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国伟专栏 | 热汤里的牵挂——品读张俊香的散文《难忘那碗糊汤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平凡之物的温度美学</p><p class="ql-block">张俊香的这篇文章以一碗再普通不过的家常面——糊汤面——为线索,写出了跨越三十年的生活情感。糊汤面在这里既是物质存在,也是记忆和情感的载体。它的配料简单,做法质朴,却因婆婆的手艺与心意,成为叙述者内心最珍贵的味道。作者抓住这一平凡之物,通过气味、色彩、口感与记忆的交织,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浓烈的"生活温度美学"——热汤不仅暖胃,也暖人心。</p><p class="ql-block">二、结构的双时间线交织</p><p class="ql-block">文章采用了当下情境—往昔回忆—回到当下—主题升华的结构。</p><p class="ql-block">• 当下 :在中伏天的闷热中,婆婆坚持做糊汤面,起初引起了"燥热"和"不情愿"。</p><p class="ql-block">• 回忆 :时间切回三十多年前初进婆婆家的情景,描写了第一次吃糊汤面的细致经过和触感记忆。</p><p class="ql-block">• 再回到当下 :香气与味觉再次唤起熟悉的温暖,燥热被悄然驱散。</p><p class="ql-block">• 升华 :由味觉延伸到生活哲理,"最美的味道与山珍海味无关,而与烟火岁月相连"。</p><p class="ql-block">这种双线叙事,使得糊汤面不只是一次进餐的记录,而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情感与时间的桥梁。</p><p class="ql-block">三、细节描写的多感官融合</p><p class="ql-block">文章在细节描写上极为饱满,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多重调动,让读者几乎能"身临其境"。</p><p class="ql-block">• 视觉 : "黄澄澄的玉米糊糊裹着筋道的面条""脆中带润""撒把小葱花算点缀"。</p><p class="ql-block">• 嗅觉 :"醇厚的玉米糊糊混着干菜的咸香""阳光晒过的清透味道"。</p><p class="ql-block">• 味觉 :"咸香里还藏着干爽""脆中带润,咸香里飘着阳光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触觉 :"浑身发热,胃里舒服得如同熨斗熨过一般"。</p><p class="ql-block">这些细节并不是简单堆砌,而是伴随情感变化而呈现:初次吃面时是惊喜与暖意,当下吃面时是熟悉与安心。</p><p class="ql-block">四、情感的转化与人物刻画</p><p class="ql-block">文章的情绪走向是从"烦躁—排斥—回忆唤起温暖—感动—升华"的过程。这种转化依靠两点实现:</p><p class="ql-block">1. 婆婆的形象塑造 :通过她的动作(泡干菜、筛玉米粉、擀面)、语言(忆苦思甜的唠叨)、态度(即使酷热也要做糊汤面),刻画出一个勤劳、固执又关心晚辈的长辈形象。</p><p class="ql-block">2. 味觉与记忆的唤醒 :香气和口感唤起了初次相识时的暖意,也让叙述者意识到,这份执着背后是牵挂与爱。</p><p class="ql-block">五、语言风格与民间气息</p><p class="ql-block">语言质朴无雕饰,带有浓厚的生活口语感,例如:"咸香里还飘着阳光晒过的清透""浑身发热,胃里舒服得如同熨斗熨过一般"。这些比喻直接来源于日常经验,让文字与生活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文章在细节描绘与生活气息的营造上,既不追求文学化的炫技,也不流于平淡,而是把家常场景写得温暖动人,恰如糊汤面的味道——不惊艳,却耐人回味。</p><p class="ql-block">六、主题的温润收束</p><p class="ql-block">最后一段将个人体验提炼为普遍感受——"最美的味道,从来和山珍海味无关,只和那些藏在烟火里的岁月有关"。