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7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我揣着对苗家老传统的好奇,动身去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的高硐。望结和排牙这两个兄弟苗寨,要一起过第五届“爬坡节”,我就是奔着这场热闹去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午十二点半,车从贵阳上了厦榕高速,一路往南开。进了三都地界,过了前进村,平坦的路突然没了,变成弯弯绕绕的山路,又陡又窄。难怪叫“爬坡节”,连去的路都一个劲儿往上爬。幸好是大晴天,太阳把山路照得亮亮的,要是赶上雨天,这路真不敢想。车子在坡上一颠一颠的,窗外的山越来越绿,树也越来越密,像要把我们轻轻搂进大山的怀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树荫满地日当午”,古诗里写的,可不就是这会儿去望结村路上的光景嘛。车到排牙村,还得往山坡上再开几公里。爬坡节的场地,就在望结和排牙两个寨子中间那片山坡林子的空地上。快到的时候,路边已经停满了车。我们瞅着这情形,赶紧在路边找了块稍宽的地方把车停好,确认不挡着别的车过,才下车步行。这才是真正的“爬坡”啊!山路还是那么陡,没走多远,就听见坡顶传来芦笙“呜呜”的声儿,还有好多人说笑的动静,远远地飘下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跟着几个也是去赶节的苗族姑娘,顺着山坡往上走。芦笙声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楚。转过一个弯,眼前一下子亮堂了:山坡上、树林边、空地里,到处都是人!挤挤挨挨的,说笑声、喊叫声混在一块儿,热闹得就像一锅煮开了、咕嘟冒泡的甜米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活动场地那片林间空地,早就挤得满满当当。最惹眼的是三个大圆圈,那是芦笙场。每个圈子最前面领队的是站着吹芦笙的汉子,大多是男的。跟着芦笙手的妇女和姑娘们,都穿着漂亮的苗家衣裳,跟着芦笙的调子,一步一步慢慢绕着圈子走。那天热得很,她们没穿最隆重的盛装——后来才知道,她们和丹寨排倒莫那边的“白领苗”是一支的——但衣服上绣的花、戴的银饰,在太阳底下照样一闪一闪的。她们走一步,身上的银片、银铃就“叮叮当当”地响,和芦笙声混在一起,听着格外顺耳。大家脸上都带着笑,一边走一边聊天,脚步轻快地踩着芦笙的拍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男人们吹着芦笙,女人们跟着节奏轻轻左右摇摆。老辈人说的“男吹芦笙女跳舞”,在这儿看得真真切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芦笙场旁边的山坡树荫下,也一堆一堆地坐着好多人,围成一个个小圈子。凑近了听,原来是在唱苗歌。旁边人说,唱歌的有附近寨子的,还有专门从丹寨排倒莫赶过来的,就为了来这儿凑个热闹,唱唱歌、听听曲。苗歌的调子起得高,拐弯的时候又转得柔,我虽然一句词也听不懂,可那歌声里的热乎劲儿、真切劲儿,一下子就钻到心里去了。围着听的人,听到出彩的地方,就使劲拍手,大声喊“好!”,给这热闹的节日又添了把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老人跟我说,这爬坡节,苗话叫“结当”。早年间,是山上山下的小伙姑娘找对象、谈恋爱的日子。现在呢,成了农闲时大家伙儿聚在一起热闹热闹、联络感情的好时候。以前日子紧巴,过节也简单。现在生活好了,乡亲们就更想把老传统好好传下去。这已经是第五届了,听说农历七月十八和八月还要办两场,到时候人更多,更热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站在山坡上,看着眼前跳舞的人群,听着耳边不停的芦笙和山歌,我好像有点懂了“爬坡节”的意思。它不光是把老辈传下来的故事记在心里——那些追求自由、忠贞爱情的故事,都藏在跳舞的脚步里,藏在唱歌的声音里了。它还是一根把大家串在一起的线。你看场子里的人,有苗族的、水族的、布依族的,还有我们汉族的,大家不分你我,笑着,闹着,就在这同一个山坡上,分享着一样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们往回走。车窗外,山路还是那么弯弯曲曲,可心里却装着满满的热闹与温暖。这场爬坡节,爬的是山坡,赴的是一场关于传统、热爱与团结的约定,真让人盼着,下一次再来时,能遇上更多精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波 2025年8月17晚于三都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波,苗族,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副会长、贵州省省管专家、国家二级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深广告设计师、民族文化学者、诗人;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特聘研究员,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贵州省广告协会理事,贵州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贵州省装饰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黔东南民族画院名誉院长,凯里学院客座教授,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艺学院专业发展顾问、设计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贵州省青年联合会第七届、八届副秘书长,优秀春晖使者,《城市档案》杂志创始人,“太阳鼓”银饰创始人;曾策划创办(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并任秘书长、副会长;平面设计作品在全国及国际性设计专业比赛中获奖百余项,荣获“亚洲艺术设计贡献奖”;绘画作品多次应邀参加中、日、韩名家艺术邀请展;诗歌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荣获奖项逾40项;曾主持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贵州通源汽车、黔五福、两相依卫生巾、太阳鼓银饰、《城市档案》《新主流》等多个商业品牌的策划设计与整合营销项目,并取得较好的市场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b>郑波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b>贵阳市区:</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正新街31号恒生大厦16层5号</p><p class="ql-block"><b>贵阳花溪:</b></p><p class="ql-block">贵阳市花溪区板桥艺术村博睿同行设计学校一楼</p><p class="ql-block"><b>凯里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3楼</p><p class="ql-block"><b>凯里民族服饰展厅:</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