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行

李巨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旅行不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心灵的成长与认知的拓宽,体现对过程意义的一种肯定与追求,那种满载精神硕果而归的快乐,就是对所见、所闻、所听、所想、所忆的最好诠释,那种为春华秋实而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探索,终将在认知或心灵层面有所沉淀与回报,人在旅行,意义重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开阔视野,增进知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行能让人亲身体验不同地域的文化与自然景观,深化对世界的认知。荀子有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人在旅途中,可以接触到历史遗迹、民俗风情,如同走进“巨大的博物馆”,直观感受书本之外的鲜活知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陶冶情操,调节身心,自然山水与人文胜景能舒缓压力,治愈心灵。安妮·弗兰克曾说“旅行是一种治愈”,而古人“登山临水不知老”的感慨,也体现了旅行对精神状态的积极影响——身处苍翠山林或湖光山色中,可使人“心旷神怡”,忘却烦恼。</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激发勇气与探索精神,旅行中常需面对未知环境,这种挑战能培养人的适应能力与勇气。正如“投笔从戎”的班超,因渴望“立功异域”而放弃文业投身军旅,其探索精神与旅行中突破舒适区的体验异曲同工之妙,旅行是“直面整个世界获得勇气”的间接来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世界认知的重构,如果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你在书本上或手机上看到的世界只是冰山一角,并不是真实的那个世界,只有当你亲临其中,亲眼所见,才是你感知的世界,打破固有的认知边界,从而以更开放的心态接纳多元文化与价值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旅行中的集体活动、团队合作,无论是家庭出游的分工,还是公司团建的协作,都在实践中印证亚里士多德那句“人是社会性动物”的论证,揭示个体与群体的共生关系,学会与人相处之道。</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化反哺的经济哲学,旅行中所见,如沙溪古镇的手艺人通过非遗产品而致富,白族老人的扎染摊位成为“网红打卡点”,无不印证了“文化即生产力”的现代经济哲学,你会从中启发颇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旅行是一种更高级的修行,让人无不体验一种活在当下的幸福感,不过度焦虑未来,旅行中所见的历史兴衰与自然永恒让人领悟“财富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让人不免不自觉的更注重精神财富的积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旅行是一种对人生尚有来处的归途眷恋,当你看过万千风景,最终都会懂得“家是最后的归途”。每一次旅行的终点都是对家的回归,这份眷恋让启程时的奋斗更有意义,让归途变得更加的温暖,让下一次启程更加的有动力,以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生就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行,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在乎的是看风景的心情,在乎的是体验的本身,在乎的是一种务实的态度,旅行中可能错过某些风景,却也会意外邂逅某些惊喜或困难,这种“俯拾仰取”的心态,也是对“满载而归”的多元诠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