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我的记者生涯

涧河水韵

<p class="ql-block">  轻启矿工报,缕缕淡雅墨香飘散,思绪瞬间被拉回到三十年前,记忆的镜头如电影般缓缓摇过。那些感人的画面、幸福的场景,以及镜头背后的摸爬滚打,伴随着曾经的记忆与感动,一一浮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成为矿务局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自此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那时的我可谓十分走运,原本被安排到局初中任教,然而因义马矿务局要召开 “年产超千万吨,跨入全国特大型煤炭企业祝捷大会”,作为中文专业毕业生的我,阴差阳错被借调到矿务局电视台,摇身一变成为了 “无冕之王”。这一待,便是整整七个春秋。</p> <p class="ql-block">  20 世纪 80 年代,矿区普通职工家庭中电视尚未完全普及。矿务局电视台实则为企业录像资料室,作为宣传部下属科室,分为采访组、编辑组和综合组。大家分工协作却又不分彼此,遇有工作,领导与同志们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我被安排至采访组,任务繁重时还兼任文字编辑。当时的工作条件极为简陋,七八个人挤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狭小房间里,陈旧的办公桌,尚无电脑配备。我从综合组领取了一个采访本、一本稿纸和一支笔,带着些许青涩与稚嫩踏上了工作征程。</p><p class="ql-block"> 一支笔、一本稿纸,欲绘矿区山水画卷。那时虽非持证记者,心中却满是欢喜。这不仅是为了正名,更是想证明自己对文字写作的驾驭能力。既能采写新闻,又能进行文学创作,从某种角度而言,采写新闻亦是从另一个视角进行二度文学创作。</p> <p class="ql-block">  我的第一任摄像师傅是陈成立,他吃苦耐劳、待人和善且勤奋好学。我与他的首次采访是跟随中央电视台记者,专题报道义马矿务局走科技兴矿之路,深入挖掘潜力进行改造,使煤炭产量不断攀升的光辉历程。这也是电视台余广珍主任的有意安排,旨在让我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通过实际工作考察我的事业心以及所写稿子的水平。在此次采访中,中央台记者和陈师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顶着严寒,背着几十斤重的摄像机和背包机,奔波于各个矿(厂),深入井下、现场以及职工群众之中,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最终制作成专题片《黄河岸边的圣火 —— 记义马矿务局》。该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矿区引起强烈反响,其中既有文字的深深温情,又蕴含着浓郁的烟火气息。</p><p class="ql-block"> 这次采访深深震撼并教育了我,让我真切体会到当记者的艰辛与不易。记者这一神圣职业,不但要具备采、录、编、播等综合技能,更要有爱党、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心。</p> <p class="ql-block">  煤矿有着特殊的工作条件与环境,安全工作更是我们宣传报道的首要任务。陈师傅作为一名老矿工,每次下井采访前都会叮嘱我各种注意事项,并让我紧紧跟在他身后。有一次前往跃进煤矿采访,换上工作服,戴上矿灯和自救器后,他背起摄像机,我斜挎上背包机,在矿上安全管理人员的陪同下乘坐皮带来到井下综采工作面。由于工作面空间相对狭小,加之煤炭等黑色物体本身具有 “吸光性”,镜头里的采煤现场十分模糊。陈师傅让我打开防爆灯,可我刚触摸到开关,手就开始发颤,直想把灯扔到地上。见此情景,陈师傅赶忙让旁边的工人师傅关掉电源总开关,并自责道:“真对不起,是我粗心了,下井前没有认真做好检查。” 有了这次教训,在以后的采访中,陈师傅总是反复检查设备,从未因设备不安全而耽误采访。这也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让我深刻认识到在煤矿企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安全都是企业的生命线、幸福线。没有安全,就没有生产、效益,也没有矿区的稳定发展和职工个人的家庭幸福。</p> <p class="ql-block">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人员的增多,电视设备不断更新,新闻栏目也日益丰富。由我策划并重点采编的综合性新闻栏目《煤海采风》如期与矿区观众见面,一组组画面勾勒出义煤新貌以及矿工兄弟的幸福与喜悦。</p><p class="ql-block"> 首次录制这个综合栏目是在常村煤矿综采队。我们栏目组一行四人,综采队干部和职工也有不少人一同参与拍摄 —— 那时上电视还很稀罕,人人都想在电视上露个脸。其实这也是在记录义煤儿女坚强不屈的精神以及创造幸福新生活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怀揣着 “诗与远方” 的梦想,而我的 “诗与远方” 便是矿山的山水风物。前往综采工作面,需乘罐笼、登矿车、走巷道、坐猴车、爬斜坡,行动极为不便。我们边走边拍,虽感疲惫,心中却满是自豪。</p> <p class="ql-block">  常村煤矿是义马矿务局的骨干矿井之一,最早建成质量标准化矿井、现代化矿井和高产高效矿井,在安全、质量、效益、文化、生态等方面成绩斐然,堪称全煤系统的佼佼者。这里曾涌现出朱忠秀、李才等全国劳模,享有 “常村常春” 的美誉。此次采访以李才为重点对象,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常村煤矿乘改革东风,“抓班子、建队伍”“抓安全、固根基”“抓人才、促创新”,建设现代化一流矿井的辉煌业绩,也呈现出那段火热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大家工作时都极为认真。陈师傅扛着一部大摄像机一边拍摄,一边不时提醒我:“回去要写稿的,一定要问清楚这些岗位、环境、设备和人物的名字,要注意细节,掌握的素材越多越好。” 我俯着身看着监视镜,在采访本上记下镜头的内容和时间长短,心中不断构思着解说词的写法,有时还要记下采访到的故事和重点词句。</p><p class="ql-block"> 那次采访结束后,我们《煤海采风》栏目组制作了《矿区聚焦 —— 常村煤矿的蜕变》《李才的一天》《安全是职工的最大福利》等三期节目,效果甚佳。首次让观众从屏幕上感受到常村煤矿以李才为代表的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  在电视台工作的那些年,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电视记者的传统认知。要成为一名好 “记者”,需养成勤于动手、善于发现新闻的良好习惯,随时随地既要用笔书写,又要用心创作。记者外表看似光鲜,实则身体疲惫,内心更为辛苦。长期熬夜写稿,我的眼睛近视度数从 300 度猛增至 600 度,右手多次患上腱鞘炎。</p><p class="ql-block"> 无数个风吹日晒的日子,无数个漫漫长夜,白天奋战在新闻采访一线,晚上熬夜写稿,其中的辛苦与劳累,或许只有自己才能真切体会。写稿时不能按时吃饭,吃方便面甚至不吃饭是常事,衣服被弄脏或划破也是家常便饭,至于风吹日晒,更是日常必修课,节假日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雨雪纷飞或阳光暴晒,都无法阻挡记者匆匆的脚步。记得有一年春节,恰逢大雪纷飞,我刚准备回家,台里又安排采访领导的慰问活动。我二话没说急忙赶赴现场。由于雪深,鞋子湿透,无奈之下,只好在路旁小店买了一袋卫生纸垫在鞋底。采访结束后,立刻回到电视台写稿。回到家时,冷锅冷灶,满满的一桶水都已冻成冰。</p> <p class="ql-block">  回望记者生涯,我看到老一辈矿工为义煤留下的厚重历史;看到干部职工发展企业的赤诚与热血;看到职工家属为过上美好生活奋力打拼的坚韧与期盼!</p><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回首记者生涯,百感交集,酸甜苦辣涌上心头,而每次更多感受到的是自豪感、成就感、幸福感与荣誉感。</p><p class="ql-block"> 如此,便好,平凡而又快乐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