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克里特岛的最后一篇,囊括那三天其余趣事:“撞见”现代希腊的文学巨人;打卡伊拉克里翁街市、港口;在绝望孤岛,受到希望教育; 在岛上的传统餐馆吃地道葡萄叶包米饭,看民间艺人演出;.....。更多了解希腊人的前世今生,精神风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希腊左巴》的故乡</b></p> <p class="ql-block">忘了哪天,在伊拉克利翁市区街上,被这巨幅画像吸引。(上图)就这样“认识了”这位现代希腊的文学巨人—— 尼可斯·卡赞扎基斯 (Nikos Kazantzakis)。原来,伊拉克利翁是这位学过哲学,以探索多样化文学著称的作家的故乡。《希腊左巴》是他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来,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里,他们在沙漠电影院看的电影,就是搬上银幕的《希腊左巴》。原来,这本《希腊左巴》影响了包括村上春樹、李敖在內的知名作家;备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廖的推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赞扎基斯的另一代表作《基督最后的诱惑》也引起全球性反响。因其对耶稣的颠覆性描写,引发了争议,并导致作者被希腊东正教逐出教会。尽管如此,他现在被认为是20世纪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因为他的文学风格结合了丰富的意象和哲学的深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赞扎基斯于1957年去世,葬于此地(下图)。墓志铭很豪迈潇洒: “我一无所求,我一无所惧,我是自由的”( “I hope for nothing. I fear nothing. I am free.”)。心想,他和他的左巴应该就是西方作家笔下的“希腊风骨”的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了,又有新东西要看了。在YouTube上,看到安东尼·奎因主演的《希腊左巴》的最后一幕。由一句“教我跳舞”开始的这一幕,超有感染力,连看两遍。左巴的那句:“老板,你什么都有,但是你仍然错过了生命,因为你心中少了一点疯狂。如果你可以疯一点,你就会知道生命是什么。” 令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北京大妞”王潮歌的访谈视频,她那抑扬顿挫豪爽激情的“疯劲”,她的“人活一世,喜欢最大”的人生观,以及评论区里一片大赞共鸣,与左巴体现的希腊精神,那么恰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希腊行前,只知道《希腊精神》(The Greek Way )很经典,现在又加了这一本《希腊左巴》。</p> <p class="ql-block">上图,尼可斯·卡赞扎基斯的墓碑,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伊拉克利翁,到底是克里特岛的首府,威尼斯和伊斯兰风格的历史遗迹不少。</p> <p class="ql-block">这座混合风格的建筑,是圣提图斯大教堂(Holy Cathedral Church of Saint Titus),建于1869年,因取代前此地震中摧毁的清真寺,被称“新清真寺”。1925年以后,才改为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长廊,建于17世纪,典型的威尼斯哥德式建筑,连排半圆形拱门,刻有复杂的纹章等。伊拉克利翁的市政厅就设立在这幢古老的建筑中。</p> <p class="ql-block">位于伊拉克利翁市中心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莫罗西尼喷泉,</span>是17世纪的威尼斯风格喷泉。八个水池,装饰着描绘希腊神话英雄、女神、海神和海怪等浮雕。我们在喷泉广场找了家咖啡店,尝了导游推荐的希腊传统糕点Bougatsa 和希腊咖啡(下图),体验希腊人的悠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夕阳下的港口和威尼斯城堡</b></p> 那天傍晚,晚饭前,我们步行从酒店来到伊拉克里翁港。这是克里特岛最重要的港口,相当漂亮。 <p class="ql-block">上图,库莱斯堡(Koules)由威尼斯共和国在16世纪初建造的海防要塞,500多年了,一直屹立在长长的海堤一端。该要塞曾经遭受长达21年的围城战,最终于1669年与城墙同时落入奥斯曼帝国之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威尼斯造船厂遗址。</p> 下图,威尼斯城墙也为抵御奥斯曼入侵而建,是这座城市丰富历史和军事力量的见证。据说,这是欧洲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城墙之一。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沿着海边漫步。</p> <p class="ql-block">海螺像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要塞墙上的圣马可飞狮浅浮雕,依稀可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岛上传统餐馆吃饭,看希腊艺人演出,与大学生交谈</b></p> <p class="ql-block">在岛上的三天里,有一晚,旅行社安排我们去一个传统的克里特岛小酒馆晚餐,欣赏现场音乐和舞蹈。</p> <p class="ql-block">用餐时,有克里特大学的几个大学生分桌陪同,与大家边吃边聊。一般是我们问他们答。在交谈中得知,许多大学生不着急毕业,因为在校生可以享受一些特殊福利,譬如去找一份工作,主要是酒店、餐馆、酒吧等服务游客的工作,就像他们几个,今晚就出来协助旅游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就职难,工资不高,他们中出国寻找机会很普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哪个地方生活都不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餐桌边,有一个可俯瞰葡萄园的露台(上图),夜晚黑漆漆的,吹来凉爽的风。