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原名“中道庄”,是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故里,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p><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经陈家数代人不断建设,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外城紧密相连,形成双城堡建筑群。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为避战乱而建,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万平方米。整座大院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原名“中道庄”,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由内城、外城等部分组成,城堡城墙环绕,墙体坚固,遍设垛口和藏兵洞,兼具防御与居住功能,宛如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p> <p class="ql-block"> 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的皇城相府是陈廷敬为其母亲修建的宅邸。据说,陈廷敬在京城做官时,他的母亲特别想去京城看看皇宫的模样,但因母亲年迈,不便远行,于是陈廷敬就在家乡为母亲建了类似于紫禁城的府第。陈母和当地百姓信以为真,从而引发了“陈廷敬在家盖皇城”的传言,甚至惊动康熙皇帝。康熙西巡时亲临查验,发现实情后为陈廷敬的孝心所动,御赐“午亭山村”之名,并在此下榻,这就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皇城”。↓</p> <p class="ql-block"> 陈廷敬(1638-1712年),本<span style="color:rgb(22, 24, 35);">名陈敬,字子端、小舫、樊川,号说岩,又号午亭。</span>山西泽州府阳城县(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氏,清朝康熙年间名臣,为康熙帝师、《康熙字典》总阅官,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康熙五十一年四月,病逝,时年七十五,谥号文贞。↓</p> <p class="ql-block"> 御书楼:走进景区最先迎接你的是御书楼,这是整个皇城相府里最气派的地方了,它就是皇城相府的标志性建筑。是陈廷敬三子陈壮履为炫耀其家族世沐皇恩而建于康熙五十年的一栋建筑,俗称“皇阁楼”。↓</p> <p class="ql-block"> 御书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金黄色琉璃瓦覆盖其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倍显雄伟。↓</p> <p class="ql-block"> 御书楼正中间石碑上刻着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午亭山村”四个大字,金光闪闪。↓</p> <p class="ql-block"> 过御书楼即来到皇城相府的外城城门中道庄城门。皇城相府的外城叫中道庄,是陈廷敬拜相入阁,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之后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的。外城按照内城风格而筑,条石筑基,青砖砌墙,城楼、堞楼、望河亭前后呼应,左右相倚,与内城相接。既可登高远眺,赏心悦目,观览风景,又可居高临下,拱卫拒敌。↓</p> <p class="ql-block"> 外城门上镶嵌首“中道庄”三个大字。中道庄有两层含义:一是自古以来,在樊水河畔,上有梅庄,下有三槐庄,皇城处于中间地段,故名中道庄;二是说皇城的主人身居官场,恪守的是孔孟之道,故曰“中道庄”。↓</p> <p class="ql-block"> 入城,一座高大的牌坊立于眼前,牌坊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为四柱三楼式石质仿木结构建筑,采用86块砂石构件组合而成。正面上方镌刻“冢宰总宪”四字,两侧分别题刻“一门衍泽”“五世承恩”。牌坊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但牌坊上陈家历代为官子弟的名姓,依然清晰可鉴。↓</p> <p class="ql-block"> 过石碑坊,街道的北侧即是陈廷敬的私邸“冢宰第”。陈廷敬入阁为相之后,这里又增挂了“大学士第”的匾额。“冢宰第”是中道庄的主体建筑,同时也是整个皇城相府最重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跨过大门,迎面而至的是一座雕工精美的影壁。影壁正中的“麒麟吐玉”和分列左右的民间八宝及四艺吉祥图案,在渲染门第尊荣显赫的同时,也蕴含着对陈氏子孙后代的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 绕过照壁折向东行数十米便来到相府的第二道大门如意门,门楣上悬挂着“相府”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 入如意门后为一宽敞的方形庭院,正北厅堂悬有康熙御笔牌匾"点翰堂"。