平和地站在忽必烈身边,元帝国之大国风仪显现于无形之中。</p> <p class="ql-block">从西向东拍下的忽必烈与元妃塑像。</p> <p class="ql-block">从东向西拍下的忽必烈与元妃塑像。</p> <p class="ql-block">忽必烈(1215年—1294年),全名:孛儿只斤·忽必烈。他是一代天骄大蒙古国成吉思汗(本名孛儿只斤·铁木真)之孙,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第四子。忽必烈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从小就跟随父亲拖雷征战沙场。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监国2年后病逝,忽必烈才17岁。1260年,长兄蒙哥去世,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最后击败其弟阿里不哥成为全蒙古大汗。中统五年八月,改元为至元元年。1271年,取《易经》“大哉乹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1272年定大都为首都。1274年大举伐宋,1279年灭大理亡南宋一统中华,继承成吉思汗的衣钵,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1294年,在位35年的忽必烈病逝,享年八十岁。</p><p class="ql-block">忽必烈是大蒙古国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蒙古尊号“薛禅汗”,庙号:元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p> <p class="ql-block">忽必烈一生知人善任,重视建军治军,维护国家统一。他主张政治与军事并用,战抚兼施,注重集中兵力,避免两线作战;善于运用远程奔袭、迂回、围歼以及步兵、骑兵、炮兵、水兵联合作战等战法,夺取胜利,为元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忽必烈无论是大蒙古国,还是元朝,作为一国之君,其后妃虽比不上他的爷爷铁木真那样多,但也不少。据史籍所载,就有右大斡耳朵:大皇后帖古伦、彻伯尔(察必)皇后;右第二斡耳朵:塔刺海皇后、奴罕皇后;右第三斡耳朵:伯要兀真皇后、阔阔伦皇后;右第四斡耳朵 :八八罕妃子、撒不忽妃子等(“斡耳朵”是蒙古语的英译词,即宫殿,宫帐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蒙古包,只不过其建造规模比一般的蒙古包大,且为贵族所专用。成吉思汗、忽必烈时期都曾设有后妃专门居住的“四大斡耳朵”)。当然,还有一些没有被史籍所记载。在这众多后妃中,忽必烈最宠爱的当属弘吉利·察必(也译作车伯尔)皇后。</p><p class="ql-block">弘吉刺·察必(车伯尔),生于蒙古弘吉剌部,元外戚济宁忠武王按陈(居地今赤峰克旗达里诺尔)之女。按陈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左膀右臂,为成就元帝国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察必的姑姑孛儿帖许配绐成吉思汗,为成吉思汗生有四子五女(其中第四子拖雷就是忽必烈的父亲)。史载察必7岁时就嫁给了忽必烈,他们之间虽是政治婚姻,但也说得上是“青梅竹马”。她嫁给忽必烈的时候,忽必烈还只是个王爷。自此几乎陪伴了忽必烈的一生。</p><p class="ql-block">1260年忽必烈的继承汗位,1262年察必被立为皇后。至元十年(1273年)正式册封,上尊号“贞懿昭圣顺天睿文光应皇后”。至元十八年(1281年),察必先忽必烈去世,谥号“昭睿顺圣皇后”。</p><p class="ql-block">察必美丽端庄禀性聪慧,史称"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又载,"其生性仁明,随事讽谏,多裨时政。世祖在位30年,察必立为皇后,始终勤俭自律,事事用心",尽心扶佐忽必烈,成为忽必烈的左右手。以至有人说,忽必烈得此女胜过百万雄师。对于这位极其睿智的正妻,忽必烈也是有情有义,就算有新欢,总未忘结发恩情。</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察必庄重聪慧,仁德贤淑,知识广,可谓才、貌、德、智于一身,堪称元代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她还是规范蒙古族服饰的创始人。她头戴的高帽是元朝皇族或贵妇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头饰“姑姑冠”。帽子顶端漏斗状柱体中簇拥着令人眼花缭乱的羽毛和珍珠,很受族人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察必皇后御容</p><p class="ql-block">察必在忽必烈的心中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她是忽必烈后妃中唯一一个在太庙中立有牌位的皇后,与元世祖忽必烈一同享受庙祭。她还是元史中唯一个被大加泼墨赞扬的贤明女子。在所有忽必烈的后妃中,只有她的画像幸存了下来,画像是汉人和蒙古画家共同绘制的。大都鼎盛组雕中元妃的塑像应该是依据察必皇后的相关史料创立的。</p> <p class="ql-block">二层台地东侧的外国使节和朝拜者。