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年夏季汛期,资江总会摇身一变,成了奔腾的“黄”河。那满江翻涌的黄汤,裹夹着朽木、树枝等杂物,浩浩荡荡,仿佛要将往日的秀丽与宁静尽数掩埋。可这汹涌的“黄”也不过几日光景,待风雨稍歇,它便又渐渐澄澈,恢复那温婉静美的模样,恰似一位历经波澜后重归平静的佳人。</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冥冥之中上帝的巧妙安排,又或是资江那无声却深情的召唤,我回到了那个丢下“包衣罐子”的地方——“汽车路”。十五年时光悠悠而过,26 楼临江而居,站在窗前,便能将资江四季的风姿尽收眼底,仿佛与它如兄弟般,垂胸相拥,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清晨,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世间万物,我越过大堤,缓缓走下汽车路码头。脚下,是历经岁月打磨的麻石阶梯,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痕迹上。这里,曾是 319 国道的汽车渡口,1974 年益阳大桥建成通车后,它便完成了汽车渡口的使命,改为轮渡。后来,随着过江公共汽车 3 路车、7 路车的开通,它与学门口轮渡、大码头轮渡、龙山港轮渡一同,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码头成了人们下河游泳的绝佳之地,每到夏日,这里便热闹非凡,欢声笑语回荡在江面。</p><p class="ql-block"> 河对岸被称为桥南。在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桥南因最早的益阳长途汽车站坐落于此,有过一段超越商业中心“益阳大码头”的繁华时光。那时的桥南,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秀峰剧院,更是人们心中的文化圣地,儿时的我们,总是想尽办法从父母那里讨得几分角把钱,怀揣着这份小小的喜悦,到秀峰剧院看一场电影。那屏幕上的光影变幻,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兴奋得好几天都沉浸在回味之中。然而,时光流转,车站搬离,桥南也日渐冷清,往日热闹非凡的秀峰剧院已难觅踪影,只留下一段段美好的回忆,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桥南,河边已修建成了公园。游泳码头、广场、廊亭错落有致,大桥右侧的裴公亭公园也修饰一新。每到傍晚,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这里便成了文艺爱好者的天堂。人们在这里唱歌、跳舞、玩乐器、玩纸牌。那悠扬的歌声、欢快的舞步,仿佛是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从大码头到东门口这一段,是老益阳城区所在。1973 年,我 11 岁,从乡下来到益阳城里生活。此后几十年,除了大学四年和刚参加工作在湘西工作的三年,其余时光都在这里度过。那时的我们,没有手机可玩,乐趣便在于同学、邻居间差不多大小的孩子自己结伴,在野外寻找乐子。我生性好奇、好动,益阳城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我探索的足迹,“益阳城里的每一个旮旯没有我不熟”成了我常炫耀的资本。</p><p class="ql-block"> 一年四季,资江都是我们的游乐场。特别是到了夏天,很多同学都会想方设法躲避家长、老师的监管,跑到河里洗冷水澡。老师也有妙招,只需在我们的手臂上用指甲轻轻划一下,如果出现明显的白色划痕,便是洗了冷水澡无疑,对付这个检查,我们似乎一直无解。但那时的小孩子,创造力十足,记得当时为了掩盖偷吸了烟的行为,不知哪个聪明的小孩发明了吸烟后只需吃些辣椒萝卜就闻不出烟味的绝招,引得大家纷纷效仿。</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那个年代的小孩子,玩起心跳惊奇的游戏来,可不是现在的小朋友在手机上玩“闯关”游戏所能相比的。学校旁边有一个装卸煤炭的煤坪,其临河边是一堵用水泥和大麻石垒成的垂直高墙,大约有近 10 米高。一到夏天,像我们一样大小的小孩子就会去这里展现自己的胆量,争先恐后玩“跳冰棍”的跳水游戏。站直身子、闭上眼睛、用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着鼻子,直楞楞地跳入水中,溅起一片水花,半天跳水者的脑袋才冒出水面。谁敢这样跳水,就能获得“厉害”的赞誉,在同学和小伙伴们面前就能昂起头说话了。为了这个“厉害”,经常有小朋友摔得前胸或后背通红,但都装作若无其事。巧的是这么多年在煤坪这里,好象没有发生有严重摔伤或溺亡的事故,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守护着我们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资江从上游大码头向东门口下游流去,在汽车路码头下方不远拐了一个湾,称为西流湾,离我们读中学的二中也不远。西流湾河边经常有一大片木排,这里也是孩子们玩水的一个据点。木排顺河边有近 10 米宽,小孩子们就玩穿越的游戏,憋足了气从水下穿过木排,如果不能在气尽前钻出水面,大概率就要葬身水底了。那个时候家家的孩子多,不似现在这般金贵,时常能听到有小孩子在资江里溺水丢命的消息。记得 1978 年夏天,一个比我高一年级的同校同学,就在那里送了命,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时人已没了。此事在街坊间传了很久,甚是可惜。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一个少年就这样消逝在资江的波涛中,留给家人无尽的悲痛和回忆。</p><p class="ql-block"> 背靠资江的中学后面有一片岩石,岩上立着一座宝塔,这里也是小孩子常常偷着去游泳的地方。有一个故事,说这处的岩石有裂缝,如果游泳者脑袋夹到石缝里就拔不出来,必死无疑,曾经有一个国家二级跳水运动员也丧命于此。不知这故事是真是假,但确实吓住了不少孩子。</p><p class="ql-block"> 回身走上码头,江水在阳光下闪着光。那些在江水里嬉戏的童年,那些为"厉害"二字冒险的岁月,都随着江水远去了。顺流而望,颇有些"逝者如斯"的感慨,人事已非,江水依旧,风平浪静才是长久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