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京城·天坛(一)

海春居士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圣地,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14年,距今已有600年历史。   天坛占地面积273公顷,是故宫的3.7倍,略小于颐和园。   我们乘地铁5号线,从东门入园,迎面是“七十二长廊”。   “七十二长廊”是指宰牲亭与祈谷坛东砖门之间由长廊。长廊呈曲尺形,共七十二间,也称“七十二连房”,是祭祀时将宰牲亭、神厨、神库存放的祭器、祭品送至祈谷坛的通道。   “北宰牲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为明清两朝皇家孟春祈谷专用。   “宰牲殿”是专为宰杀牺牲祭品所用。   东殿“左神厨”,用于存放祭祀用品。   西殿“右神厨”,也是用于存放祭祀用品。   宰牲殿外的井亭。   甘泉井。   有皇家坛庙的地方都有宰牲亭,但天坛北宰牲亭是唯一一座留有宰牲设施遗迹的宰牲亭。这是灶台遗迹。   能盛800斤水的大铜锅。   神库现辟为“祭祀用品展览馆”。   天坛管理并收藏着“五坛八庙”的祭祀用文物一万多件,展览馆里展出了298件。   “明代鎏金铜编钟”是天坛展馆的镇馆之宝。编钟原为16枚,1901年被英军掠走,其中一枚作为战利品陈放在印度某军官俱乐部里,印度陆军参谋长乔希知道这枚编钟的身世后,于1994年将编钟归还天坛。其他15枚编钟至今下落不明。   黄色祭器来自地坛。   藕荷色祭器来自日坛。   白色祭器来自月坛。   铜质祭器来自孔庙。   蓝色祭器为天坛所有。   铜马。   金莲花。   清双龙耳兽钮盖铜笔画熏炉。   清乾隆十年制铜编罄。   明代鎏金铜编钟(仿制品)。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   明清两朝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第二次是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   祈年殿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祭台。   祭天作为人类祈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文化行为,曾经是中国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清末,一直举行祭天典礼,绵延约五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天坛自建成起始,共有22位皇帝亲御天坛,向皇天上帝顶礼膜拜,虔诚祭祀。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祭天祀典,并于1918年改天坛为公园。   “皇乾殿”坐落在祈年殿北面的矩形院落里,是一座庑殿式大殿,上面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是汉白玉石栏杆台基座。   皇乾殿是用于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位的殿宇,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   《皇乾殿》匾额为明嘉靖皇帝朱厚憁御笔。   皇乾殿大殿。 皇  乾殿内东侧供奉。   皇乾殿内西侧供奉。   皇乾殿院西南角有一小门,被称为“古稀门”。乾隆四十六年,乾隆皇帝已是年届七旬的老人,祭天礼仪的繁文缚节对他而言已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为了缩短步行距离,就在皇乾殿小院西墙开了一座小门。乾隆规定,后代子孙当皇帝,“有寿登古稀者,方可出入此门”。可是乾隆以后的皇帝都没能活过70岁,所以古稀门无人幸运通过。   “柏抱槐”位于祈年殿东侧。柏为千年侧柏,槐为百年国槐,恰好都是北京的市树,是天坛的一处著名景观。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未完待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