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美篇号:34150727</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邮驿 民信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中国近代邮政的源头</b></p> <p class="ql-block">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大清邮政津局改称直隶邮务管理局(天津邮政局)。1915年天津邮政局搬迁至老龙头火车站(今天津站)旁新局房办公。 搬迁主要是因为当时天津作为北方商贸中心,邮政业务量激增,原址已无法满足需求。新址靠近火车站,便于利用铁路运送邮件,可大幅提高效率。天津邮政局搬离后,天津仪品放款公司取得了该处建筑的产权,直至1949年。</p><p class="ql-block"> 天津仪品放款公司是法国商人欧爱叶1912年通过比利时公司在天津注册成立的,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规模最大的西方建筑公司之一。我在《解放北路上的故事(三)》中提到的“第十八集团军驻津办事处”,其前身也是该公司的资产。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仪品放款公司将该建筑委托天津市人民政府代管,产权属比利时。</p> <p class="ql-block"> 2000年5月,天津市邮政局决定购置大清邮政津局旧址建筑产权,建立天津邮政博物馆。2010年10月9日,天津邮政博物馆落成开馆。</p><p class="ql-block"> 天津邮政博物馆的展览面积为1500平方米,分为四个板块:序厅、邮驿与其他通信组织厅、邮政厅和集邮厅。展示内容时间跨度包括五个阶段:古代邮驿时期、近代邮政创办时期、大清邮政时期、中华邮政时期和人民邮政时期。馆藏文物包括秦汉时期的“车辙石”、唐代的“砖画”、大龙邮票、大龙邮票实寄封、“总理衙门”实寄封、德璀琳家书实寄封、中华邮政“运邮马车”等。范曾为天津邮政博物馆题写了馆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b><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整个博物馆有12个展室,分布于建筑二、三层(此为博物馆说法,因有半地下室,一层说成二层)。由于内容较多,我拟分篇介绍,本文是第一篇,主要介绍中国早期传递书信的组织:邮驿和其他通信组织。</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b><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博物馆的第一、第二展室是</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邮驿与其它通信组织厅,</b><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陈列了有关邮驿和其他通信组织的文物与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 邮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国家控制的有组织的通信和交通活动。天津正式设驿可追溯至元代。自清咸丰末年开埠以后,天津政治、经济及军事地位日益重要,邮驿活动空前繁忙。</p><p class="ql-block"> 邮驿发展至后期,弊端丛生,效率低下,文报稽延、通信梗阻的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近代邮政创办后,邮驿作用日渐消弱。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驿归邮。1914年,天津境内驿站全部裁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进入博物馆,走上二楼,迎面看到的是博物馆的</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序厅</b><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序厅中间是骑在骏马上的驿卒塑像——驿卒是古代骑马奔跑在驿道上传送书信的人。马蹄下方的“1878年3月23日”是</span>天津老海关创办“书信馆”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中国有了官办收寄公众邮件的机构,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邮政机构。塑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背后是城门浮雕,上方是范增题写的“天津邮政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b><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序厅里陈列有</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前言</b></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邮驿,源远流长。从有文字记载的商朝算起,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天津的古代邮驿,肇始于周朝,盛行于元、明、清三代,消亡于清末民初近代邮政创办和裁驿归邮之际。</p><p class="ql-block"> 天津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是近代邮政创建初期全国邮务活动的管理中心和邮运组织中心,是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的首发地,在中国邮政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近代邮政史上的诸多项"第一",是由天津创造的。