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 苏州评弹博物馆

双魚

<p class="ql-block">苏州评弹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中张家巷,建筑面积839平方米。馆内藏有评弹各类珍贵历史资料1.2万余件,各种评弹孤本、脚本几百部。值得一提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的夫人于若木女士捐赠了陈云生前珍藏的评弹音像资料560多盘,为评弹博物馆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评弹是一种诞生于苏州,流行于江浙的传统曲艺表演形式,已有四百多年历史。2006年评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门口有一组雕塑,描绘的是评弹响档坐黄包车赶场子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入口是一个面宽三间的门厅。门前有抱柱联,写着“论世三千年惟妙惟肖,弹词廿四史亦庄亦谐”,正中央匾额题写“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匾额下方是一道屏风,画着乾隆皇帝站着听书的场景。在厅西部,仿照当年书场的布置,架子上放满了茶壶。靠内侧有一块水牌,并悬挂着木牌组成的节目单。厅东部则是一个青铜茶房雕像,他左手提着茶壶,右手作欢迎姿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第二进是十分雅致的“吴苑深处”茶馆式书场。前有一小天井,竖有光裕社建社150年纪念石塔。</p><p class="ql-block">光裕社是苏州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原名“光裕公所”,建于1776年取“光前裕后”之寓意,即“光大前人,裕润后代”。</p> <p class="ql-block">书场大厅面阔三间,正前方台上是说书先生的两个座位,额曰“珠落玉盘”,台前的抱柱联曰:“沧浪亭御前弹唱垂青史,光裕社启后箴言耀艺坛”。</p><p class="ql-block">说的是乾隆年间著名评弹演员王周士,相传乾隆皇帝南巡苏州,于沧浪亭内召王周士御前弹唱,他提出要求,必须坐着弹唱,皇帝竟然同意,且赐封七品冠带。</p><p class="ql-block">大厅的两壁,悬挂着多幅卷轴,分别介绍苏州评弹著名书目的大致内容。几乎每天都有来自江浙沪各评弹团专业演员来此演出。</p> <p class="ql-block">长篇苏州弹词《珍珠塔》说唱历史之久、传人数量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在一众传统长篇评弹书目中实为稀见,其说唱历史可追溯至清前中期。</p><p class="ql-block">《珍珠塔》传人方家之多,现能上溯到最早的演出者为清嘉道年间弹词名家马春帆;后经清咸同年间马如飞再传至清末民初魏钰卿。魏钰卿有“塔王”、“书坛文状元”之誉。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魏调”形成,系百年来有音像文物存世中最早形成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弹词流派唱腔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珍珠塔》及其“马调”系脉名家辈出,其传人遍及江浙沪,最著名的就是后均成一代流派唱腔创始人的沈俭安、薛筱卿、魏含英。沈俭安创造了沉稳柔润的“沈调”;薛筱卿创造了铿锵明快的“薛调”;魏含英基于“魏调”创新发展,使之更趋完善,称“新魏调”。建国前后,又传至朱雪琴、郭彬卿、周云瑞、陈希安、薛惠君、饶一尘、赵开生、尤惠秋、朱雪吟、薛小飞、邵小华等,分别形成了多种新的流派唱腔及鲜明的艺术风格,后世传人绵延不绝。</p> <p class="ql-block">苏州评弹发展综述</p><p class="ql-block">苏州评弹源远流长,作为口头语言的说唱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之,唐代又有所发展,到宋代说唱更是逐渐流行,并出现了瓦子之类的说唱专门场所。明代又有词话、陶真等,苏州评弹就是在这些古代说唱艺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明清时期,苏州作为江南经济文化中心,初显繁华景象,扎根民间的说唱艺术,在长期受到吴文化的熏陶下,逐步转化为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苏州评弹由此在明末清初诞生,并在苏州这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宝地上日益生畏发芽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早期评弹曾在露天演出,到清初转入茶馆书场,从而自民间转入了职业化的艺术道路。至清中叶发展成熟,自乾隆,嘉庆年间起,苏州评弹逐步积累了一大批书目,出现了陈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陆士珍、毛菖佩、马如飞等名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评弹更展新貌,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成为中国曲艺的重要曲种。</p> <p class="ql-block">陈云同志手迹</p> <p class="ql-block">流派唱腔 千姿百态</p><p class="ql-block">流派唱腔,评弹唱腔的一种类别 </p><p class="ql-block">演唱造诣深的演员在长期演唱书调、或前人创始的流派唱腔中,结合其演唱内容、人物感情及个人艺术修养、情趣等,在唱腔、唱法上发展形成了独自的特色唱腔和演唱(包括伴奏)风格,并有了其代表性的唱段,经传唱而形成流派。评弹听众习惯于用创始人的姓氏来指称其所认可的流派唱腔。</p><p class="ql-block">评弹大致可分三大流派</p><p class="ql-block">即陈(遇乾)周、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不断出现既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又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等。周(玉泉)调是在一马调』基础上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一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p> <p class="ql-block">你拨弦,我起调</p><p class="ql-block">一起说这大千世界的纷纷扰扰</p><p class="ql-block">客官们来来往往</p><p class="ql-block">喝杯茶,雅俗共赏</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 “江南书王” 王周士塑像</p> <p class="ql-block">苏州评弹是一门历史悠久、优美动听的说唱艺术。以幽默细腻的说白、三回九转的演唱、深情并茂的表演、珠走玉盘的弹奏闻名于世。堪称江南文化的精髓,2006年被评为“非遗”。</p> <p class="ql-block">苏州评弹“光裕社“专题陈列</p> <p class="ql-block">苏州评弹名家陈列</p><p class="ql-block">前四家:清嘉庆、道光年间</p><p class="ql-block">‍陈遇乾、姚御章、俞秀山、陆瑞庭</p><p class="ql-block">‍‍后四家:清咸丰、同治年间</p><p class="ql-block">‍马如飞、姚士章、赵湘洲、王石家</p> <p class="ql-block">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发源于江苏苏州,盛行于江、浙、沪一带,是运用苏州方言为主的曲艺形式。2006年苏州评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苏州评弹博物馆坚持苏州评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在其展陈空间内进行苏州评弹动态活化的表演。在重点展示苏州评弹历史发展全貌的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展示苏州评弹名家、流派、艺术表演特色等,把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建成一个融保护、收藏、展现、传承、研究、发展于一体的专业化艺术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步入这座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历史的尘埃轻轻拂去,古文明的辉煌在眼前缓缓铺展。每一件展品,都是时间的低语,等待着与你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p><p class="ql-block">中国最美声音苏州评弹走向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