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东籍皇帝有四十四位(正版)</span></p><p class="ql-block"> 作者:聂邦瑞</p><p class="ql-block"> 山东籍皇帝四十四位(修正版) 作者:聂邦瑞 秦始皇是灭掉六国、为战国划上句号、第一个实现中国大一统、第一个创建中央集权制、实施郡县制的大秦帝国的开国皇帝。因此,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名字叫嬴政,嬴姓源自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此地有嬴姓文化产业园),古称嬴县。嬴姓的始祖叫伯益,就是当年曾经协助大禹治水、著作《山海经》、封地在“鄪国”(山东临沂费县)的那个伯益。伯益的二儿子叫若木,是徐姓的始祖,徐姓、徐国、徐州等(徐州最早在郯国,即今山东临沂郯城县,现在是中华徐姓祖源地)皆源自山东临沂(古称鄅国、启阳、琅琊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五次出巡,其中三次到琅琊?秦始皇为何三赴琅琊?不难猜出其中奥秘。 </p><p class="ql-block"> 自中古、近古以来,共计出现过四百零八位正宗皇帝。因为历朝历代战乱不断,朝代更替频繁,因此导致历史上还出过不少非正统皇帝,但皆属非主流。中国四百零八位皇帝中,有四十四位是山东籍皇帝。现将山东籍皇帝分别列举如下: </p><p class="ql-block"> 第一位山东籍皇帝是西汉开国皇帝,即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刘邦出生地是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在沛县当泗水亭长。在此需要说明的是,1953年前徐州、连云港(当时属临沂专区)都属山东省,因为江苏省缺能源,而徐州有煤炭,于是国家把陇海铁路南侧原属山东的徐州、连云港皆划归江苏省。虽然徐州、连云港的行政区划改变了,但是其历史文化不能割断。秦末,刘邦斩蛇起义,和楚霸王项羽一起共同灭秦。公元前206年,刘邦攻破长安,秦朝第三代皇帝子婴向刘邦献上降书、玉玺,宣告秦朝灭亡;“鸿门宴”后刘邦被封为汉王。在“楚汉争霸”中,刘邦先败后胜,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自刎乌江”,刘邦灭楚建汉。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农历二月初三),在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氾水(古济水分支)之阳的“官堌堆”(今菏泽定陶区)举行登基大典,刘邦称帝,即汉高祖,国号大汉,接着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作为大汉朝第一位开国皇帝创立的大汉帝国,奠定汉朝四百多年基业。刘邦在位八年、六十二岁时崩。西汉和后来东汉,即两汉时期,民族称“汉族”、文字称“汉字”、文章称“汉赋”、学问称“汉学”、服装称“汉服”…尤其是“独尊儒术”、“張骞出使西域”、“外击匈奴”、开疆拓土、扩大版图等创举,展大汉雄风,扬大汉国威。大汉可谓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 </p><p class="ql-block"> 第二位山东籍皇帝是汉高祖刘邦之子、西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0—公元前188年)。刘盈是刘邦和皇后吕雉(山东菏泽单县人)所生,出生于汉高祖刘邦家乡丰县(属徐州)。刘盈是西汉第二位皇帝,在位七年,受制于母亲吕后,无所作为,导致“吕后称制”,外戚专权。最终群臣“护汉灭吕”,推举代王刘恒称帝,即汉文帝,从此进入“文景之治”时代。 </p><p class="ql-block"> 第三位山东籍皇帝是西汉废帝,即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刘贺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汉昭帝刘弗陵侄子、昌邑哀王刘髆之子、第二位昌邑王,是西汉第九位皇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但无子嗣,经辅政大臣霍光提议,诏立刘贺为皇太子,授皇帝玺绶,即位称帝。刘贺在位二十七天,终日嬉戏荒淫、丑闻不断,被霍光废为庶人,史称汉废帝。上官皇太后诏令刘贺回到封地昌邑(山东菏泽巨野县),赐其汤沐邑两千户。后来汉宣帝刘询废除昌邑国,把刘贺降为山阳郡公。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汉宣帝诏封刘贺为海昏侯,令刘贺渡江南迁到封地豫章郡海昏县,即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刘贺去世。