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辽代(916—1125年)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北方游牧王朝,与北宋、西夏鼎立,对中国北方的历史影响深远。辽的疆域曾横跨今天的中国东北、华北及蒙古、俄罗斯部分地区,其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在保留游牧传统的同时吸收中原制度,形成了多元统治的模式。</p><p class="ql-block"> 辽代建筑技术直接继承唐代北方营造体系。契丹政权在接收燕云十六州(936年)后,沿用该地区唐代工匠群体,形成木构技术的连续性发展。因而辽代建筑以木构技术为核心,完整保存了唐代北方建筑的形制特征。</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千多年的岁月更迭,有形无形的建筑与人文景观或灭失或改变,目前国内尚存的八大辽构是: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涞源阁院寺文殊殿、高碑店开善寺大雄宝殿、义县奉国寺大雄殿、蓟县独乐寺山门与观音阁。这八大辽构分布在山西、河北、辽宁、天津等地。</p><p class="ql-block"> 八大辽构中,我们去过山西的大同、应县,去过天津的蓟县,只有河北的涞源、高碑店与辽宁的义县还没去。2025年6月30日,我们专程到辽宁义县,只为“千年国宝”奉国寺而来。</p> <p class="ql-block">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原名咸熙寺,后改称奉国寺,因大雄殿内塑有七尊高大佛像,故俗称大佛寺。由于历代兴衰演变,多数建筑相继毁废,现仅存大雄殿和清代建的钟亭、碑亭、无量殿、牌坊、山门等。这是1988年新建的外山门。</p> <p class="ql-block">奉国寺位于辽宁义县,是国内现存辽代三大寺院之一(山西大同华严寺、辽宁义县奉国寺、天津蓟县独乐寺)。奉国寺内大雄殿是国内现存八座著名的辽代木构建筑之一。寺内的大雄殿、七佛塑像和建筑彩画并称“奉国寺三绝”,更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千年国宝”。</p> <p class="ql-block">奉国寺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内山门。奉国寺的内山门建于清代,所悬挂的“大佛寺”牌匾为清嘉庆十六年题写。山门即佛教寺院的正门。古时寺院多隐于山林之中,故名“山门”。后世即使建于平地上、市井中的寺院,也将正门泛称为山门。山门也有三门的含义,即中间为“空门”、左侧为“无相门”、右侧为“无作门”。</p> <p class="ql-block">内山门前清代红棉石雕刻的石狮。一雄一雌分立两侧,这是雄狮,脚下踩着绣球,象征权力与掌控乾坤,寓意守护寺院安宁。 </p> <p class="ql-block">这是雌狮,脚下依偎着幼狮,背上还背着一只小狮子,寓意子嗣昌盛,家族兴旺。</p> <p class="ql-block">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2012年9月,奉国寺作为“辽代木构建筑”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 <p class="ql-block">内山门后的牌坊,建于清康熙年间。这座牌坊是为表彰清太宗皇太极的女儿马喀塔(封号“固伦温庄长公主”)下嫁义州,与察哈尔林丹汗的儿子通婚,以安抚察哈尔部族,并为清王朝入主中原及以后发展和巩固做出的贡献而建,牌坊上面原有“德配天地”和“功等山河”匾额。可惜我们去时牌坊正在维修,只能看见围挡上的图片及说明。</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建于清早期,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虽然是清代建筑,却保留了部分辽、宋时期的建筑特点。天王殿原名万寿殿,后改为无量殿,2008年10月,以汉传佛教寺院的传统格局为依据,更名为天王殿。 根据《奉国寺纪略》等史料记载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辽代大雄殿前曾三阁耸峙, 分别是正面的观音阁,东面的三乘阁和西面的弥陀阁,四周环以廊庑。因此,推测天王殿所处位置应为辽代观音阁旧址。 </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内的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四大天王彩塑及壁画。</p> <p class="ql-block">这天王与彩绘像是新弄的,毫无清早期的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像身后保存有明万历年间的韦陀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这尊韦陀菩萨是明代的木雕像。</p> <p class="ql-block">渐露真容的大雄殿😛。</p> <p class="ql-block">在天王殿和大雄殿之间的道路中间有一个铁香炉,似乎是清乾隆年间的物件。</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又称七佛殿,是奉国寺内唯一保存下来的辽代建筑。