</p><p class="ql-block">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外政治、经贸、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极盛时代。其国土北到北冰洋,南到南海诸岛,东至太平洋,西至地中海,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汉唐极盛之时所不及,比清朝鼎盛时期的面积还要大。由于其统治地域广阔,此疆彼界尽被扫除,传统的陆路、海路交通范围比前代扩大,来往也更加频繁方便。元朝对外交流中朝贡、和亲、结盟、赐物、纳币(纳贡)、遣官等“六事”外交模式和允许和鼓励各国商人在境内经商、进行国际贸易,并绐予种种特权和对各种宗教、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等政策,都对中外经贸、科技、文化、军事和政治结盟、协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蒙元帝国时期,一批批的商队、使团、军人、旅行家、传教士,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不畏艰险,征服万年积雪的高山,跨越浩瀚无边的沙漠,脚踏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重新打通的“丝绸之路”,来到了鼎盛的元大都城。大都城里聚集着来自亚、非、欧各地的贵胄、官吏、卫士、传教士、天文学家、阴阳家、建筑师、医生、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乐师、美工和舞蹈家等等。当时的文献资料记载,“在汗八里(大都)有法兰西、德意志和其他欧洲商人专门建筑的三座旅馆,总是热闹非凡”。当然,到西方去的汉人、蒙古人、契丹人也是无法计算的。</p> <p class="ql-block">到元大都外国觐见献宝的使节。</p> <p class="ql-block">入居元朝的西域教徒前往麦加的朝圣者。</p> <p class="ql-block">二层台地西侧的宗教人士和入仕元朝的尼泊尔人阿尼哥。</p><p class="ql-block">蒙古族的原始信仰是萨满教,历代可汗不乏虔诚的萨满教徒。从整体上看,元代没有发生强迫其他民族必须改变本民族宗教信仰和习俗的事情。元朝历代皇帝对任何宗教都同等对待,“在宗教信仰上实行承认现状和兼容并包的政策,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其他信仰都给予宽容。”对当地民族的宗教文化表示充分的礼遇,利用宗教领袖对当地民族实行统治。</p><p class="ql-block">元太祖十四年,成吉思汗寻访并邀请道教全真派领袖丘处机,向其请教治国方略和养生之道。丘处机来谒被奉为上宾,备受优礼。自成吉思汗以下,历代大蒙古国君主都对汉地佛教及其僧团奉行优待政策。</p><p class="ql-block">自元世祖忽必烈始,藏传佛教受到空前尊崇。历代元帝登基前都须先受帝师的灌顶、授戒。世祖忽必烈也想请八思巴灌顶,但由于他们的君臣身份,灌顶之前,政教不同场合的程序进行修订,从此忽必烈和八思巴两人之间的师徒与君臣关系更为密切顺畅,八思巴不仅成为忽必烈的精神导师,更是在政治上倾力协助忽必烈,忽必烈册封八思巴为大元帝师,正面向世人宣告了八思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身份。八思巴的弟子不仅有元世祖,还有察必皇后和很多王子,丞相等更多元朝皇室的弟子。</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喇嘛教)僧人。</p> <p class="ql-block">元朝伟大的建筑师、雕塑家、工艺美术家--阿尼哥</p><p class="ql-block">阿尼哥(又称阿尔尼格,1244—1306)号西轩。他出身尼波罗国(今尼泊尔)王族,生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谷地的古城帕坦。自幼聪颖过人,博闻强记,年纪轻轻就掌握了精湛的雕塑、绘画和铸造金属等技艺,尤其是造像术、泥塑和铜铸,皆称绝艺。</p><p class="ql-block">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敕令在西藏萨迦修建一座黄金佛塔。请统领天下释教的国师、帝师、大宝法王八思巴向尼泊尔马拉王朝国王求助,在尼泊尔招募工匠前往西藏。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阿尼哥等80人。</p><p class="ql-block">时年17岁的阿尼哥自荐成为工匠头领,带队抵达西藏萨迦寺,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完成了黄金塔的建造任务。八思巴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劝他削发出家,收为弟子,留在身边。中统二年(1261年),巴思巴把他携至元大都,入觐举荐给了世祖忽必烈。世祖命修葺针灸铜人像,像成,关鬲脉络齐备,工匠皆叹服,由此受到重用,办理重要工程事项。</p> <p class="ql-block">至元十年(1273年),元廷设诸色人匠总管府(属工部,秩正三品,管领官工匠生产),命他任总管,统管十八个四品以下司局。至元十三年,世祖遣使往尼波罗迎其妻。至元十五年,诏还俗,厚加赏赐。后被蒙元皇帝授以光禄寺大夫、大司徒,兼领将作院使,掌管金、玉、织造等手工艺品的制作,品级相当于丞相。