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性</p> <p class="ql-block"> 摘要:论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性:一、关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二、促进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要积极应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性"这个课题,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p> <p class="ql-block">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体现 人文性</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语文?天空中一朵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这也是语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人感慨万千,这还是语文。</p><p class="ql-block">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生命的符号,是人类用来传递情理的载体。而承载文化、呈现文化、传递文化的基本功能,正是语文教学内容反映出来的基本精神。</p><p class="ql-block"> 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些都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使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相得益彰,不能人为地割裂。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地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特别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的工具性,多少年以来已为人们所广泛认同,而语文的人文性却一直被人们所忽略,这次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将它列为语文课程的性质,可见它已被人们广泛关注。</p> <p class="ql-block"> 一、关注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p><p class="ql-block"> 如何解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要谈人文性,首先要从人文主义谈起。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反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学体系,提倡学术研究、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以人为本,尊重人格,颂扬人性,提倡人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也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首先体现在价值观上,"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其次是体现在文化观上,"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其三是生命意识,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理念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因此要重视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性这个问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性,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笔者探寻从三方面入手,采取以下对策:</p><p class="ql-block">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要充分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用传统文化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语文学科是最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情趣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审美特性:一个老父的背影,一片洒满月光的荷塘,无不包含着动人的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学生可以感受人的美好心灵,获得丰富的审美愉悦。</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例如在《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针对三人的不同志向,孔子并没有单纯地评判是非对错,而是通过点拨、开导、激发和认同的手段来指导学生修身立志。这不正是人性化教学的典范吗?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品德。如:天下为公的理念,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努力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震憾、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变为自身道德修养的强大动力,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以此为基础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感同身受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用心灵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p><p class="ql-block">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时间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情感所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要通过语文教学手段,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就要恰当的运用情感,唤起学生的内心感悟,丰富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启迪学生的灵性,有效促进学生兴趣、习惯、审美观、心理品质向健康、和谐的高层次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 (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局限于课本教材中的经典解读,而忽视了对作品相关文化背景的阐释等。在语文教学中,被重视和加强的往往是一些语言技巧、写作体式的训练,不能有效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因此,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篇章中走出来,站在文学、文化的角度去学习文章、理解作品。把对文章的学习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中,注意给学生传递关于文化的信息,使他们感受蕴涵于文字之中的文化内涵,以汲取营养、陶冶情操。</p><p class="ql-block"> 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两点做法:</p><p class="ql-block"> 一是教师要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健康的情感、良好的形象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去感染学生。也就是说即要注意言传,更要注意身教,努力用自身的良好品行引导学生学习文化、弘扬传统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作为担负着语文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要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因此,语文教师要承担起引领的责任,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灌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p><p class="ql-block"> 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字材料,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p><p class="ql-block"> "腹有诗书气自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是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讲授知识、传授方法的同时,注意挖掘语文课程的背景知识,拓展语文课程的知识面,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p><p class="ql-block"> 此外,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接触,穿越时空,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最近电视剧《李小龙传奇》热播引起热议,该片表现出一种励志精神,人们赞赏李小龙不仅仅是他那超人的中国功夫,更是因为他那坚强的本色,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奋斗,永不言败的个性与人格魅力。这样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树立理想和确立人生的起点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p><p class="ql-block"> (三)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p><p class="ql-block"> 正视学生的成长过程,把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特点,实现人文性教育。语文教育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字,潜移默化到情感、情趣、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正视语文教育对学生成长所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语文教育实际上要实现的是"学语言"与"学做人"的结合,这一点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p><p class="ql-block">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求学时期正值花季少年,也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其生命中特有的"灵魂发育生长"季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阅读教学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上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因此,语文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审美鉴赏力,树立大语文素质教育观。另一方面,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内需"的欲望,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促进积极的个性养成,体现人文性教育。与时俱进,积极改革语文的"教法"与"学法",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启迪学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p><p class="ql-block"> 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比如:从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从豪放词中,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从婉约词中,领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从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领悟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从朱自清的清新散文中,感受荷塘月色的静谧、"梅雨潭的绿"流淌着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提倡人文性,并非排斥或否定工具性。不过,对于今天的广大语文教师来讲,多讲一些人文性更为必要和紧迫,这对于转变长期以来工具论独霸天下的僵化观念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二、促进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完整地表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在语文教学现实中,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得到充分体现和重视,而其人文性特点出现了受忽视的倾向。