为五脊单檐庑殿式,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长55米、宽33米、通高24米(含月台),建筑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大雄殿未用一钉一铆,全靠48根木柱与榫卯结构支撑,为我国古代最大单层木构建筑,也是现存最大的辽代佛殿。</p> <p class="ql-block">殿脊上巨大的鸱吻,为辽代(1020年)原构。奉国寺是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国第六位皇帝)为纪念母亲萧太后,在其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寺院。</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太大、太巍峨、太壮观了,没有特殊的设备,基本上拍不全。</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匾额。这是现代1:1仿制品,真品在国宝展馆保护性展示。 新匾额美则美矣,可挂在大殿上的感觉总觉得怪怪的。</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的台基高3米,采用青砖铺设,平面呈长方形。前月台中央设有石香炉,东侧为正六边形钟亭,西侧为方碑亭,南面步道两侧设有石狮。</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前悬挂三块巨型匾额,中间为“大雄殿”,西侧为“慈润山河”。</p> <p class="ql-block">东侧匾额为“法轮天地”。奉国寺大雄殿悬挂的三块匾额据称均由清乾隆皇帝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题写。</p> <p class="ql-block">步道旁的石狮。明代的?</p> <p class="ql-block">奉国寺是《黑神话·悟空》在东北地区唯一的取景地。这块宣传牌后面就是立于大雄殿西侧的方碑。方碑为《大金国医巫闾山奉国寺续装两洞贤圣题名记碑》,该碑刻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是奉国寺现存重要的金代碑刻文物。碑文记载了金代对奉国寺的修缮及续塑佛像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是以梁、柱、枋、斗、拱组成木结构框架作为支撑的五脊单檐庑殿式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寓意“九五至尊”。奉国寺大雄殿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遗存中规模体量最大、等级规格最高的木构建筑, 被誉为“中国第一大雄宝殿”,其雄浑伟岸的体貌充分展示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无穷魅力,其精湛的建筑技艺、绝妙的结构设计和极致的美学艺术代表着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内遗存有世界最古老、最宏大、最精美的辽代彩绘泥塑佛像群“过去七佛”,以及胁侍菩萨、金刚力士、辽代梁架彩画、元明两代壁画、明代倒坐观音像和众多金、元、明、 清时期的碑刻、匾额、石雕等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巍峨壮美的奉国寺大雄殿。</p> <p class="ql-block">“弥纶宇宙”匾为清咸丰年间举人李树春所书。书法工整优雅,寓意佛法涵盖天地万象,展现了佛教的宇宙观。另一块“无量胜境”匾未查找到出处。</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内佛坛上供奉的七尊佛像为辽代雕塑,七佛皆在须弥座上结跏跌坐。正中的毗婆尸佛最高,为8.6米,两侧各佛依次略低。</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的壁画。大雄殿内现存元、明两代壁画共计534.2平方米,其中东西山墙内侧各绘五佛,佛像结伽趺坐于莲座,单尊高约3.20米、宽2.90米,背光处绘有流云纹饰。壁画内容包含十佛、十一面千手千眼菩萨像和十八罗汉像(已被揭取,放在展馆展示),后檐墙内侧东西各绘四尊戴宝冠、佩璎珞的菩萨像。壁画线条风格接近明清技法,佛像面型呈现喇嘛教特征。</p> <p class="ql-block">因受战乱、地震等灾害影响,壁画存在线条、颜料层缺失及褪色等问题。东西两面山墙内侧的十佛,已全部漫漶,但仔细观察,尚能辨认。</p> <p class="ql-block">光线昏暗,壁画模糊,墙皮卷起。向殿内工作人员了解,说壁画为近些年新描的。这质量也太次了,都皴裂起皮了🥵</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内的佛坛上横列七尊佛像为辽代雕塑,佛像与须弥座共高约8米,形制风格基本保持了辽塑特征:静穆安详的神情、比例匀称的体态、浓郁的宗教气息。佛像为辽代泥塑彩绘,以黄泥、糯米浆等材料制成,保留了北魏风格。七佛背光高约16米,雕工繁缛。大雄殿内佛坛上的七佛并列格局为国内孤例。</p> <p class="ql-block">七尊佛像自东向西(画面中由远及近)依次为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居中最高,8.6米)、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位列第七)。每尊佛前有两尊高2.5米的胁侍菩萨,佛坛两端各立一尊高3.5米的金刚力士像(有资料说是天王像,但辽代还没有天王一说)。</p> <p class="ql-block">佛坛东侧的金刚力士,够威猛。</p> <p class="ql-block">佛坛东侧第一尊佛:迦叶佛(贵人佛)。