</p><p class="ql-block">阿尼哥先后领建大寺庙九座、塔三座、祠二座、道宫一座;大都、上都各大寺、祠、观塑像多出其手;大都圣寿万安寺(今北京白塔寺)白塔仿自尼波罗塔式最有名。他精于造像术、泥塑和铜铸,皆称绝艺。前代塑像法传自印度,称汉式造像;阿尼哥传入尼波罗法,号梵式造像,以后逐渐盛行。凡所制作天文仪器、织造图像及其他工艺品,无不精妙,名重一时。</p><p class="ql-block">阿尼哥从17岁起,入仕元朝四十余年,一直没有回尼泊尔。1305年,61岁的阿尼哥在大都去世,葬于宛平县,被赐溢为“凉国敏惠公”,授予太师、上柱国的封号和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阿尼哥以其杰出的工艺才能和谦逊刻苦的高贵品格流芳千古。阿尼哥的子孙和弟子也都是元代著名的雕塑家和管理工艺的官员。阿尼哥为喇嘛教在内地的传播,为汉、蒙、藏各族美术的融合,为中、尼两国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有着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位于一层平台东侧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雕像</p><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世界著名旅行家、商人及探险家。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 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经常到东方经商,曾经到过元大都并朝见过忽必烈。</p><p class="ql-block">1271年,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带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17岁的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的中国进发。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计划从波斯湾的出海口乘船驶向中国。其间发生变故,又改沿陆上丝绸之路东进。历时四年,于1275年到达上都,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忽必烈很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p><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凭借自己的聪明勤奋,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忽必烈之命巡视各地,历经17年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马克·波罗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进行了汇报,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并担任了元朝官员。</p> <p class="ql-block">1289年波斯国王阿鲁浑的原妃去世,阿鲁浑派出三位专使来元廷求婚。忽必烈选定阔阔真为元室公主,马可·波罗趁机向忽必烈大汗请求参与护送任务,在完成使命后,他们可以顺路归国。</p><p class="ql-block">1292年春,马可·波罗随三使者护送阔阔真公主从泉州起航出海到波斯成婚。1295年马可·波罗一家回到意大利。</p><p class="ql-block">回到威尼斯之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由狱友鲁斯蒂谦写出《 马可·波罗游记》和《东方见闻录》。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马可·波罗17年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被誉为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上的友好使者。</p> <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雕塑基座上镌刻有作者楼家本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位于一层平台西侧的中国著名天文、水利学家郭守敬的雕像</p><p class="ql-block">郭守敬,字若思,河北邢台人。是刘秉忠的学生、助手和老乡。他是元代杰出的科学家,毕生从事天文、水利、测量、算学研究和实践及仪器仪表制造等科学技术活动。他自幼勤奋学习,先随祖父学习,后求学于当地紫金山,拜刘秉忠为师。郭守敬入仕后,历任提举诸路河渠、副河渠史、都水少监、都水监、工部郎中、同知太史院事、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等职。</p> <p class="ql-block">在大都建设中,他推行治水,规划大都水利,在大都开凿通惠河,完成京杭运河最后贯通。作为水利专家,郭守敬开创卢沟河(今永定河)、白浮泉引水方案,使元大都成为历史上北京水源问题解决最好的时期,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供水格局。