</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邮政创造了闻名全国的"邮件紧密运转作业法"和"平常函件分发工作经验",与北京邮局共同总结出"京津邮件投递工作经验",对年轻的人民邮政事业的组织建设和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邮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励精图治,与时俱进,迎来持续高速发展的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传邮万里,国脉所系。"作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和人们交往联系的桥梁与纽带,邮政不可替代。</p> <p class="ql-block"> 序厅左右两面墙上各有一幅浮雕。左面墙上浮雕中间是大清邮政津局旧址大楼,表明这里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出发点。周围是邮政使用的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和一些邮政工作场景。</p> <p class="ql-block"> 右面墙上浮雕是崇山峻岭中的万里长城,右上角有周总理的题字"传邮万里,国脉所系"。</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室内矗立着一尊孔子的塑像,背景板上是孔子说过的一段话:“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这段话的意思是“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这说明,在孔子那个时代,也就是2500多年前,邮驿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可见当时邮驿已经比较发达了。</p> <p class="ql-block"> 清代将"邮"与"驿" 两者合称为“邮驿”,是古代政府为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机构。这一称呼也成为"邮"与"驿"及其有关方面的泛指、通称。</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室有一块展板,上有十个篆书字,从说明中看,都是与邮驿有关的字。秦始皇定“书同文”,推行小篆为标准字体,不知道此板上的字体是否为小篆?我猜想,也许这些字就是从那时的文字中选出来的,说明邮驿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展板右边两个字是“亭”与“徒”,展板中解释为:</p><p class="ql-block">亭:供人歇息的地方。其中,有的就是驿亭。</p><p class="ql-block">徒:徒步送信。</p> <p class="ql-block"> 展板中间偏右是三个字:置、驿、鼓。展板中解释为:</p><p class="ql-block">置:置驿传之所,因名置。</p><p class="ql-block">驿:置骑者。</p><p class="ql-block">鼓:通过鼓声,“边地诸侯报告敌国之入侵”。</p> <p class="ql-block"> 展板中间偏左也是三个字:驷、邮、传。展板中解释为:</p><p class="ql-block">驷:专供级别较高的官员乘坐的急行车,常用于通信。</p><p class="ql-block">邮:广义的“邮”,包括通信、交通及馆舍。</p><p class="ql-block">传:快传。</p> <p class="ql-block"> 展板左边有两个字,现在都已经见不到了,无法写出。展板中解释为:</p><p class="ql-block">上边一字,专家解释为信使。</p><p class="ql-block">下边一字,意思是:以车代步传递。</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室的展柜里陈列有一段“秦皇古驿道车辙石”,这是2500多年前的遗存,是一件珍贵的文物。秦始皇当政时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与度量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同时广修“驰道”,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网,为邮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车辙石上深深的车辙说明了驿道使用的频繁,表明了邮驿的发展程度。</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室的展柜里陈列着两块鸡鸣驿城的城墙砖。</p><p class="ql-block"> 邮驿人员不可能一直奔跑在路上,途中人马都需要食宿、休息。驿站就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我国现存的两处驿站遗址,均属明代。盂城驿是一处水马驿站,在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大街外。鸡鸣山驿在河北怀来,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驿城。</p> <p class="ql-block"> 鸡鸣驿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的鸡鸣山下。始建于元朝,明朝筑堡并修砌砖城墙。