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姑娘》与《白毛女》三题

李昌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卖花姑娘》是朝鲜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编剧,金正日与朴学共同执导,洪英姬主演。这部影片不仅在国内享有崇高地位,也在国际影坛获得广泛认可,特别是在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引起巨大反响。以下将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三个方面全面分析这部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历史渊源与政治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日成的早期创作:歌剧版《卖花姑娘》的剧本创作可追溯至1930年代,当时金日成在中国东北从事革命活动期间构思并完成了这一作品。据其回忆录记载,该剧首次演出是在1930年10月中国东北五家子村的三星学校礼堂。</p><p class="ql-block">- 政治宣传需求:金日成提出"电影应该像党报的社论那样,号召性强,走在现实的前面"的文艺思想,强调艺术作品的动员作用。这一理念直接指导了电影《卖花姑娘》的创作。</p><p class="ql-block">- 金正日的艺术参与:1970年代初,在金正日的具体指导下,歌剧被改编为电影。金正日亲自参与导演工作,并从2200多首备选歌曲中选定38首用于影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制作与译制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拍摄背景:影片由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于1972年完成并上映。</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译制: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在特殊历史时期仅用7天时间完成了影片的翻译和配音工作。翻译家何鸣雁创造性地将女主角名字译为"花妮",这一译名成为经典。</p><p class="ql-block">- 放映盛况:在中国公映时采取24小时循环放映模式,创造了"跑片员车轮飞转,哭声在神州大地此起彼伏"的观影奇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思想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主题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阶级压迫与反抗:影片通过花妮一家的悲惨遭遇,揭露了日本殖民统治和封建地主阶级对朝鲜人民的残酷剥削。地主阶级的压迫表现为:父亲累死在地主家、妹妹因摘枣被烫瞎双眼、哥哥因反抗被捕入狱等情节。</p><p class="ql-block">- 革命启蒙与觉醒:影片后半部分展现了主人公从个人复仇到阶级觉醒的转变过程。哲勇出狱后参加革命军,标志着个人反抗升华为集体革命。</p><p class="ql-block">- 希望与坚韧:尽管生活极端困苦,花妮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人的责任感,体现了朝鲜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社会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政治教育功能:影片被朝鲜官方视为"教育、鼓舞和动员人民的好教材",长期作为政治教育素材使用。</p><p class="ql-block">- 中朝文化共鸣:由于相似的历史遭遇(殖民统治、阶级压迫),影片在中国引起强烈共鸣,影响力堪比中国的《白毛女》。</p><p class="ql-block">- 国际传播:作为朝鲜文化输出的代表作,影片曾在上百个国家放映,观众达数十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叙事与表演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叙事结构:影片采用线性叙事,以花妮一家的遭遇为主线,情节紧凑,冲突强烈。通过"父亲死亡-妹妹失明-哥哥入狱-母亲去世"等一系列悲剧事件的累积,达到情感冲击的高潮。</p><p class="ql-block">- 表演艺术:主演洪英姬以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演技塑造了鲜活的花妮形象,使她获得"人民演员"称号,其头像甚至被印在朝鲜1992年版1元纸币上。</p><p class="ql-block">- 情感表达:影片采用朝鲜特色的夸张情感表现方式,通过大量哭戏和悲情场面强化阶级仇恨与英雄主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音乐与视听语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音乐成就:主题曲《卖花歌》旋律哀婉动人,在朝鲜家喻户晓。中文版插曲由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成为中国观众熟悉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多声部伴唱:影片打破了朝鲜传统歌剧的对话性演唱方式,采用多声部伴唱技术,增强了情感表达和剧情推动力。</p><p class="ql-block">- 舞蹈运用:影片创新性地引入大型舞蹈场面,通过朝鲜民族舞蹈表现人物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影响与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奖项荣誉:影片获得第18届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和特等奖章。</p><p class="ql-block">- 观众反响:在中国上映时引发观影热潮,观众反响强烈,许多人被感动得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 历史地位:被视为朝鲜"五大革命歌剧"之一,是朝鲜歌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在朝鲜艺术史上,《卖花姑娘》与《血海》等作品共同构成了革命艺术的传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卖花姑娘》作为朝鲜革命艺术的代表作,成功地将政治宣传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影片通过一个普通卖花姑娘的故事,既反映了朝鲜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苦难生活,又宣扬了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命运的思想。