因为海昏侯刘贺原是“昌邑王”,于是豫章郡改称“南昌”。2016年3月2日,江西省文物考古院对南昌市海昏侯刘贺坟墓进行考古发掘,确认墓主人就是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刘贺墓中有价值的文物万件以上,尤其是黄金数量超过全国考古发掘出土黄金总量的一半,被称为二十一世纪重大考古发现。 </p><p class="ql-block"> 第四位山东籍皇帝是西汉哀帝刘欣(公元前25年—公元前1年),即西汉第十三位皇帝,史称汉哀帝。汉哀帝刘欣是汉元帝刘奭之孙、汉成帝刘骜之侄,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刘欣生于定陶国治所定陶县(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汉成帝刘骜就是那位宠爱后宫贵妃赵飞燕(名字赵合德)的皇帝。汉成帝在位二十五年崩,但没有子嗣,于是汉成帝临崩前就把胞弟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定陶王刘欣过继册立为太子,刘欣十八岁即位称帝。刘欣起初立志改革朝廷弊端,但阻力很大。 于是心灰意冷,不理朝政,最后竟然和男宠董贤厮混,激起朝野震怒,刘欣在位7年崩,此时大汉朝已病入膏肓。 </p><p class="ql-block"> 第五位山东籍皇帝是新朝皇帝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王莽是新都安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权贵王永之弟。王莽籍属山东济南。西汉末年,王莽被封为摄政王,辅佐幼帝汉平帝刘衎。元始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公元5年2月4日),王莽在未央宫椒酒中下毒,害死汉平帝,于公元8年篡位称帝,灭汉建新。王莽新朝注定短命,仅存十五年而亡。汉光武帝刘秀灭掉新莽,建立东汉。东汉时期在完善中国书法、赓续中华文脉、创造发展中华文明方面,谱写出无比辉煌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第六位山东籍皇帝是三国魏国的高贵乡公曹髦(公元241—260年)。曹髦籍属东海国治所郯县(今山东省临沂郯城县),是东海王曹霖之庶子,魏文帝曹丕之庶孙,史称高贵乡公。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魏国第三代傀儡皇帝曹芳,郭太后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曹髦是曹魏第四位傀儡皇帝,他一心想除掉专权的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但却被司马昭亲信贾充唆使部下成济杀害。曹髦在位6年,崩时不到20岁。五年后,即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位,灭魏建晋。 第七位山东籍皇帝是三国吴国大帝孙权(公元182—252年)。孙权是吴郡富春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邳州)。孙权的先祖是春秋时期的兵圣孙武,即孙子(《孙子兵法》作者)。据史料记载,孙武生于春秋时期的齐国(今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终老于吴国。孙权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讨伐叛贼董卓的著名将领。《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称:“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少为县吏。”证明孙坚是孙武的后裔,孙权是孙子的第二十二世孙。孙权兄长孙策统一江东地区,在父兄基础上,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登基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同年九月,孙权诏令迁都建邺(后称建康,即南京),成为同曹魏、刘汉(蜀)三国鼎立之势。东吴政权(公元229—公元280年),仅存52年,共有四位皇帝:孙权、孙亮、孙休、孙皓。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在灭蜀(汉)(公元262年)后,于公元280年,东征灭吴,孙吴末代皇帝降晋,实现三国归晋。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是第十位山东籍皇帝。 </p><p class="ql-block"> 第十一位山东籍皇帝是东晋开国皇帝,即晋元帝司马睿(公元276—公元323年)。