这一收束不仅呼应开篇的燥热情绪,也为全文赋予了超越个体的共鸣力。</p><p class="ql-block">糊汤面成为岁月和亲情的隐喻:质朴、耐心、热气腾腾,却能消弭生活的烦躁,留给人长久的暖意。</p><p class="ql-block">七、结语</p><p class="ql-block">《难忘那碗糊汤面》是一篇典型的"家常散文",它的成功之处在于用一个寻常的生活物象,串起跨越时光的情感记忆。在这个叙事中,糊汤面既是味觉的满足,也是情感的传递,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注脚——再普通的食物,只要饱含真心,便能熨帖岁月与心田。</p> <p class="ql-block">张俊香专栏|难忘那碗糊汤面(原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蝉鸣织成盛夏的网,城市如同被放进巨大的蒸屉,心底的烦躁弥漫上我的衣襟与眉梢,老公去老家接92岁的婆婆,准备一起去山里避暑几天。</p><p class="ql-block">婆婆一进门就掏出大大小小好几个包,附带着一股股说不出来的农家菜的气息,给我郁闷的心又增添了不少的压抑。老公问中午吃什么饭,我说凉皮或者凉水面条吧,这么热的天,吃什么都没有胃口。婆婆说:你不是喜欢吃糊汤面吗,我给你们做糊汤面吧。老公一听就皱起了眉头。“妈,现在可是中伏天,这几天的气温都在37°以上,你做什么糊汤面啊,简直是开玩笑。”</p><p class="ql-block">婆婆一边泡萝卜干、干豆角,一边从冰箱里拿肉块和豆腐去切,顺便开始给我们讲那讲过几百遍的忆苦思甜故事,无非就是“天天呆在空调屋还喊热,你看看你大哥,这么热的天还在工地上干活。”“现在的你们啊,放着假还有工资拿,我们那个时候的糊汤面纯粹就是填饱肚子,哪里有什么肉丁豆腐丁呀。”</p><p class="ql-block">婆婆说的糊汤面以前冬天的时候我也喝过几次,实在算不得什么“美餐”。不过就是老家的粗瓷碗里黄澄澄的玉米糊裹着朴素的面条,沉在底下的萝卜干、干豆角是秋天晒好的干货,出锅后顶多撒把小葱花算点缀。说实话,暖胃是暖胃,卖相实属一般。</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吃婆婆的糊汤面,还是30多年前刚进婆婆家门时。那个周末我们回老家,正好看见婆婆着系着围裙在灶台前转,玉米糊在锅里咕咕嘟嘟冒泡,筷子搅出一圈圈金黄的涟漪。“知道你们今天回来,我专门给你们做糊汤面。我吃过早饭就泡上了萝卜干,然后用猪油慢慢炒出香味;玉米粉是你大嫂特意选穗大的玉蜀黍磨的,我筛了两遍,这样熬出的糊糊细腻不结块;面条也是我自己擀的手擀面,软和,有嚼头。”只见那玉米糊熬得稠稠的,面条在里面浸得软乎乎,咬开吸足汤汁的萝卜干、干豆角,脆中带润,咸香里还飘着阳光晒过的清透。我捧着接连吃了两碗,一直吃得浑身发热,胃里舒服得如同熨斗熨过一般。从那以后,糊汤面,就成了我回老家婆婆必做的一碗面。</p><p class="ql-block">孩子们一个个毕业成家居住城里,我和老公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那碗糊汤面,慢慢也就成了老家记忆中的碎片了。</p><p class="ql-block">没有多大功夫,正蜷缩在沙发里吃冰棍的我就闻到了厨房里飘来的香气——是玉米糊糊的醇厚混着干菜的咸香。坐在餐桌旁,精致的小碗里,黄澄澄的玉米糊糊裹着筋道的面条,沉在底下的萝卜干和干豆角吸足了香香的肉汤汁,咬一口脆中带软,咸香里还藏着阳光晒过的干爽。我一连吃了两碗,甚至吃到鼻尖直冒汗,说也怪,心底的那份燥热却不知何时已烟消云散,不知影踪。</p><p class="ql-block">婆婆的糊汤面真的比不上大饭店精致碟盘里的惊艳,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秘方,不过是玉米粉、面条和干菜,可在我心里,它比任何美味都珍贵。如今每次想起婆婆的糊汤面,我的心里都是暖融融的。</p><p class="ql-block">原来最美的味道,从来都和山珍海味无关,只和那些藏在烟火里的岁月有关——就像婆婆的糊汤面,简单朴素,藏着一辈子的牵挂,消弭燥热,驱走浮躁,却暖了岁月,熨了心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