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93年10月24日在深圳招商引资又逢周日,坐公交车去深圳绵绣中华和民俗文化村游览。来到锦绣中华,呈现在眼前的是中国的名山大川和人文古迹的微缩模型在“锦绣中华”主题公园内的展示,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1989年锦绣中华成功开业,这不仅让一个毫无旅游资源的深圳小渔村一跃成为全国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城市,也成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型主题公园。1990年,锦绣中华的纯利润达到5600万元,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当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锦绣中华为了真实再现原景观的风格和艺术价值,在开始筹备建设的过程中,就邀请原景物所在地的文物研究部门以及上百名著名的古建筑专家、雕塑艺术家、园林工艺专家当顾问或亲身投入创作。当时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专程赴深圳进行雕塑创造。这些景点,无论从艺术构思、建筑风格、还是人物的塑造上,都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这是2000多名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智慧才华的结晶。 锦绣中华的名胜古迹和自然山水微缩景点与实景的比例,大部分为1:15,个别景点为1:10或1:8,最大的是1:1(莫高窟中的两个洞窟),而国际上的微缩比例一般为1:25,因此,“锦绣中华”的景点体量都比较大。“锦绣中华”的景点均是按它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布置的,全园的景点按照祖国版图科学排布,游客在“锦绣中华”游览时,感觉就像在巨大的中国地图上行走一样。安置在各个景点上的陶艺小人达五万多人,正是因为园区内有着众多的陶艺小人,“锦绣中华”又被叫做“小人国”。此外,皇帝祭天、光绪大婚、孔庙祭典的场面与民间的婚丧嫁娶风俗尽呈眼前。在编钟馆,还欣赏到古装乐队演奏千古绝响——楚乐编钟。在这里,让游客能有幸领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云,畅游大江南北锦绣河山。锦绣中华在游览路线的设计、园林的绿化、商业区的设置以及卫生管理等方面确实别具匠心。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园内一边漫步在绿树掩映、花团锦簇的园林小径中,一边欣赏散布的艺术珍品似的微缩景点;还在园中的小舞台旁欣赏传统的民间舞蹈;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中午,这时正好游览到那白墙青瓦的苏州街内,便品尝了风味小吃:黄天源糕团、香煎蛋饼、鸡脚旮旯、赤豆糊小圆子以代中餐。随后便购买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工艺和土特产品。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午游览锦绣中华后下午游民俗文化村。中国民俗文化村是中国第一个荟萃各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景点的微缩版本。中国民俗文化村于1991年10月建成开放。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包括中国21个民族的24个村寨,成为全国56个民族有代表性的民族风情博物馆。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里有汉族的牌坊群、北京的四合院。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各少数民族村寨更具特色,在苗族、侗族、瑶族、佤族、黎族、景颇族的村寨里,繁忙的少数民族姑娘和小伙子们热情地接待着国内外客人。白族、藏族、纳西族、朝鲜族、高山族的民居建筑风格各异,还有布依族的石头寨、摩梭人的木楞房,哈尼族的“蘑菇房”,傣族的竹楼,哈萨克族的毡房,土家族的水上街市,蒙古族的蒙古包,藏族的喇嘛寺,彝族的“土掌房”等更吸引无数游客入房参观,了解中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还让我看到了扬州的木桥、浙江的石桥、侗族的风雨桥、独龙族的藤桥。此外,还能观赏到海南的椰林、西双版纳的古榕树。倘若来得巧,还能看到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花儿会,僳僳族的刀杆节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用一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大饱了眼福,游遍了中国各民族的村寨,了解了民族的风情,也尝到了民族小吃。民俗村内有十多个手工作坊,有二十多项民间手工艺和民间小吃制作表演,如维族手绣,苗族蜡染,傣族竹筒饭等。当夜幕降临时,我亲眼目睹气势恢宏的民族歌舞艺术大游行,鼓乐队、龙灯队、诙谐的民间社火、端庄典雅的民族时装队,在民俗村内缓缓前行;民俗村内的民族音乐喷泉随着音乐喷出五色水柱,景区夜空的游光光束,把游客带进欢乐的高潮,带进中华民族生活的美妙诗篇之中。</p> <p class="ql-block">好梦成真:2025年08月16日根据1993年旅粤游记文档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