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的初秋,已是三分秋色,时常伴有薄凉的蝉鸣,8月16日在微风习习的温暖中如约而至,母亲九十大寿,一家人四世同堂在花溪公园棋亭为母亲庆祝生日。贵阳市花溪区人口106.9万,100岁以上20人,90岁以上1550人,80岁以上14500人。人到九十岁又称鲐背之年,典出《诗经》"黄发台背",东汉郑玄注解为"背若鲐鱼",以鲐鱼体表斑纹比喻高寿者皮肤特征,是古籍中明确指代九十岁的专称。</p><p class="ql-block"> 时光记忆把我带到一九八一年,那时候我二十岁。那个时候的家在青岩古镇南门背街,一九八二年以前,每一年的三十夜都是在青岩的家中过的,那时候的父亲母亲还年轻,身体也好,母亲很会做吃的,一张小方桌要摆上头十个菜,有盐菜肉、夹沙肉、豆腐炒肉、炒黄豆芽等等,酸辣椒芹菜炒肉最喜欢吃,晚上父亲要杀鸡炒鸡辣角。少年时候的记忆,买布要布票,买米要有粮票,粮票有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买油要有油票,买猪肉要肉票。买肉要排长长的队才能买到,买的肉瘦肉多数是拿来炒吃,肥肉是拿来熬油,熬的猪油往往要吃大半年。到街上买上一根甘蔗,那香甜可口实在是叫人开心。白天的鞭炮声时而此起彼伏,断断续续,晚上的烟花,时而街头,时而巷尾,漂亮极了。最热闹的事是放孔明灯,人们吃了晚饭,陆陆续续的聚集在青岩场坝上等待,孔明灯放上天空直到看不见才尽兴而归。那时候,青岩的家虽然简陋,但是也还满足感觉幸福。</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三年父亲从青岩古镇调到花溪区工作,便举家搬迁到花溪来住,直到现在。父亲九八年走的,母亲今年九十岁了,身体还好,<span style="font-size:18px;">仍然精神还好,思维清晰,说话表达层次分明,还能够自己做饭吃,实在是难得,要经历怎样的修身养性才能如此。母亲对我说,一日三餐,中午一觉,晚上睡得好是一个人长寿的基本要求,心态心情保持良好最重要,不要和不重要的人计较,母亲说,有的人打麻将故意差几个牌,麻得过就麻,母亲心里头有数,也不说穿,以后就少和这种在一起玩了。</span></p><p class="ql-block">母亲请得有一个人照顾,母亲不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她说住在一起不自在,吃的也不合口味。有几个贵州大学的退休老师和街坊邻居经常到母亲的家里打麻将,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母亲不愿意离开这些老朋友。尤其是钟老师,在疫情期间,钟老师都要想方设法的来看我母亲,两个人亲热的拉拉家常,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转眼我今年也进65岁了,我理解的孝顺,孝是敬,而顺就是顺其母亲的心意,母亲觉得怎么样舒服,怎么样心情好,就怎么样生活,心情顺畅了,一切自然就好了。我从不强求母亲吃自己认为好吃的,有时候母亲说的与自己的观点不同,我也尽量不反驳。母亲经常看电视,对以色列侵略巴勒斯坦,说以色列要霸占人家的土地,坏得很。</p><p class="ql-block"> 呵呵,话说回来。母亲九十生日这天,头一天下雨,所以天气凉爽得多。一家人陪伴老太君在花溪公园慢步坝上桥,花溪河畔。在棋亭喝茶拉家常,两个小重孙为老祖祖表演节目,大重孙六岁半,为老祖祖写生日快乐送贺卡,朗诵诗,小重孙四岁,为老祖祖唱歌“兰花草”,“我们的田野”,不曾想到棋亭还在备有笔墨纸张,我也信手提笔胡写几个字,为母亲生日增添几分欢乐。吃蛋糕唱生日歌的时候,欢乐气氛达到了高潮。㊗️福母亲祝福老太君身体健康,笑口常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