</p> <p class="ql-block">迦叶佛。</p> <p class="ql-block">佛坛东侧第二尊佛:拘留孙佛(平安佛)。</p> <p class="ql-block">拘留孙佛。</p> <p class="ql-block">佛坛东侧第三尊佛:尸弃佛(健康佛)。</p> <p class="ql-block">尸弃佛。</p> <p class="ql-block">佛坛东侧第四尊佛(居中):毗婆尸佛(智慧佛)。</p> <p class="ql-block">毗婆尸佛。</p> <p class="ql-block">佛坛东侧第五尊佛:毗舍浮佛(财神佛)。</p> <p class="ql-block">毗舍浮佛。</p> <p class="ql-block">东侧第六尊佛:拘那含牟尼像(光明佛)。</p> <p class="ql-block">胁侍菩萨。七尊佛两侧的胁侍菩萨身着霞衣,足踏莲花,神姿婀娜,容貌姣美。</p> <p class="ql-block">胁侍菩萨。</p> <p class="ql-block">拘那含牟尼佛前的这尊胁侍菩萨与众不同,面露笑容,被称为“最美的微笑菩萨”。</p> <p class="ql-block">西侧第一尊佛:释迦牟尼佛(佛教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在七尊大佛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眼睛看向西方。</p> <p class="ql-block">这莲座下的力士,弯腰驼背扛了一千多年,着实的不易,够辛苦。</p> <p class="ql-block">力士扛着上层莲花宝座(有颜色的是原始的,没有颜色的有的是修复过的)。</p> <p class="ql-block">佛坛西侧的金刚力士,这表情,这眼神儿。</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内七佛像。</p> <p class="ql-block">毗婆尸佛背后的倒坐观音,塑像保留着唐朝以前男像观音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倒坐观音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塑。观音左侧有善财童子,右侧是龙女。</p> <p class="ql-block">据说不管你站在什么角度,观音的眼睛都在看着你。</p> <p class="ql-block">一眼千年。</p> <p class="ql-block">殿内巨大的梁架及斗拱。</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的梁、枋上保留着辽代建筑彩画,约4000平方米,有的保存完好,如飞天、莲荷花、牡丹花、海石榴、草凤等。其中以梁架下面的飞天尤为突出,飞天面相丰颐美悦,服饰缤纷多彩,或持花束、或捧果盘,作供养七佛状。有的着宝冠,有的扎双髻,长裙赤足,身缠衣带,轻健飘逸,飞翔在行云之间,与端坐的七佛静动相衬,上下呼应,构成了一幅幅肃穆礼佛的图景。</p> <p class="ql-block">梁架上辽代的男性飞天图。这根铁丝有些碍眼😓</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内现存11通石碑。除金代《宜州大奉国寺续装两洞贤圣题名记》碑外,其余10通石碑分别为元、明、清各代修缮记录。右为《大元国大宁路义州重修大奉国寺碑》,立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简称“元大德碑”;中为《大清国重修义州大奉国寺碑记》,立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简称“清康熙碑”;左为一座修缮功德碑,看不清年代。</p> <p class="ql-block">驮石碑的赑屃经过千百年来无数次的摩挲,也变成了油润的红色。这赑屃怎么看着有点儿象海豹😊</p> <p class="ql-block">金代《宜州大奉国寺续装两洞贤圣题名记》碑(简称“金明昌碑”)。碑文撰写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碑石刻立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碑文主要记载了辽金时期奉国寺的宏大规模,以及天眷三年续装两洞贤圣的经过。碑面因长期触摸呈现红色玉质感。</p> <p class="ql-block">《大奉国寺圣像补修碑记》,刻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简称“明圣像碑”。</p> <p class="ql-block">《大清重修义州奉国寺碑记》,刻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简称“清乾隆碑”。</p> <p class="ql-block">《重修观音碑记》,刻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简称“明观音碑”。</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佛坛前设有七座石香炉,与十四座石烛台东西排列,共同构成殿前的供器布局。 这些香炉为辽代石雕制品,造型古朴,雕刻工艺精细,体现了辽代佛教建筑的独特风格。 </p> <p class="ql-block">上马石。图中有人站的地方的台阶就是皇帝用来礼佛的石凳(此座石凳为圆角,其他石凳是方角)。辽圣宗耶律隆绪之后的辽代皇帝、清乾隆皇帝都曾踏过礼佛呦。</p> <p class="ql-block">半披袈裟的释迦牟尼佛。