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

山城之声

<p class="ql-block">请点击下面音频收听:</p> <p class="ql-block">《我用残损的手掌》</p><p class="ql-block">作者:戴望舒</p><p class="ql-block">朗诵:伦翠敏</p> <p class="ql-block">我用残损的手掌</p><p class="ql-block">摸索这广大的土地:</p><p class="ql-block">这一角已变成灰烬,</p><p class="ql-block">那一角只是血和泥;</p><p class="ql-block">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p><p class="ql-block">春天,</p><p class="ql-block">堤上繁花如锦幛,</p><p class="ql-block">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p><p class="ql-block">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p><p class="ql-block">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p><p class="ql-block">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p> <p class="ql-block">江南的水田,</p><p class="ql-block">你当年新生的禾草</p><p class="ql-block">是那么细,</p><p class="ql-block">那么软……</p><p class="ql-block">现在只有蓬蒿;</p><p class="ql-block">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p><p class="ql-block">尽那边,</p><p class="ql-block">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p><p class="ql-block">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p><p class="ql-block">手指沾了血和灰,</p><p class="ql-block">手掌沾了阴暗,</p><p class="ql-block">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p><p class="ql-block">温暖,</p><p class="ql-block">明朗,</p><p class="ql-block">坚固而蓬勃生春。</p> <p class="ql-block">那上面,</p><p class="ql-block">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p><p class="ql-block">像恋人的柔发,</p><p class="ql-block">婴孩手中乳。</p><p class="ql-block">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p><p class="ql-block">贴在上面,</p><p class="ql-block">寄与爱和一切希望,</p><p class="ql-block">因为 只有那里是太阳,</p><p class="ql-block">是春,</p><p class="ql-block">将驱逐阴暗,</p><p class="ql-block">带来苏生,</p><p class="ql-block">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p><p class="ql-block">蝼蚁一样死……</p><p class="ql-block">那里,</p><p class="ql-block">永恒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品赏析:</b></p> <p class="ql-block">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2年7月3日创作的一首新诗。戴望舒因参与抗日救亡运动被捕并受刑,出狱后写下此诗。</p><p class="ql-block"> 诗中"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等句,描绘了战争对中华大地的摧残,而"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则寄托了作者对未被侵略的希望之地﹣﹣象征着完整中国的向往。 </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构思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诗人注意和想象中国被沦陷的土地,把无限的痛苦与深切关注的感情都贯注于"残损的手掌"上;第二部分依然是在想象中进行的,诗人以无限的温柔和全力描摹,使爱国主义感情得到升华。全诗内容坚实崇高,情绪高扬阔大,语言明朗鲜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作者简介:</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戴望舒</b>(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20]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p><p class="ql-block"> 1905年11月5日,戴望舒出生于大塔儿巷11号的一个小康家庭。1913年,进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17岁时,其处女作小说《债》发表于1922年8月《半月》刊上;同年9月,与张天翼、叶秋原、李大可、杜衡,施蛰存等人成立文学创作社——兰社。1923年秋,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在校期间,开始了诗歌创作。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8月,《雨巷》在《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发表。随后于1929年4月,戴望舒首部诗集《我底记忆》出版。1932年,戴望舒赴法国留学,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并对现代派诗歌有着浓厚兴趣。1935年,戴望舒回到上海。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和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戴望舒历经艰险抵达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3月,日本宪兵以从事抗日活动的罪名,将戴望舒拘捕,写下慷慨激昂的《狱中题壁》一诗。1950年2月2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p><p class="ql-block"> 戴望舒的诗歌,音乐性与东方式象征体、东方式婉约情调的巧妙融合,把中国的象征主义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颠峰。戴望舒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诗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朗诵者简介:</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伦翠敏:</b>(主播:FM75317697 岁月静好)小学高级教师,鹤壁市国学经典诵读专委会副秘书长、现代文学部部长,山城之声FM主播,鹤图朗读志愿者。</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品读文字,浸润心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享受声音,芬芳四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