</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希腊番茄青椒塞米饭,比上次的快餐版美味多了。葡萄叶卷饭(Dolmades)也是十分地道。</p> <p class="ql-block">两个民间艺人,一人弹吉他,另一人用的不知什么琴(也许是里拉琴的改版),又唱又弹拉,引起一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年轻人的快乐舞姿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斯皮纳隆加岛(</b><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inalonga),绝望孤岛——麻风病人隔离村</b></p> <p class="ql-block">在克里特岛上,我们有一次独特难忘的经历——乘船前往斯皮纳隆加岛,那里有16世纪的威尼斯堡垒和麻风病隔离村遗址。</p> <p class="ql-block">在船上,用手机拉近看海湾风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斯皮纳隆加岛是</span>克里特岛东北部米拉贝洛湾(Gulf of Mirabello)一个小岛,威尼斯时期,是地中海强大的海上堡垒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人用精湛的军事建筑技术,建造的同心圆模式的防御城墙和堡垒,至今仍巍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从1903年到1957年,该岛以麻风病隔离村而闻名于世。来自克里特岛、希腊大陆甚至其他国家的麻风病人,被强制送往岛上。他们被社会宣判为“死亡”,成了“活死人”。在麻風病无药可救,麻风病人被视为可怕怪物的年代,患者们只能在废弃的奥斯曼房屋中勉强度日,仿佛生活在绝望地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1936年,一位21岁的雅典法学院三年级学生病人(Epaminondas Remoundakis)的到来,逐渐改变了这些人的困境。在这位具有领袖气质的知识分子病人的带领下,病人们团结起来,创立了“斯皮纳隆加病人兄弟会”,与当局谈判,改善病人的生活条件:粉刷街道,开通公路,建立公共清洁服务,种植小花园,甚至建造了剧院和电影院。后来,还有了一台发电机。麻风病人开始尽可能正常、有尊严地生活:他们锻炼,上学,开了一家咖啡店和理发店,同时有教堂可去——一位勇敢的非麻风病人牧师自愿住在岛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终于等来了希望。1948年,第一种抗麻风病药物出现了;1957年,有效药物使麻风病不再是不治之症,许多患者得以治愈而离开。到1962年,最后一个居民离开该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人们依旧将斯皮纳隆加岛视为昔日麻风病人岛,谈岛色变。直到英国作家维多莉亚·希丝洛普(Victoria Hislop)的小说《孤岛恋人》(The Island)在全球畅销。该小说以岛上这段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失去和麻风病人隔离生活的故事,让全世界的读者了解了这段历史,富有治愈人心的力量。在希腊,这部小说被改变为电视剧。它们以及其它有关作品,改变了该岛的命运。今天,斯皮纳隆加是一个热门旅游目的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已被提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本来,传说中的麻风病人岛,令人想想都可怕。了解了这些故事,感觉,这些断壁残垣,不再是令人悲伤的废墟,而是人类在极端困境中依然能保持尊严、寻求<span style="font-size:18px;">希望的见证。人生难免病灾逆境,他们绝地求生,有尊严地活下去的韧劲,是后人的榜样。</span></p> <p class="ql-block">离开麻风病人隔离村,我们环岛漫步游览。</p> <p class="ql-block">这已是希腊行中第三次看到保存完好的威尼斯要塞,都是用于抵御奥斯曼帝国的,都遭沦陷,如今都成旅游资源。这次,我们攀爬上要塞,登高望远,只见湛蓝海水,古老的堡垒,曲折蜿蜒的山路,满是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打卡圣尼古拉斯(Agios Nikolaos)小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午饭后,我们去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克里特岛上的另一旅游热门小城:圣尼古拉斯。它位于伊拉克利翁东面。</span></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圣尼古拉斯小城在国际上名声鹊起,被当时的著名电影导演(Jules Dassin、Walt Disney等)和BBC制片人看中。旅游业也快速发展起来。有一部与毛姆短片小说《吃莲花的人》同名的BBC电视剧,也是在这里拍摄。</p> <p class="ql-block">小城里的小泻湖沃利斯梅尼(Voulismeni)湖,及湖边的街道,咖啡馆、饭店、艺术品专卖店、购物商场等等,构成主要的旅游景点。景色着实可圈可点,不错的度假胜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再见克里特岛!</b></p> <p class="ql-block">三天后,一早,我们在码头等开往圣托利尼的渡轮,离开克里特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霞光从乌云后面喷薄而出,像火焰一样。赶紧拍下这一刻。令人想起尼科斯·卡赞特扎基斯的名言:“克里特岛有一种火焰——让我们称它为'灵魂'——比生或死更强大。”我想,这种火焰,象征着克里特岛人的自由精神和韧性,与他们生活的岛屿紧密相连。《希腊左巴》和麻风病人隔离村都体现了这种精神。</p> <p class="ql-block">船出港时,回看码头景色。</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克里特岛!不会忘记你的自由的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