据专家考证,鸡鸣驿城是全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好、功能最齐全、最富有特色的古驿站,被称为邮政考古的“活化石”,有“世界第一邮局”的美誉,在中国邮政史上具有独占鳌头的地位。因鸡鸣驿城是京城通往西北边陲的必经之地,所以在明、清两代曾对我国的军事、政治、文化、经济、通讯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1914年,北洋政府“ 裁汰驿站,开办邮政”,鸡鸣驿城的使命宣告结束。2001年6月25日,鸡鸣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下面展板中上面照片是鸡鸣驿城楼,下面是当时邮驿传递的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3年)的军事文件“兵部兵票(复制件)”。</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一展室展柜中陈列的“恰克图驿站戳”,也就是恰克图驿站的公章,这是博物馆的一件珍贵藏品。</p><p class="ql-block"> “恰克图驿站戳”为木质,印章手柄是“马”造型,保存完整,印证其邮驿功能。恰克图驿站是天津邮局所管辖的世界上最长的旱班邮路——万里邮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万里邮路从张家口至库伦(今乌兰巴托)再至恰克图,向西延伸,可连接西伯利亚及欧洲。</p><p class="ql-block"> 清代,恰克图是中俄边境上的贸易重镇,原属中国,1727年建为要塞。1728年,中俄在此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划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恰克图被分为南北两市,南市为中国商民居住,称为“买卖城”;北市为俄国商民居住,仍称“恰克图”。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市“买卖城”成了今天蒙古国的阿尔丹布拉克,而北市恰克图一直归属俄罗斯,现在是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的一个城市。</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室展柜中还陈列着一件珍贵藏品:驿丞木枕。木枕是过去人们睡觉用的枕头。这个木枕在清代道光年间曾被鸡鸣驿站的一个驿丞使用过。驿丞是明清时期主管驿站事务的基层官员,负责邮传、车马调度及官员迎送,相当于现在地方上的邮政局长和接待办主任。</p><p class="ql-block">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攻打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往西安,中途曾在鸡鸣驿城里有名的贺家大院留宿过。</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室展柜中陈列有一块“魏晋墓画像砖《驿使图》”,是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驿使图》是嘉峪关魏晋墓群出土的魏晋时期彩绘砖画,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驿使图》绘于公元3世纪前后,它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邮驿的国家之一。据资料介绍,画面是一个邮驿使骑在红鬃马上,头戴进贤冠,身穿右襟宽袖衣,足登长靴,左手举木牍文书,驿骑四蹄腾空,信使则稳坐马背,反衬出驿马速度的快捷与信使业务的熟练,特别是传说图中的驿使脸上五官缺少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驿传的保密性。这幅《驿使图》生动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也是我国古代邮驿较早的形象资料。</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网上搜来的“魏晋墓画像砖《驿使图》”原件照片。</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室展柜中陈列了一大一小两组虎符套件。据资料介绍,虎符本来是作为军事调遣的核心凭证,其功能是控制军队。但战国时期楚国虎符铭文显示,持符者同时拥有调动车马、传递信息的权力,说明军事指挥与邮驿传递存在着联动机制,在职能上有所交叉。虎符作为身份凭证,需双方验证。当军事命令通过驿站传递时,虎符可作为信物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形成“信物+指令”的双重保障体系。</p><p class="ql-block"> 虎符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强化而普及,秦汉时期已成为主流军事信物。隋唐后演变为鱼符、麟符等形态,最终在元代被腰牌替代。</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室展柜中陈列有两块腰牌,一块上有“信使”二字,另一块上的字没有识别出。</p><p class="ql-block"> 腰牌是驿邮人员执行任务的必备证件,通过其标识可确认传令官或驿夫的官方身份,避免非专业人员伪造身份干扰邮驿系统。元代邮驿制度规定,紧急公文需附有腰牌,可验证公文真实性。清代驿夫执行任务时,腰牌赋予其优先通行权,可减少延误。古代法律规定,劫持或延误腰牌持有者将面临重罚,可见其重视程度。 </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两张照片中是清时邮驿传递的实寄封(复制件),一为同治年间,一为光绪年间。</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一展室陈列的三张关于邮驿的老照片。第一张是清代驿铺,下面我会说一下。