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北门老街:银发越韵,非遗舞台上的周末欢歌

猫眼看常山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常山县城北老街的青石板路上,时光仿佛也放慢了脚步。这里不仅沉淀着历史的印记,更流淌着鲜活的非遗文化血脉。每个周末,老街深处一间别致的非遗演出小舞台,便成了最动人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领衔这方舞台的,是常山县人李静老师和她的“越剧知音香林越剧团”。这个特殊的剧团成员,大多是退了休的“大妈大叔”,一群纯粹因热爱而相聚的业余戏曲爱好者。他们卸下了生活的重担,却在鬓角染霜的年纪,重新披挂上阵,用对越剧的执着和对舞台的热情,点亮了老街的午后时光。</p> <p class="ql-block">  瞧!这个周日的下午,阳光正好。小舞台前早早聚起了兴致勃勃的街坊邻里和好奇的游人。1点半,用那音响替代的锣鼓声,准时敲响了周末的欢腾。</p> <p class="ql-block">  开场便是铿锵的节奏与豪迈的诗情:腰鼓《开心快乐》的鼓点敲出了生活的喜悦,紧接着,《七律·长征》的朗诵声起,那份激昂与豪情瞬间点燃了现场。</p> <p class="ql-block">  红色记忆在舞步中流淌:舞蹈《红军组歌》用柔美的身姿诉说着峥嵘岁月里的坚韧与信念。</p> <p class="ql-block">  越剧雅韵初绽芳华:表演《二奶奶》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而越剧经典《我家小九妹》的唱段一开腔,便引来台下阵阵熟悉的轻和,婉转的唱腔在老街巷陌间萦绕。</p> <p class="ql-block">  欢乐的节拍永不停止:舞蹈《阿哥阿妹跳起来》带来了轻快活泼的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  茶乡风情跃然台上:灵动的《采茶女》表演,仿佛让人嗅到了常山春茶的清香。</p> <p class="ql-block">  红楼一梦越音传:越剧《小红楼》选段,细腻演绎着才子佳人的千古情愁。</p> <p class="ql-block">  针线里的信仰之歌:红歌《绣红旗》深情款款,一针一线绣出的是不变的赤诚。</p> <p class="ql-block">  情景交融颂光明:情景剧《太阳出来照四方》用质朴的表演传递着温暖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压轴的《快乐老大妈》表演活力四射,搭配上精心编排的越剧《串烧》,熟悉的旋律串起经典,台上台下笑声掌声汇成一片。</p> <p class="ql-block">  趣味小品收尾乐:最后,表演《小九斤》以其特有的诙谐与趣味,为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周日下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  台上的“银发演员”们,或许步履不再轻盈如燕,唱腔未必字正腔圆如专业名角,但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投入,那份将快乐传递给观众的真诚,比任何技巧都更动人。汗水浸湿了戏服,笑容却始终灿烂。他们在这里,不仅是在表演,更是在守护一份乡音,传承一份文化,享受着属于他们的、闪亮的“第二舞台”。</p> <p class="ql-block">  常山城北老街的这方非遗小舞台,因这群可爱的“李老师”和她的团员们而生机勃勃。每一个周六、日的午后,这里都上演着属于常山人的文化故事,流淌着岁月沉香里的动人旋律。有空,不妨来常山北门老街走走,听一听这穿越时光的越韵,看一看这群快乐追梦的“老戏骨”,感受这份扎根于民间的、最鲜活的文化力量。这,就是常山最动人的非遗风景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