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感人至深的叙事、出色的音乐创作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上。尽管影片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但其真挚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水准,使其超越了时代和政治的局限,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独具特色的作品。正如影片所表达的:"在这世界上,鲜花是永远不会凋谢的",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将长久绽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卖花姑娘》与《白毛女》的叙事结构与意识形态比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卖花姑娘》和《白毛女》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经典作品,在叙事结构和意识形态表达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创作背景与政治意图的异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共同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革命叙事的政治功能:两部作品都是作为"政治教育工具"创作的,旨在通过艺术形式宣传阶级斗争思想。《卖花姑娘》由金日成1930年代构思,金正日1972年执导成电影;《白毛女》则是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都服务于政权合法性建构。</p><p class="ql-block">- 苦难-救赎的叙事模板:都采用"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基本框架,通过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激发阶级仇恨,最终指向革命救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差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创作主体的政治地位:《卖花姑娘》由朝鲜两代领导人直接参与创作,被赋予"国宝级"地位;而《白毛女》是集体创作,虽受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但创作者个人色彩更明显。</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的差异:《卖花姑娘》聚焦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农村;《白毛女》则反映抗战时期中国华北的地主压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叙事结构与情感表达的异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共同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线性叙事与苦难叠加:都采用线性叙事结构,通过一系列悲剧事件累积情感冲击。花妮一家遭遇父亲死亡、妹妹失明、哥哥入狱、母亲去世;喜儿则经历父亲自杀、自身被辱、深山逃亡等。</p><p class="ql-block">- 夸张的情感表达:都采用高度戏剧化的悲情表现手法,如《卖花姑娘》中瞎眼妹妹爬着捡花的场景,《白毛女》中喜儿头发变白的视觉冲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差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苦难的极致程度:《卖花姑娘》的苦难描写更为极端和集中,几乎每个家庭成员都遭受毁灭性打击;而《白毛女》保留了更多个体反抗空间。</p><p class="ql-block">- 情感宣泄的差异:朝鲜作品更强调"眼泪政治学",中国观众观看《卖花姑娘》时"哭湿几条手帕"的现象比《白毛女》更普遍,后者更强调"哀而不伤"。</p><p class="ql-block">- 反抗方式的差异:《白毛女》中喜儿有扮鬼吓地主等主动反抗行为;而花妮更多是被动承受,最终依靠哥哥的革命军解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意识形态表达的异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共同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阶级对立的结构:都塑造了极端邪恶的地主形象(黄世仁与《卖花姑娘》中的无名地主),将社会矛盾简化为阶级斗争。</p><p class="ql-block">- 救赎的外源性:主人公的解放都依赖外部革命力量(八路军与朝鲜革命军),而非个体觉醒。</p><p class="ql-block">- 新旧社会的二元对立:都通过视觉符号强化对比,如《卖花姑娘》中服装色彩从灰暗到鲜艳的变化,《白毛女》中"白毛"到"黑发"的转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差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领袖崇拜的程度:《&lt;&lt;vd&gt;{"tl":"卖花姑娘","dr":"朴学、金正日"}&lt;/vd&gt;》隐含将"将军"(金日成)作为救世主;而《白毛女》更强调党组织而非个人。</p><p class="ql-block">- 革命叙事的侧重点:《白毛女》融合了抗日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卖花姑娘》则更纯粹地聚焦阶级压迫。</p><p class="ql-block">- 人物命运的政治寓意:花妮最终"为革命卖花",意识形态指向更明确;喜儿的解放则更具生活化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艺术形式与影响的异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共同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艺术形式的改编:都从歌剧发展为电影、舞剧等多种形式,成为国家文艺典范。</p><p class="ql-block">- 国际传播的政治功能:都作为文化外交工具输出到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获得强烈反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差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音乐风格的差异:《卖花姑娘》融合朝鲜传统唱剧与西方歌剧,插曲多达7首;《白毛女》则以中国北方民间音乐为基础。