第二张是井陉秦皇古驿道,从照片中可以看到驿道上深深的车辙,说明年代的久远。井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2200多年建县史,为全国首批千年古县,其历史可追溯至秦代(公元前221年置县),现为河北石家庄市辖县。照片下方陈列有井陉县志。第三张照片是河西驿运河码头遗址,说明古驿道不仅有旱路,也有水路。</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驿铺是规模与功能均小于驿站的一种设置,正式建制起于北宋。驿铺多设于两驿之间或次干道上,相互间距也小于驿站。驿站主要负责接待官员,提供食宿、马匹等后勤服务,属于官方接待机构。驿铺则专注于公文传递,处理日常政务和不太紧急的文书往来。 </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一展室陈列的古代关于邮驿的三幅图片。</p><p class="ql-block"> 第一幅图片是一张画。“潞水帆檣”是天津武清县(现武清区)古六景之一,描绘的是北运河(古称潞河)上船帆林立的景象,反映了清代武清作为运河重镇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 第二幅图片是一页书。明代《寰宇通志》成书于景泰七年(1456年),是明代官修地理总志。其中记载了许多驿站的信息(图中红线处),反映了当时天津地区的交通网络和军事地位。</p><p class="ql-block"> 第三幅图片也是一张画:《呼儿烹鲤鱼》。图中的“呼儿烹鲤鱼”出自汉代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此处的“烹鲤鱼”并非真的做菜,而是指打开鱼形木盒, 意思是“呼唤童仆打开木盒,里面有尺素书信”。 古代传递书信时,常将书信藏于鱼形木盒中,称为“双鲤鱼”。古人用长一尺的素帛书写书信,称为“尺素书”。</p><p class="ql-block"> 图片下方是清代内蒙古地区驿站的日记体史料《驿事纪略》,记录了清代驿站的日常运作、人员配置及社会交往,对于研究交通史、生活史等具有独特、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一展室陈列的直隶省驿站路线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直隶省驿站的密集,说明直隶省靠近京城,邮驿发达。</p><p class="ql-block"> 直隶省是中国明清至民国初期的省级行政区,因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1928年更名为河北省。其辖区涵盖今河北省大部及北京、天津等地,省城为保定。李鸿章曾任过直隶总督,即直隶省长。</p><p class="ql-block"> 直隶省驿站路线示意图下方陈列的是《元亨疗马集》实物,这是中国一部内容丰富、流传很广的兽医学专著。本书系明朝南直隶庐州府六安州(今安徽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喻本元、喻本亨兄弟两人所著,自明代万历戊申(1608)年面世以来,已有400多年历史。作者兄弟两人都是当时的著名兽医,精通业务,文化水平较高。此书问世后,成为当时一部总结性的兽医经典广为传播,明、清两代不断翻印,并陆续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以及欧美诸国,对中国和世界兽医学的发展均有比较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中是“起疴迴生”木匾,是天津邮政博物馆藏的珍贵文物。相传清代一邮差生病,请老中医诊治,病愈后为表感谢,制作了这块木匾送老中医。这本是一块公德匾,因为通过邮驿传递寄送,所以被称为“驿传木匾”,成为快递业务起源的实物见证。木匾刻有“起疴迴生”四个大字,意思与中医典故“起死回生”相似,但具体出处不详。左边部竖刻有“龙飞道光六年十月榖旦”字样,记录了雕刻时间(道光六年即1826年)。木匾右下角空处似是猫洞,推测曾被用作门板。天津邮政博物馆2008年购得此匾,成为中国邮政发展史的重要展品。</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室内布置了一间形似驿铺的小屋,给观众实际感受。</p> <p class="ql-block">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民间通信需求越来越多。而官办的邮驿只传递官文,不接受民信。有需求就有供给,于是,就出现了满足民间通信需求的“民信局”。第一展室里陈列了“民信局”的有关展品。</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明永乐年间,民办民用的信局自浙江宁波兴起,逐渐由沿海推广至内地。这是私人经营的民间通信机构,史称"民信局"。清乾隆年间开始有北京民信局在天津设立分号,天津本地开设最早的民信局是道光元年(1821年)的巨兴杜记。至同治年间,天津民信局发展到三十多家,大多设在商贾云集的北门外、三岔河口、估衣街等繁华地带。1934年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取缔民局案,各民信局于1934年底关闭。</p><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左侧是当时天津热闹的商业街上一处民信局的铺面,右侧是当时一民信局收寄邮件用的邮戳。</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室里陈列的民信局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中,上边是通过民信局邮寄的明信片,下面是民信局收寄邮件用的戥子秤。戥子秤是精细称量小重量物品的工具,说明当时民信局邮寄邮件可能是按重量收费的。</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中,上边是当时民信局的实寄封(原件),下边是民信局使用的笔筒。天津最早开设的民信局是道光元年的巨兴杜记,地点设在北门外的小洋货街。