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提出,引昌平的白浮泉水至大都的工程。上自昌平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引京北和京西众多泉水汇集于高梁河(从瓮山泊至积水潭这一段河道在元代称为高梁河),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164里104步。沿途设许多闸坝及斗门,以便使从江南通过海运到天津再由运河送到通州的运粮船直达大都。</p> <p class="ql-block">郭守敬还规划、设计并主持修建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河道和通惠河等工程,将隋唐时期东西走向为主的运河改造成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使江南漕船能夠直航元大都城内的积水潭。1292年,元大都建成。1293年,以杭州为起点,以积水潭为终点的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真正实现了京杭运河这条水上交通大动脉的全线贯通。渐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水运网,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主动脉。这一北京水利史上的惊世杰作,解决了当时元大都的供水命脉问题,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嘉奖,也使郭守敬成为世界名人。</p> <p class="ql-block">一层通往二层台地台阶西侧斜坡上布设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台阶东侧斜坡上布设的武将和贡饰品场景。</p> <p class="ql-block">文臣、使节、武将、法师等分列两侧,守候于元世祖忽必烈和元妃之下。</p> <p class="ql-block">来自希腊、印度、西亚、东南亚等地的贡饰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威严的指挥官,脚旁还蹲着一只凶猛的藏獒,令人生畏。</p> <p class="ql-block">大都鼎盛组雕台地前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一组中外艺术家演奏歌舞的花岗岩雕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广场东侧的一组雕塑。</p> <p class="ql-block">舞者千娇百媚、风姿绰约。</p> <p class="ql-block">击鼓伴奏者手法娴熟、配合默契。</p> <p class="ql-block">吹奏者全神贯注、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广场西侧中外艺术家演奏歌舞的一组雕塑。</p> <p class="ql-block">长者急管繁弦、珠落玉盘。</p> <p class="ql-block">美女自信优雅、陶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舞者高帽悬顶、长袖翩跹。</p> <p class="ql-block">大都鼎盛景区东广场还有组雕十九个人物中的最后一个。</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个人物雕塑位于“元杰风彩”壁画东头。</p> <p class="ql-block">这组雕塑反映的是勤劳聪慧的石匠正在精雕细刻他的艺术品。杨琼就是这些石匠的代表。</p><p class="ql-block">杨琼,曲阳石雕的一代巨匠,河北曲阳羊平村人,在创建元大都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但由于官阶不高,《元史》中沒有立传。但他去世后,元朝史学家姚燧撰文,赵孟頫书丹,为其镌刻了《大元朝列大夫骑都尉弘农伯杨公神道碑铭》,碑文记述了天安门金水桥的设计监造者杨琼非凡的身世和精湛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杨琼出身雕刻世家,天资聪慧,石雕手艺出神入化。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诏令创建大都,从曲阳征召大批石匠。杨琼在赶赴大都途中,用家乡的汉白玉雕刻了一个狮子和一个鼎,后进呈忽必烈,得到元世祖高度赞赏。命杨琼领燕南各路石匠,建造元大都的宫殿和城池。杨琼恪进职守,兢兢业业,他奉旨从大都到曲阳黄山选石料,三过家家门而不入,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杨琼宽厚待人,身先士卒,以“德能勤绩”获得朝庭认可,曾三次升迁,官至大都采石提举,正五品。杨琼积劳成疾,1271年病逝在建造元大都的工地上。</p> <p class="ql-block">感谢楼家本先生创作的传世之作。如果您有兴趣,不妨也到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走一走看一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