司马睿生于西晋时的东莞国(今山东临沂沂水县),是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原为东莞王,东莞国撤销后并于琅琊国)长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族侄。司马睿十五岁时袭封琅琊王,琅琊国治所在开阳城(今山东临沂兰山区)。晋武帝司马炎在位二十五年,于公元290年崩,太子司马衷即位,称晋惠帝。晋惠帝呆傻憨痴,东海王司马越(太傅)专权,导致出现“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匈奴人刘渊(汉王)兴汉灭晋,发生“永嘉之乱”(公元307年),天下大乱。青州刺史王敦镇守的青州城被攻陷后,丹阳太守王旷(王羲之父亲)建议姨表兄、琅琊王司马睿速迁建邺,经王旷堂兄王导(琅琊国司马)谋划后,琅琊王司马睿和琅琊王氏一起南迁建邺(后称建康,即南京),史称“永嘉南渡”,也称“衣冠南渡”。西晋灭亡(公元317年)后,大兴元年(公元318年),琅琊王氏王导为首的南北重臣拥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晋元帝,建立东晋。晋元帝封太子司马绍为琅琊王,东晋几乎每一代皇太子都是琅琊王,即位的皇帝大多数是琅琊王(会稽王司马昱,即简文帝曾任琅琊王)。东晋(公元318—公元420年)存在103年,共有十一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晋明帝司马绍、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晋穆帝司马聃、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晋孝武帝司马曜、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公元420年,东晋权臣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自立为皇帝,即宋武帝,灭晋建宋。东晋十一位皇帝皆是山东籍皇帝。东晋末代皇帝恭帝司马德文是第二十一位山东籍皇帝。 </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二位山东籍皇帝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开国皇帝,即宋武帝刘裕(公元363—公元422年)。刘裕祖籍彭城郡(隶属徐州,原属山东),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后裔。“永嘉之乱”后,特别是西晋灭亡后,江北琅琊王氏为主的百万家族渡江南逃,其中彭城刘氏家族也在渡江南迁之列。布衣出身的刘裕极有军事才能,在东晋同北方“五胡”、“十六国”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东晋朝廷权臣。公元420年,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于刘裕,即宋武帝,史称南朝宋国(公元420—公元479年),仅存59年,最后被齐高帝萧道成取代。南朝宋国共有九位皇帝:宋武帝刘裕、宋少帝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宋顺帝刘劭、宋孝武帝刘骏、宋前废帝刘子业、宋明帝刘彧、宋明帝刘昱、宋顺帝刘准。南朝宋国末代皇帝刘准是第三十位山东籍皇帝。 </p><p class="ql-block"> 第三十一位山东籍皇帝是南朝齐国皇帝,即齐高帝萧道成(公元427—公元482年)。琅琊王司马睿“永嘉南渡”(公元307年)时,途经兰陵(今临沂兰陵县),兰陵人、淮阴侯萧整(西汉开国丞相萧何的六世孙、西汉宣帝时谏议大夫、兰陵人萧望之的后裔)率领兰陵萧氏家族跟随琅琊王司马睿一起渡江,迁至晋陵郡武陵县东城里(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按照“名随族迁”的古代习俗,当地就命名为“南兰陵”,成为北方萧氏家族南方创业基地。南朝宋国末年,兰陵人萧道成(西汉丞相萧何的第二十四世孙)当了宋国宰相,被封为齐王,掌握宋国军政大权。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四月,宋顺帝被迫禅位于齐王萧道成,萧道成在建康登基称帝,称齐高帝,国号齐,史称南朝齐国。三年后,齐高帝萧道成崩。南朝齐仅存23年,共有七位皇帝:齐高帝萧道成、齐武帝萧赜、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齐明帝萧鸾、东昏侯萧宝卷、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公元502年),齐和帝萧宝融被迫禅位于梁王萧衍,南朝齐亡。南朝齐末代皇帝萧宝融是第三十七位山东籍皇帝。 </p><p class="ql-block">(待续)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