正厅往北本为内宅,入大门西折往北沿狭长通道可通花园、假山、鱼池等地。↓</p> <p class="ql-block"> 点翰堂:“点翰堂”三个大字,是三百多年前的康熙三十九年御赐的龙匾。点翰堂是翰林院掌院大学士点定文章的地方。这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多次作为会试主考官,为国家大量选拔栋梁之才的褒奖。↓</p> <p class="ql-block"> 点翰堂左右两边,陈列的是陈廷敬任各部首脑的官阶牌,表明陈廷敬一生忠于朝廷,勤于政务,多次被皇帝委以重任。↓</p> <p class="ql-block"> 西房是陈廷敬的书房,桌上放有文房四宝,墙上挂着用红木做的墙屏4块,象征着主人严谨自谦、做人为官的品德。↓</p> <p class="ql-block"> 从中院的这座小门向东就来到了相府最大的一处园林,止园。↓</p> <p class="ql-block"> 止园:是陈氏家族最大的一处园林。风光宜人的园林中,错落有致地点缀着画廊、小亭、水榭,将一方莲花池打扮得分外俏丽,尤其是那一座高大的假山,更映衬出花园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止国作为相府主人常召集文人墨客饮酒作诗的地方,园内绿荫浓郁、流水潺潺,雕梁画栋的回廊环绕主体建筑,形成“曲径通幽”的意境,既可观赏园内山水,又能串联起亭台楼阁等建筑,是陈氏家族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假山小亭,花圃回廊,眼前所见的是,疑是江南,又胜似江南的园林之美。↓</p> <p class="ql-block"> 相府西花园,位于相府西北角,西花园面积不大,但假山、鱼池、花圃、回廊等设施一应齐全。花园往北就是专为家族中成年少女居住而建的小姐院,小姐院前后均辟门以通花园,并有踏道通城上之望河楼。↓</p> <p class="ql-block"> 走过“壁耀奎光”的牌楼后,穿过小街就到了皇城相府的内城。步入内城中,雕梁画栋的房屋,举步可见,其门窗的精巧华丽,让人叹绝。↓</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的内城是陈氏家族人日常生活的地方,由八个独立封闭又巧妙相连的四合院组成。每个院子门口的两个石刻雄狮、门枕石和雀替、影壁均保留完好。↓</p> <p class="ql-block"> 城内所有建筑均为明代建筑,每处院落自成体系,各有特点,对研究明代建筑有着重要的历史价什值。↓</p> <p class="ql-block"> 每座院落包含前堂、后寝、书房、戏台等功能区,体现了“前堂后寝”的礼制格局。↓</p> <p class="ql-block"> 陈氏宗祠:建筑工整严格的陈氏宗祠,位于内层东北角的树德院,采用“明三暗五”的建筑形式,与云南四合五天井式民居有某些相似之处。无论是从建筑方式还是建造细节特点,都能体现出建造时每个匠人的别致艺术和细致追求。↓</p> <p class="ql-block"> 北方古民居的美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墙上、门上的砖雕精美无比。↓</p> <p class="ql-block"> 屯兵洞: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用于战乱时期驻藏家丁、垛夫及储备物资。该设施与河山楼、城墙共同构成三重防御体系,保护村民安全。↓</p> <p class="ql-block"> 屯兵洞沿东堡墙根一字形排开、依地势用砖石砌筑的五层窑洞层层递升,直至垛口,大小不同,内外相联,上下用甬道相接。内部既通且连,一进三四间,显得古朴厚重。↓</p> <p class="ql-block"> 河山楼:斗筑居的内层北部还建有一座高堡楼,名曰河山楼,河山楼共有7层,每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除了可以满足人们在遇到战争时的暂时生存问题,还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战乱时可以短时藏身的绝佳处所。是皇城相府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该楼始建于1623年(明熹宗天启三年),竣工于1632年(崇祯五年),营造历时9年,确系陈昌言兄弟为防御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所建。名取“河山为囿”之意。↓</p> <p class="ql-block"> 河山楼是整个城堡里的最高建筑,登上河山楼望远,整个皇城相府景致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除了这两座军事性功用明显的建筑,皇城相府内的建筑规模和细节也如众多民间大宅一样,讲究却不过分隆重,精巧却不过分华丽。有自己的建筑特色,却绝无逾矩。↓</p> <p class="ql-block"> 为避战乱而建的斗筑居,四周筑有高达12米的城墙,周长近千米,环绕内城形成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城墙上遍设垛口,并在东北、东南角制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 站在内城西城墙上,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宅院,气势恢宏,规模庞大。内城布局严谨,融合防御与居住功能,体现了明清官宦宅邸的独特建筑风格。 ↓</p> <h3>图片:宋老头</h3><h3>编辑:宋老头</h3><h3>文字:宋老头(部分景点介绍摘自网络,谢谢网络作者!)</h3> 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