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寺下弥勒山

溪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按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位好友在外边转了几十年,最后放下无形绳索的牵绊,义无反顾回到自己的故乡,在伏牛深山里选择一片属于自己光阴的高山密林里“刀耕火种”,如今已初具规模,现场目击,不能不感到叹为观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命中,我深深体会到,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各有各的宿命,有的一开始就知道,如莫扎特三岁识简谱,四岁能作曲,不足七岁就到全国各地搞巡回演出,这属于天才;有的干着就知道,如我身边的一位朋友,做事十分清晰,典型的能干事会来事不出事。还有的呢?需要经过磨砺磨难,才能凤凰涅磐,悄然转身,如我今天着墨的这位朋友。但又有多少是毕生稀里糊涂的呢,典型的要数一位上年岁的老头在电梯吸烟,被一年轻人劝阻,他不但不听,还大发雷霆,一气之下,呜呼哀哉,你说,值得不值得?而对于面前的经历阅历,不是这几天跟随朋友溜圈,在推心置腹的聊天里才略知一点事物真相的话,恐怕那些把“平常心”挂在嘴上的权贵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到现在也不会明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末,几位弟兄相约鲁山,从应山定情岭折回,沿石林公路进文殊寺,拜谒文殊菩萨后,一好友提出,就在下边不远的云栖谷漂流牌坊的右侧有座弥勒山,大家有兴趣的话可带你们去看一看。鲁山这条线路过来过去几十次了,还没听说有弥勒山,且又近在咫尺,不由自主立即响应,随伙计们一起前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行不远,就停了下来。翻过公路隔离带,扒开树枝前行,出现一矗立的巨石,完全像瞭望台一样,隔过山谷,对面的山山岭岭曲折蜿蜒,尽收眼底。最高那座突兀的山峰背靠莲花,线条清晰,笼廓分明,圆形头颅,面部光洁,平缓的两肩连接起两只胳膊形成环状,手里还拿着什么分别端放在两侧的膝盖上,看上去真如一尊弥勒坐佛一样,挺着大肚子,笑容可掬,栩栩如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观赏赞叹之余,朋友带我们从坐佛心窝里延伸出的一条小路末梢逆行上爬,穿越潭渊池瀑,车爬上了一座山坡,居然是一片开阔地。散落的木板房聚焦起一间别有洞天的房屋,一副铜底黄色的对联熠熠生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弥勒峰前梵呗悠扬千岫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栖谷畔佛光普照万家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联意思似懂非懂,眼睛却盯住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副书法作品。似楷非楷,似行非行,行草非草,直而不肆,柔中有刚,虚而不屈,蛟龙出海,若凌空飞驰,又收放自如。见证书法作品那么多,却难得见到这么入目入心,与大自然浑为一体的行云流水,小开大合。这是谁的作品?辨析落款,“何彩霞”也。不会是她吧?那个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人做事连说话都如琴声悠扬,却无横眉冷对、目空一切之不屑一顾之神色。她可是中书协与中美协双料书画名家,市女子书画院院长,曾见过她许多书画,也得到过她的墨宝,但没见过这种写法。真是她,更要“刮目相看”了。一问主人,还真是她。不由得给他开起玩笑,咱俩不至于提枪决斗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玩笑归玩笑,还真想弄清他退出政坛后咋选择做这样的营生。回答曰,“我这可不是经营。是佛缘吧?梦里梦到了这座山的形状,就四处寻找。某一天就踏上我领你们看那块大石头,一下子就被对面的山势吸引而顶礼膜拜了。人善恶一体,我们,交互运动,不能因为我们的善,就消灭了恶。既然消灭不了,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多抑恶扬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善与恶又与佛有什么联系?继续求教,原来佛也有职能分工,各自代表作用不同。就我们所知道的如来佛来说,他还有个名字叫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现世佛,代表当前阶段的佛法传播者。‌‌而我们面前的弥勒佛被尊为未来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和继任者,将在未来降世普度众生。‌‌如来佛通常以庄严法相示人,结跏趺坐,手结法印,体现觉悟者的智慧与威仪。‌‌而弥勒佛多为大肚笑颜造型,手持布袋或宝珠,象征包容、慈悲与乐观精神。哦,怪不得凡属于大肚笑颜的佛像两旁都有一个同样的对联,上联写“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道“笑脸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出处原来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弄清了如来与弥勒的区别,那与附近文殊寺的文殊菩萨有没有关联?朋友介绍,文殊象征智慧,被尊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曾教化七位佛,包括释迦摩尼佛。 在五代时期的绘画中,常与普贤菩萨共同作为弥勒佛的胁侍。 ‌‌五代时期的《五代弥勒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图》(939年)中,弥勒佛居中,文殊和普贤分列左右,三人皆坐于莲花座上,画面下部绘有供养人。 ‌‌文殊菩萨侧重破除无明、启迪智慧,弥勒佛则代表众生对解脱轮回的终极期待,二者分别对应现世修行与未来成佛的信仰维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来各种佛有一个共通的使命,都是引导人们向上向善(爱与和平,与道别无二致,也符合我们的追求和向往。但不得不提防的是,有些人打着向善向上的幌子,而行暴戾恣睢之。身边很熟悉的的笑面虎坐在主席台上无时不再讲,坚定不移听谁话、跟谁走,而背后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money”厚薄不足为奇,而最近仙界暴露的坐拥几十个亿的方丈又怎么不使人目瞪口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佛在哪里?佛在大自然里,在自己的心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践行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