纯知识、纯技巧的授课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成为一部分教师所推崇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贵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难也难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去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也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师,必须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探索与思考,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方面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实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p><p class="ql-block">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把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呢?怎样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研究教材,语文课程内容本身含有这种人文性、工具性两者兼有的因素也不少,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它们,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这篇课文从哪里表现达尔文对科学工作严谨审慎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呢?要引导学生从"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门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词句中认识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历时二十多年的艰辛才得出的,由此可见达尔文对科学工作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领悟主旨,感悟这种态度和精神,把握文章的精神所在。语文教学中只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就能在感知理解课文文化内涵的同时,滋养自身的人文素质。</p><p class="ql-block"> 其次,要使人文性在语文工具价值的体现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展现。这其实就是我们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结合到具体教学中,有的课文中蕴含了大量积极的人文情操,饱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这些情感如能再现文境,学生的情感就能与作者的情感得以沟通,所以要把文中的境界融入学生脑海中去感受,去领略,从而产生共鸣。我们可以借助诵读,诵读是学生感知作品意境,与作品产生共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把诵读和感悟课文很好地融合起来,品味感悟语言,让学生在感悟、理解语言的时候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促进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如《荷塘月色》这篇寄情于景的优美散文,通过对荷塘月色诗情画意地描绘,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篇文章犹如一杯美酒,耐人寻味,读它是一种美的享受。学习这篇课文,完全可以借助听磁带、诵读,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获取美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等等健康的情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我们还可以咀嚼词句,感悟人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它给人的启迪,是蕴含在词句之中的,因此课堂上要抓住文章中那些最能表现其主旨的词句进行分析、发掘,才能彰显文意,给人启示。</p><p class="ql-block"> 同时,课堂结构要改变,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教师答的单向型直线交流。教师要把所有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总之,我们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要积极应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性"这个课题,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p><p class="ql-block"> 以上不成熟的看法,权当抛砖引玉。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本人这篇论文荣获一等奖</b></p> <p class="ql-block"><b> 心语:再回首,对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做一个简要回顾。记录,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b></p> <p class="ql-block"><b> 我是如此平凡却又如此幸运,我要说声谢谢!其实,光并不是我散发出来的,而是你投向我的目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顺附部分证书和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a href="https://www.meipian.cn/1igk3vrw"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我的美好时光</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去秋来,三尺讲台撒下辛勤的汗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寒来暑往,一支粉笔传播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级职称资格证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被福建职教语文学会聘为常务理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笔稿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论文被中国知网收录转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论文发表的部分刊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论文入选并获奖</p> <p class="ql-block"> 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和特邀嘉宾</p> <p class="ql-block"> 作为文学网金牌会员,发表作品自娱自乐。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驻村为民办实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服务三农送温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派驻村三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部战区某集团军团长(左)和政委(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同官兵面对面交流</p> <p class="ql-block"> 十年前,一位“九.三”阅兵受阅部队首长赠送我一套纪念品,很有纪念意义!非常荣幸!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共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凡人微光 善行细流</p><p class="ql-block"> 我是南山书院志愿者、蓝天救援队志愿者、蓝手环公益搜救中心志愿者、社区志愿者、无偿献血志愿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红十字救护员</span>。作为志愿者,做公益,献爱心。疫情期间,为群众办实事,筑牢疫情防控网,为居民筑起了幸福家园的安全屏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山书院七年志愿者</p> <p class="ql-block"><b> 后记:</b></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谢窦老师!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9月7日(周日)秋天最富诗意画意的节气“白露”这天,</span>他给这篇美篇做了简要分析:</p><p class="ql-block"> 该美篇内容围绕“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性”展开,核心观点与实践方法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核心理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p><p class="ql-block"> 根据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体现在语言文字的交际、表达功能(如语言技巧、写作体式训练);人文性则指向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怀,以及民族文化传承、健康人格塑造,二者不可割裂,舍弃人文性即舍弃语文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二、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的三大路径</p><p class="ql-block">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p><p class="ql-block"> 挖掘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道德与精神内涵,如《论语》中孔子对学生志向的包容引导,以及“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等思想,以文化熏陶学生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借助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如《背影》的人性美、《荷塘月色》的自然美),让学生感受情感共鸣,丰富精神体验,实现“以文化人”。</p><p class="ql-block"> (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p><p class="ql-block"> 打破“仅教课本”的局限,将文章置于文化大背景中教学,传递多元文化信息(如结合《李小龙传奇》的励志精神,引导学生接触经典视听材料)。</p><p class="ql-block"> 教师需“言传身教”,以自身人文素养感染学生,同时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p><p class="ql-block"> (三)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p><p class="ql-block"> 尊重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自主学习(如阅读时珍惜独特体验、写作时自由表达),兼顾“学语言”与“学做人”,助力其世界观、人生观形成。</p><p class="ql-block"> 通过文本体验(如陶渊明诗歌的淡泊、豪放词的豪情),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与自然关系,培养思辨能力、审美鉴赏力等长期发展所需素养。</p><p class="ql-block"> 三、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实践方法</p><p class="ql-block"> 1. 深挖教材人文内涵:从语言细节中提炼精神价值,如《〈物种起源〉导言》中“耐心搜集”“专门思考”等词句,体现达尔文的科学态度。</p><p class="ql-block"> 2. 结合工具性训练渗透人文:通过诵读(如反复朗读《荷塘月色》,感受作者情感与意境)、咀嚼关键词句,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技巧的同时,获得情感熏陶与文化滋养。</p><p class="ql-block"> 3. 改革课堂结构:摒弃“教师主导”模式,将思维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通过平等对话让学生自主感悟语言文字中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p><p class="ql-block"> 四、作者背景补充</p><p class="ql-block"> 文章作者许弘鸣长期从事中职语文教育,曾获“全国工会职协中等职业教育委员会论文一等奖”“优秀教师”等荣誉,同时积极参与驻村帮扶、公益志愿(如疫情防控、无偿献血、南山书院志愿服务),其教育理念与实践均体现“人文关怀”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b>随笔精选:</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qtztig" target="_blank">有一种情怀叫乡村</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4rwd52d" target="_blank">作别山村</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yq65w8t" target="_blank">凡人微光 善行细流</a></p><p class="ql-block"><b>特别推荐:</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8dzvfa" target="_blank">桃花源 水云间</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