</p><p class="ql-block">- 表演风格的差异:洪英姬饰演的花妮情感表达更为外放;田华饰演的喜儿则更内敛。</p><p class="ql-block">- 当代接受度的差异:《白毛女》在中国仍有复排演出;而《卖花姑娘》更多作为朝鲜政治宣传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革命叙事的两种范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卖花姑娘》与《白毛女》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的典范,共同构建了"苦难-觉醒-解放"的革命叙事范式。但前者更强调情感操控与领袖崇拜,后者则保留更多民间故事特性。这种差异既源于两国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也反映了革命文艺在跨国传播中的本土化调适。两部作品的成功证明,政治宣传与艺术感染力并非必然对立,关键在于如何将意识形态诉求转化为真挚的人性表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卖花姑娘》与《白毛女》在当代的接受度与影响力比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中朝两国革命文艺的经典代表,《卖花姑娘》与《白毛女》在各自国家的当代接受度和影响力呈现出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既源于两国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也反映了经典作品在时代变迁中的不同命运。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文化地位与官方定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卖花姑娘》在朝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宝级地位:被朝鲜官方视为"革命歌剧"的代表作,长期作为政治教育素材使用,主演洪英姬的头像曾被印在朝鲜1992年版1元纸币上。作品与金日成、金正日的直接关联使其具有不可撼动的正统性。</p><p class="ql-block">- 持续的政治功能:至今仍被作为"教育、鼓舞和动员人民的好教材",2010年后仍有复排歌剧版,被视为朝鲜革命艺术的"永恒经典"。</p><p class="ql-block">- 有限的创新空间:由于与领导人的特殊关联,作品改编和创新受到严格限制,基本保持原貌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毛女》在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典重构:从最初的歌剧发展为电影、芭蕾舞剧等多种形式,近年还推出了3D舞台艺术片,通过技术手段创新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艺术价值再发现:被视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其"洋为中用"的艺术理念(如芭蕾舞与中国民间故事结合)仍被当代艺术家研究借鉴。</p><p class="ql-block">- 市场化传承:既有政府支持的复排演出,也有商业演出和影视改编,如2016年的3D版尝试吸引年轻观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受众接受与传播范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卖花姑娘》的接受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际传播高峰在1970年代:在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引起轰动,中文配音版广为流传,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中国观众"哭湿几条手绢"的观影体验成为特殊历史时期的独特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 当代朝鲜的内部教育功能:主要作为国内政治教育工具,国际传播影响力相对有限,少有新的跨国改编或演出。</p><p class="ql-block">- 情感共鸣的局限性:极端的情感表达和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使其在非社会主义文化背景的受众中接受度较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毛女》的接受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持续的多代际影响:从1940年代至今不断复排,形成了"50后看哭、80后熟悉、00后了解"的跨代传播链条。2011年国家大剧院版演出时,80岁老人与25岁孙女同场观看。</p><p class="ql-block">-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传播:衍生出京剧、舞剧、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形成"多媒体立体传播"效应。芭蕾舞剧版成为上海芭蕾舞团的"传家宝",培养了几代演员。</p><p class="ql-block">- 国际认可度:被美国音乐剧导演誉为"中国最伟大的音乐剧",日本导演浅庆利太也称其为"中国最好的音乐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艺术创新与当代改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卖花姑娘》的保守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貌保存:基本保持1972年电影版的原始面貌,少有艺术形式或技术手段的创新尝试。</p><p class="ql-block">- 音乐的永恒性:主题曲《卖花歌》在朝鲜家喻户晓,但缺乏当代重新演绎的版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毛女》的持续创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技术赋能:2016年3D舞台艺术片的尝试,通过数字技术拓展舞台空间、创造仿真环境,实现了情景交融的新表达。</p><p class="ql-block">- 形式精简:将原版四个半小时的歌剧精简为两小时电影版,适应现代观众观影习惯。</p><p class="ql-block">- 跨文化融合:芭蕾舞剧版持续探索西方芭蕾技巧与中国民族情感的融合,2025年青春版演出由"Z世代"演员担纲,注入新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社会功能与时代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卖花姑娘》的固化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阶级教育的工具:通过花妮一家的悲惨遭遇强化"只有革命才能解放人民"的思想,这一功能在朝鲜当前政治语境中仍然有效。