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镇南面,始建于1976年,占地面积12.6公顷,是纪念淮海战役重要战役遗址的红色教育基地。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总面积12.6公顷。园内主要纪念性建筑和景观有烈士纪念碑、公墓、单墓群、纪念馆、廉政教育馆和尖谷堆遗址,纪念碑于1981年10月落成,碑身正面刻有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重点建设单位、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和省级廉政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双堆集歼灭战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是承前启后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的密切配合下,浴血奋战了23天,全歼国民党王牌十二兵团11万4000余人,生俘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吴绍周,对于夺取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碑前广场面积约2100平方米。 老兵雕塑 英烈广场的 ”浴血奋战“雕塑群以中国传统石窟艺术“中心塔”结构为设计理念,刻画了五位烈士形象,生动展现先烈们在双堆集歼灭战中“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迎接曙光”的崇高精神风范。群雕采用传统石材雕刻工艺,将革命先烈的英勇形象凝聚成永恒的艺术形象。 烈士纪念碑位于陵园中部,1981年10月1日建成,碑高22.5米,由白色花岗岩砌成。碑身正面刻有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上下两端环有万年青图案,碑冠镶嵌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浮雕。碑座正面镌刻碑文,详细记载了战役历史。 “忠魂碑”是陵园内的重要纪念设施,主要用于安放无名烈士遗骨及部分有名烈士遗骸。 忠魂碑始建于1988年,由秦基伟上将题写碑名”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公墓“。忠魂碑为圆形墓塔,高6米,直径10米,内部为中空桥拱结构,四面各设四层台阶,每层50多格。 1988年,陵园通过“慰烈工程”将散葬于濉溪县境内的5297座烈士墓集中迁至此处,共建成2座无名烈士公墓(即忠魂碑)和814座有名烈士单墓群。 忠魂碑下方地宫内安放近万名烈士遗骨,其中部分为有名可查的烈士,其余为无名英雄。陵园通过这种方式既保护了烈士遗骸,也为后人缅怀提供了场所。 参战将领浮雕墙,展示83位解放军将领的生平事迹,与英烈广场形成呼应。 <br><br>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纪念馆前的总前委雕塑高7米,宽9.5米,由70块花岗岩雕刻而成,展现了刘伯承 、 陈毅 、 邓小平 、 粟裕 、 谭震林五位领导的光辉形象。该雕塑以总前委在淮海战役唯一合影为蓝本雕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总前委运筹帷幄、决战决胜的历史场景。 雕塑位于纪念馆入口处,面向朝阳,背靠凤凰山主峰,采用中国传统石窟艺术风格,两侧有石房、石柱拱卫,气势磅礴。 纪念馆1988年落成,2013年重建,采用现代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融合地方汉式特色,正面由张爱萍将军题写馆名”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馆内面积约1860平方米,设有序厅、展厅等,陈列历史照片300余张、文物100余件,全面反映双堆集歼灭战的历史进程。 该馆是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关键战场遗址,1948年中原野战军在此歼灭国民党十二兵团11万余人,生俘黄维将军,对战役胜利具有决定性作用。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定期举办纪念活动,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接受党史教育的重要场所。<div><br></div><div>谢谢观赏浏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