巨兴杜记由杜桂岩与他人合股创办,杜桂岩是主要股东。这个笔筒为当时杜桂岩放笔用的。</p> <p class="ql-block"> 从实寄封可以看到当年寄信手续还是很复杂的。</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一展室陈列的当年民信局的信箱实物。格子分大小,可以分放不同大小的邮件。</p> <p class="ql-block"> 当时除了民信局,国内还有其他的通信组织,博物馆第二展室里做了介绍。</p> <p class="ql-block">1、文报局</p><p class="ql-block"> 清政府为了传递驻外使节与国内的往来文报,于光绪二年(1876年)在驿站之外复设文报局,属于官办专用的通信机构。天津设北洋文报局(后改称北洋文报总局),负责管理直隶、奉天、山东三省文报事务。但由于财政困难,自身运递能力有限,于宣统元年二月(1909年3月)宣布裁撤。</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室里陈列的北洋文报局实寄封(原件)。</p> <p class="ql-block"> 北洋文报局收寄的钦差大臣的公事信件。</p> <p class="ql-block"> 北洋文报局收寄的明信片实物。</p> <p class="ql-block">2、客邮</p><p class="ql-block"> "客邮"是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强行设置的邮政机构,清政府称之为"客邮"。天津最早的"客邮"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上海德国邮政局在天津设立的分所,两年后升格为邮政局。此后,俄国、法国、意大利、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在天津设立邮局或军事邮局。1923年底,在津"客邮"大都撤销。惟日本"客邮"仍秘密收寄、私运邮件,继续侵犯中国邮政权。直至中国抗战胜利,方被撤销。</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室陈列的德国邮局老照片。外形很像大清邮政津局大楼,但角楼明显不同。大清邮政津局大楼是八角楼,德国邮局是四角楼。</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室陈列的日本邮局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室陈列的法国邮局日戳。</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室陈列的加盖有“客邮”局戳的实寄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室陈列的“客邮”局使用的物品。下面照片中是野战邮便箱,从名字看,是日本邮局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 下边这件陈列品没有看到说明,应该是盛放邮件的用具。</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信夹子。</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件陈列品叫“邮便新闻受”信箱前脸,就是信箱前面的投递口,上面有投递孔。“邮便新闻受”在日语中通常指通过邮政系统接收的报纸或杂志。邮便:日语中指邮政系统,包括信件、包裹等寄递服务。 </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室陈列有“撤销“客邮”九国决议案”文本。</p><p class="ql-block"> 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照会各国要求撤销在华客邮起,中国政府多次交涉均无结果。一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再度提出“撤去客邮”议案,遭到大会拒绝。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在美国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上,通过了“撤销在华客邮案”。之后,英、法、美三国的客邮于1922年12月底撤销。日本客邮直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才被取消。</p> <p class="ql-block">3、海关兼办邮递</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五年(1866 年),清政府总理衙门与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达成协议,将递送各国使领馆文件的任务交由海关办理,海关开始兼办邮递业务,在北京、上海、天津、镇江等海关内先后设立了邮务办事处。1867年海关公布了邮件封发时刻表和邮寄资费,收寄范围仅限于使领馆文件和海关公私信件,不久天津海关扩大收寄外侨信函。</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室陈列了海关兼办邮递的相关文件资料。</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陈列的海关公事封(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当时海关用的书写工具。右边是鹅毛笔——真的是鹅毛做的,左边是盛墨水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海关兼办邮递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尝试,为后来海关试办邮政、建立书信馆,奠定了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