</p><p class="ql-block">- 民族苦难的象征:作为日本殖民统治下朝鲜人民苦难的集中体现,其历史教育意义大于艺术创新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毛女》的多元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反思的载体:2010年代复排时,导演李稻川因出租车司机问"黄世仁是好人还是杨白劳是好人"而深感历史记忆的模糊,促使作品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艺术教育的范本:在艺术院校作为"中国民族新歌剧创作方法"的典型案例被研究,其融合民间音乐、戏曲和西洋歌剧的经验仍被借鉴。</p><p class="ql-block">- 文化自信的体现: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当代语境下,《白毛女》被视为成功案例,其"从生活中来,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被重新强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青年群体的接受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卖花姑娘》的代际断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朝鲜青年中的接受:作为必学的革命经典,通过学校教育系统传承,但缺乏自发性的文化共鸣。</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青年中的认知:主要作为"父母辈的集体记忆"存在,少有主动接触和欣赏的渠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毛女》的年轻化尝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Z世代演员的参与:2025年青春版演出由不满25岁的年轻演员担纲,通过新生代表演吸引同龄观众。</p><p class="ql-block">- 教育机构的推广: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作为经典案例研究,通过学术途径影响青年认知。</p><p class="ql-block">- 新媒体传播:3D版等创新形式尝试打破"红色经典只是说教"的年轻观众偏见[citation:1## 结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语:经典的不同命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卖花姑娘》与《白毛女》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双璧,在当代的不同命运折射出两国文化发展的不同路径。前者在朝鲜保持着近乎"博物馆式"的保存,作为政治教育的固定素材;后者在中国则经历了持续的解构与重构,在保持核心价值的同时不断寻找与新时代的对话方式。这种差异既体现了艺术与政治关系的不同模式,也反映了经典作品在不同文化生态中的适应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白毛女》的持续生命力证明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持久价值,而《卖花姑娘》的固化状态则提醒我们,当艺术被过度工具化时可能丧失的创新能力。两部作品的当代境遇,为思考革命文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富有启示的</p> 延伸阅读 <p class="ql-block"> 忆当年观《卖花姑娘》</p><p class="ql-block"> 彬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广西钦州上映了一场别具一格的电影,时至今日回想起来,心中仍感慨万千。那是朝鲜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卖花姑娘》在钦州首次上映,此消息一出,瞬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宽银幕对于钦州人来说,可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因而观影之人如潮水般涌来。日场夜场接连不断地上映,场场座无虚席。当这一消息传至我们乡下时,钦州市内的放映已接近尾声,放映期仅剩最后一天,我们的内心顿时被一种急切期望所充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与好友强兄、新祖毫不犹豫地即刻骑上自行车,一头冲进寒风细雨中,朝着钦州城疾驰而去。雨中的公路,路面泥泞不堪,湿滑异常,车轮溅起的水花湿了裤脚,冰冷的风直往衣领里灌,身体仿佛披上了一层寒甲。然而,心中怀揣的那份期待,却炽热如火。午后三点,当钦州城的轮廓终于出现在眼前时,我们的疲惫感瞬间烟消云散。我们来不及休息,赶忙去找好友永全兄帮忙弄票。那时,这部影片已经连续放映了十多天,但其热度丝毫未减。售票窗前,人头攒动,喧闹拥挤,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对这场光影盛宴的热切渴望。永全兄费了好大一番周折,凭借着熟人关系,才为我们弄到了几张珍贵的电影票,虽然是夜场十二点的场次,我们仍满心欢喜心满意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步入影院,首次面对宽银幕,那种对视觉冲击的震撼感扑面而来,与乡镇上那小小的放映幕布相比,宽银幕着实让人感到新奇无比,仿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梦幻世界。影片开始,动听的音乐响起“花儿红哟花儿鲜哟,花儿是用血泪染,我怜花儿情意深,花儿怜我更深情……”。这首歌儿太动听了,比起平日里听惯的样板戏,多了几分婉转柔情,加上影片里呈现的鲜花艳丽的色彩美景,着实新鲜迷人,观众的心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随着花妮一家悲惨故事的缓缓展开,苦难与温情相互交织,整个影院仿佛被一个巨大的情感漩涡所笼罩。身旁的观众席中,不时传来抽噎声,他们为花妮一家的悲惨遭遇而落泪,为她们不公的命运而愤慨。邻座的那位女同志,更是双手掩面,身体微微颤抖,哭得难以自持。直至影片结束,灯光亮起,大家才如梦初醒,但又久久沉浸在其中,不愿离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年后回想起那夜的观影经历,依旧难以忘怀。尤其是影片中那凄切感人的歌曲,每当唱起,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悲酸之感,眼中也会情不自禁地噙满泪花:"花儿红哟花儿鲜哟,花儿是用血泪染,我怜花儿情意深,花儿恋我更深情……"。这是我们观看朝鲜宽银幕电影《卖花姑娘》时,在心底留下的永恒感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转载2025年3月3日公众号《玲珑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