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公子入浙上学记(三) 打卡地:兰亭

人淡如菊

<p class="ql-block">  吃罢饭,由于天气实在太热,爷爷奶奶吃不消,老公也因连日奔波,决定在住的地方休息。我和儿子也休息了一会儿,避开高温,两点左右开车去兰亭景区。</p> <p class="ql-block">  兰亭,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园林住所。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该地种植兰花,汉代时在此设立驿亭,后人故称此地为“兰亭”。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谢安等41位文人贤士在兰亭修禊,写下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因而闻名传世。</p> <p class="ql-block">  信步兰亭,古树参天,石径通幽,未行多久,便至曲水流觞雅集处。只见曲水清冽,碧水蜿蜒,潺潺穿过石缝深处。溪畔,竹影婆娑,青翠欲滴,映照流波,恍如古人衣袂浮动。我一时兴起,侧坐溪边青石,遥想千年前那场雅集盛况,王羲之一袭长衣,一手执觞,一手执笔🖌️,乘着酒兴,泼墨挥毫,成就千古名帖《兰亭序》,该是怎样潇洒恣意、才情万丈?逐溪溯源,沿着竹间小道一路向上,才发现是人筑水坝,让水由高到低顺势而淌。绕至原处,恰逢园内推出的深度体验项目,园内工作人员身着古衫,让游人逐溪而坐,也行流觞雅集之趣。殊不知今人不见古时月,胸中的文墨又有几人能与东晋贤士们媲美,终有点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牵强了。</p> <p class="ql-block">  匆忙转身处,一方小小的池塘里,几只鹅“公务员”正悠然“营业”,面对此刻的喧闹,它们却早习以为常。一旁的鹅池碑默然矗立,碑上“鹅”字墨迹斑驳却遒劲犹存。我屏息凝望,那一笔一划皆似从时间深处游出,带着墨香与风霜,静静呼吸。久久徘徊于石碑前,终于看清了那刻痕深处,原来镌着一个“永”字——仿佛水流声里浮出的一点墨痕。那鹅是王家的鹅,那墨痕,却已是时间自己的笔锋了。据说,碑上的“鹅池”二字,并非王羲之一人之笔,其中,“鹅”字是其一笔而就,“池”字则由其子王献之从容续写而成。</p> <p class="ql-block">  顺着石径往右走,便是建于康熙年间的纪念王羲之的王右军祠了。祠堂四周,荷花池里荷叶田田,几朵粉色的荷花或开或合、或藏或露,间或又有几支莲蓬立在其中。右军祠里,主要展出不同时期、不同书法大家的《兰亭序》临摹版本的石刻。对于书法,我虽是个门外汉,但好的作品自己会说话,行云流水,入木三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御碑亭赫然出现在眼前。亭中石碑的正面是康熙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是乾隆游兰亭时所作七律诗《兰亭即事诗》,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因此又称“祖孙碑”,是兰亭镇亭之宝。御碑亭一侧有十八口水缸,感兴趣的书法爱好者可在此用毛笔蘸水在石桌上写字,体验一下当初王献之学字场景哦!</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和儿子又绕道去了天章寺遗址。这座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初为收藏皇室御书的佛教寺庙,元初毁于战火,明永乐六年(1408年)重建,保留宋明建筑特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又遭侵华日军焚毁。看着遗址中宋代的水池,明代的柱础,亦有一种一眼千年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和儿子去了兰亭书法博物馆。它是一座中国乃至全球首个以书法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新馆由建筑大师李祖原设计,融合了江南园林风格与书法艺术元素。建筑以“黑白灰”为主色调,象征书法中的墨色变化;外形如展开的卷轴,呼应书法主题。馆内核心藏品有历代《兰亭序》摹本、拓本(如冯承素摹本复制品、定武兰亭石刻等);国内外书法名家真迹(含明清至近现代书法精品);王羲之生平史料及兰亭文化相关文物。徜徉在散发着淡淡墨香的书法作品里的你,是否跟我一样,也在怅想王羲之的千古名帖《兰亭序》的真迹藏匿何处呢?馆内也设有书法互动体验区,提供临摹、拓印等体验活动。我和儿子也在大屏上手书“永”字,结果都是六十几分的及格分哦!这座博物馆不仅承载着千年书法艺术的精髓,更将王羲之笔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文人情怀延续至今,是书法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兰亭,又至晚饭点了,跟老公联系,让我们直接去中午的那家衢州小馆。老板见了我们,笑了,我们说你们家的菜好吃又来了。这次,我们点了他们家的另一道特色菜——开化青蛳。螺体细长,用紫苏、青红椒焖烧,肉质细腻,微苦,正是夏季佐酒佳品。另外,他们家还用烧十三香龙虾🦞的方法烧了罗氏虾,味道也还不错👍🏻酒足饭饱,回家洗澡🚿睡觉💤,7号一天行程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