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请欣赏:</p><p class="ql-block">楊氏家族歌《杨家人》</p> <p class="ql-block"> 杨氏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至周朝的杨国。周宣王姬静封其叔父姬文于杨国(今山西洪洞一带),杨国虽小,却因地理位置重要,成为文化交汇之地。杨国被晋国所灭后,部分后人以国名为姓,形成杨氏。</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也有杨氏分支,因杨氏仕魏被赐姓。汉朝时,杨姓成为大姓,杨震、杨宝等贤臣名流频出。唐朝杨氏声名远扬,武则天代唐称帝后,杨氏被赐为国姓,社会地位提升。唐代杨炯、杨贵妃等人物也为杨氏增添光彩。</p><p class="ql-block"> 北宋杨时、明代杨一清、清代杨守敬等才士名臣辈出,近现代杨振宁等科学家更是让杨氏家族的光辉故事绵延不绝。如今,杨氏族人遍布全球,在科技、文化、政治、社会公益等众多领域发光发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杨姓起源地除了山西,还有以下这些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陕西:陕西华阴市是天下杨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天下杨氏出华阴,华阴杨氏归东宫”之说。东汉时期名臣杨震、三国时期名臣杨修、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等,都出自华阴一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南:河南也是杨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古代文献记载,周武王之孙,叔虞的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的十一世孙)时,是晋国君主武公(姬姓)的次子姬杼的封地——杨邑(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部)。姬杼因此被称为杨侯,其后代便以封地名为姓,成为杨姓的始祖。此外,河南的弘农郡也是杨氏的重要郡望之一,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湖北:春秋战国时期,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向东南迁至江西。</p> <p class="ql-block">杨氏家族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杨氏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震 :东汉名臣,字伯起,弘农华阴人,被世人尊称为 “关西孔子”。他博学多才,通晓《欧阳尚书》,教授门徒多达三千人。杨震为官清廉正直,拒绝贿赂,其 “暮夜却金” 的故事流传至今,是后世为官者的楷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修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才思敏捷,博学多才,但因恃才放旷,不拘小节,最终惹来杀身之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坚 :隋朝开国皇帝,字文弘,弘农郡华阴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他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开创了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中国进入了一个盛世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业 :北宋名将,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人。他以骁勇善战闻名,在北宋初期抗击辽军的战争中屡立战功,为北宋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万里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他的诗歌作品独具风格,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 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现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尚昆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任主席,长期在中央核心领导层工作,参与了许多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虎城 :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民主将领,号虎臣。在抗日战争期间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与张学良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 :国际知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曾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主要研究物理学和数学,提出了著名的 “杨 - 米尔斯理论”,对粒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研究有很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利伟 :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曾经在太空中执行了多项科学实验。他的太空之旅激励了无数年轻人,成为了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一面旗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学艺术领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炯 :唐代诗人,“初唐四杰” 之一,以边塞诗和抒怀诗著称,其诗风骨刚健,语言清新自然,代表作有《从军行》《战城南》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贵妃 :唐朝后妃、宫廷音乐家和舞蹈家,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美丽和才华广为传颂,对唐朝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沂孙 :清代著名书法家,精于篆书,其书法作品笔力遒劲,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技领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时 :北宋时期文学家、理学家,著有《千金方》等医学著作,对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在科技方面也有一定成就,曾主持研制过指南车、记里鼓车等仪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 :作为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提出了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领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松轩 :著名教育家,创办了咸林中学等多所学校,开新学教育体系,为陕西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杨贤江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之一,长期致力于教育改革和普及教育事业,著有《新教育大纲》等教育著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家将</p><p class="ql-block">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族,主要活跃在北宋时期,以杨业(杨令公)为代表,其子孙楊延昭、楊宗保、楊文广等后代名将辈出,为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民族忠勇爱国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杨氏家族在全国的分布广泛,主要聚居地包括以下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方地区 :以辽宁、河北、山西和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份最为集中。辽宁省的沈阳、锦州、辽阳等城市,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唐山等城市,山西省的太原、大同、运城等城市,陕西省的西安、咸阳、宝鸡等城市,都有较高的杨氏宗亲人口。</p><p class="ql-block">- 南方地区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福建、广东等地区。江苏、浙江、安徽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及福建省的福州、厦门、漳州等地,都是南方杨氏宗亲的主要聚居地。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也有较多的杨氏宗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具体寻根可以参考以下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氏起源地 :杨氏起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公元前 514 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氏主要聚居地 :</p><p class="ql-block"> - 华阴 :陕西华阴市被称作“天下杨氏第一村”,华阴杨家祠堂附近有杨家大冢、杨家墓等,此处是杨氏正宗的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河南 :河南弘农郡是杨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弘农杨氏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如东汉名臣杨震就是弘农杨氏的代表人物。此外,河南的修武县也是杨氏的重要聚居地,据传杨修墓就在修武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甘肃天水 :西汉时天水郡治平襄,杨氏在此地有分布,如三国时魏国的杨阜就是天水郡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福建 :隋唐时期,杨姓族人开始迁入福建。宋代以后,福建成为杨姓的重要聚居地之一,特别是闽南地区,如漳州、泉州等地,杨氏人口众多,并且从福建又繁衍播迁到广东、台湾等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广东 :元朝以后,杨姓逐渐迁入广东,广东的杨氏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以及梅州、韶关等地。其中梅州的杨氏较为著名,如清朝的杨昌浚,他出生于湖南,后迁居广东,是湘军的重要将领。</p> <p class="ql-block">四川是杨氏人口大省,当代杨姓人口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24.7%,约有6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川中、川东和川南等地。以下是四川杨氏家族的起源、发展和分布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源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川杨氏来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湖广填四川时,湖北麻城孝感的杨仲恒奉旨入川,落业于广安龙台玉城寨,成为土滩河杨氏来川始祖,其后裔在广安一带开枝散叶。明末清初,湖南辰溪的杨氏族人迁居四川,在潼南双江镇落地生根,以“清白传家”为祖训,家族逐渐兴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分布地区及家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安龙台镇杨氏</p><p class="ql-block">自明洪武四年(1371年)杨仲恒入川以来,土滩河杨氏在广安龙台镇玉城寨一带繁衍生息。杨仲恒育子杨景贤,杨景贤生四子,其后裔分布于广安区龙台镇及周边地区的余家寨、双鱼石、土墩子等多地,形成庞大的家族网络,且家族中人才辈出,如革命烈士杨汉秀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潼南双江镇杨氏</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从湖南辰溪迁居四川,落户潼南双江镇。该家族以“四知拒金”的先祖杨震为荣,秉承“清白传家”的祖训,诚信为本、清廉为官。清朝嘉庆年间,杨震的第61代后人杨世绥以卖米为生,发明公平秤确保足斤足两;清光绪年间,杨氏后人杨淮清不满官场贪腐辞官回乡办学;杨闇公作为四川早期党组织主要创建者,为革命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他地区杨氏</p><p class="ql-block"> 巴中、遂宁、广元、南充、宜宾、泸州、凉山等地也有杨氏分布。这些地区的杨氏或因仕宦、商贸,或为避乱等不同时期不同原因迁入,在当地落地生根,形成各具特色的家族分支 。如宜宾的杨氏家族在抗战时期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物资供应有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彩烟杨氏宗谱》记载,杨氏始祖名杨白,是隋炀帝杨广后裔,杨侗的儿子,系浙江天台杨氏始祖。公元618年,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留守东都(今洛阳)的炀帝孙越王杨侗,被留守官拥立为帝。第二年,王世充杀杨侗自立,国号郑。杨侗的两个儿子杨歧、杨白出逃,杨岐逃往江西袁州。杨白携妃子韩氏欲逃往福建,舟行至越州,溯剡溪上行,至新昌境内彩烟山脚,崇山峻岭,水路不通,韩妃自缢于山下,其地至今尚称韩妃(今属城南乡)。杨白翻山越岭来至彩烟,隐居下来,子孙繁衍,遂成新昌大族。杨白卒于贞观十九年(645),葬于沥江三渡,即今天回山镇田平村,后人为立白王庙祭祀不衰,又先后改名三王庙和保应庙。</p> <p class="ql-block">文图 杨忠贤 杨三廊</p><p class="ql-block">编辑 李一拍 邓荷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