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繁华喧嚣的阜成门内大街,一片红墙灰瓦之中,妙应寺静静伫立,以其独特的风姿,承载着悠悠岁月,迎接着八方来客。作为老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妙应寺因寺内那座巍峨的白塔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 “白塔寺”。怀揣着对历史与艺术的热爱,我踏入了这片神圣之地,开启了一场探寻之旅。<br> 刚至山门,抬头便能看到 “敕赐妙应禅林” 的匾额,那苍劲有力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寺庙与皇家千丝万缕的联系。走进山门,第一进院落映入眼帘,钟鼓楼分立左右,古意盎然。再往前,天王殿庄重肃穆,殿内弥勒佛笑容可掬,四大天王威严伫立,护佑着这片佛门净地。<br> 穿过天王殿,大觉宝殿豁然出现在眼前。这座大殿作为寺院正殿,面阔五间,灰筒瓦庑殿顶,尽显古朴大气。殿前香炉青烟袅袅,经幡随风飘动,石狮虽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坚守在此,守护着寺庙的宁静。如今,殿内正在举办 “白塔寺历史文化展”,按照元、明、清三朝不同的建筑风格布置了三个分区。步入其中,仿若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在这里,我了解到妙应寺的建立者乃是元世祖忽必烈,他亲自对寺庙进行勘察选址。自建成以来,妙应寺历经风雨,明清及民国时期多次维修,康熙、乾隆都曾御笔亲题重修碑文,为这座寺庙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br> 离开大觉宝殿,继续向北前行,便来到了七佛宝殿。这里曾供奉着释迦牟尼和六位佛祖,如今供奉着移自护国寺的元代整楠木佛像,屏风后供奉叶衣佛母像,两侧则是明代 18 尊鎏金护法神像。这些造像工艺精湛,每一尊都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而在七佛宝殿内,还有一处不可错过的精彩 —— 三个九龙十二凤蟠龙藻井。殿顶中心的藻井,每座中心都是一条沥粉贴金的立体蟠龙,外围是贴金的八龙十二凤,周围用梵文六字箴言装饰的天花,尽显皇家敕建庙宇的规制,令人叹为观止。<br> 怀着愈发激动的心情,我终于来到了白塔所在的院落。眼前,一座洁白如玉的巨大白塔拔地而起,直插云霄。这座白塔高约 51 米,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主持设计建造,于元至元八年(1271 年)动工,历时 8 年方才建成。它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也是元大都城保存至今唯一完整的建筑。白塔形制源于古印度的窣堵坡式,却又融合了中尼佛塔的建筑风格,兼具佛教意义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价值。绕塔而行,仔细端详,塔基的莲座雕刻繁复精美,每一片莲叶都仿佛带着生命的气息;塔身中部的 “十三天” 层层收窄,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鎏金的塔顶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散发着神圣的光芒。据说,塔顶的金顶重达四吨,足见其珍贵与非凡。微风拂过,塔身上悬挂的铜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是历史的回响,让人的心灵也随之沉静下来。<br> 而在白塔院落内的具六神通殿中,珍藏着白塔寺管理处收藏的几幅珍贵唐卡。这些唐卡主要集中在乾隆时期,属于北京地区的勉唐画派。其在颜料使用上比西藏同时期唐卡更为鲜艳、热烈,白色和金色运用较多,绘画技艺上吸收了一些蒙古绘画元素,人物表现造型显得更为板直、粗犷。比如唐卡中两边长波纹山水、如意状粉色的祥云,都是北京地区勉唐画派唐卡独有的特色,让人领略到了唐卡艺术在不同地区的独特魅力。<br> 此外,大觉宝殿如今被开辟为 “物泽天华 —— 唐卡艺术与天然颜料展” 的展陈空间,其中包括来自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明清时期 20 幅珍贵唐卡,部分题材还是首次对公众展出。展览聚焦唐卡艺术的主要题材以及唐卡颜料的选料、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向观众展示了唐卡颜料对于唐卡艺术的独特性与重要性。驻足在一幅幅精美的唐卡前,看着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仿佛能感受到画师们倾注其中的心血与信仰,让人对唐卡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br> 走出妙应寺,阳光依旧灿烂,胡同里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回首望去,白塔在蓝天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庄严肃穆。这一趟妙应寺之行,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古建筑的雄浑壮美,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深沉,更让我沉浸于白塔寺历史文化展和唐卡展所呈现出的艺术魅力之中。这座古老的寺庙,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京城的土地上,闪耀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吸引着每一个热爱历史与艺术的人前来探寻、品味。<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