民间传说七佛为玉帝收化的七姐妹,末尊佛像(释迦牟尼佛)因“七妹”未及整装而呈半披袈裟状。</p> <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期间,有三枚炸弹落在奉国寺内,其中一枚击穿大雄殿殿顶,掉下来砸在释迦牟尼佛右手,造成手臂断裂。所幸炸弹均未爆炸,奉国寺及大雄殿主体结构得以幸存。事后发现这三枚炸弹都不是哑弹,堪称奇迹,大约是佛祖在显灵吧。现在看到的释迦牟尼佛右手手臂是后来修复的,手艺不咋样,像假肢。</p> <p class="ql-block">大殿门口有一对辽代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这还像狮子吗?威武不足,呆萌有余😄</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说:这是辽代狮狗兽。辽人没见过狮子,只见过狗,所以这造型是他们想象出来的。最初这对石雕位于寺院山门处,为了保护,移到了殿内。据说在山西应县净土寺里也有狮狗兽。</p> <p class="ql-block">粗壮的金柱前加抱柱一根,防止梁头插榫发生折断。柱础中间凸起覆盆,雕刻有各种花纹,如宝相花、牡丹花、莲荷花和卷草纹等。</p> <p class="ql-block">金柱上的木纹像不像一张狰狞的人脸?</p> <p class="ql-block">这可是刚刚维修过的大殿,怎么就起皴掉皮了?唉!</p> <p class="ql-block">北方辽国建筑呈唐风,精美之极,“如鸟斯革,如翚斯飞”。</p> <p class="ql-block">奉国寺内的大雄殿,是中国古代建筑遗存中最大的单檐木构建筑,是建筑技术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侧外景。</p> <p class="ql-block">宜州大佛碑。义县古称宜州,因奉国寺大雄殿内塑有七尊大佛,故民间俗称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辽王井。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原为寺院建寺期间专为皇家礼佛时使用的供水井。1031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去世后,百姓为缅怀其功德,将此井命名为“辽王井”。 </p> <p class="ql-block">辽王井院内的一座石碑,据说是明代的,从别处移来。</p> <p class="ql-block">奉国寺内的《营造学社之道》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的两尊石经幢:辽乾统七年(1107年)经幢(左)、辽天庆十年(1120年)经幢(右)。</p> <p class="ql-block">“营造学社之道”展览历程。</p> <p class="ql-block">奉国寺国宝展馆。主要展出奉国寺大雄殿内揭取下来的明代“十八罗汉”壁画及原悬挂于大雄殿正面檐下的三块巨幅匾额。</p> <p class="ql-block">明代十八罗汉画像。共18幅,原本绘于大雄殿前坎墙内壁。1984年修缮时,为恢复辽代建筑原貌从坎墙上切割、揭取下来。原在大雄殿倒坐观音处展出,后于2022年迁至国宝展馆进行保护性展示。</p> <p class="ql-block">这些壁画风格写实,画工精美,所绘罗汉表情安详。</p> <p class="ql-block">我想不明白,为了恢复大雄殿的辽代原貌,就一定要将明代的壁画揭下来吗?那大殿内的元明清的碑刻、倒坐观音又该如何解释?如何处理?</p> <p class="ql-block">强烈灯光照射下的壁画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吗?</p> <p class="ql-block">明代十八罗汉壁画。</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匾额:为竖形木制匾额,高3.15米、宽1.52米,悬挂于大雄殿正面檐下。匾额龙边雕刻为六龙图案,象征天地四方,体现皇家寺院规格。 “大雄殿”三字据传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乾隆四次东巡祭祖途经义县时,被奉国寺独特的过去七佛并列布局所震撼(传统寺院多供奉三方佛或五方佛),故题写匾额并刻意省略“宝”字,以凸显辽代建筑的庄严风格。</p> <p class="ql-block">“法轮天地”匾额:或释为“佛法如轮运转天地”,也可能隐喻辽代佛教与皇权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慈润山河”匾额:多一笔,不,是多两笔的“润”字成因成谜,或为笔误,或象征佛法泽被万物。匾侧题有奉直大夫王枝培及城守尉玛哈拉的官职铭文,反映了清代地方官员对寺庙修缮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奉国寺大雄殿主匾“大雄殿”:高3.15米,宽1.52米,竖式书写,区别于多数寺庙横匾的惯例,凸显辽代建筑的厚重与帝王威严。东侧“法轮天地”与西侧“慈润河山”:分别象征“天道规律”与“慈悲教化”,体现了清乾隆皇帝对佛教文化与治国理念的融合。三匾原作采用透雕工艺,被誉为“中华第一匾”和“最大的透雕匾额”。</p> <p class="ql-block">辽金时期奉国寺复原模型。前山门、东三乘阁、西弥陀阁、正观音阁、大雄殿、后法堂、贤圣长廊。</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p> <p class="ql-block">说件有趣的事情。去奉国寺参观后,打算在附近找个饭馆解决午饭问题。没想到在停车场出口(也是游客出口)看见了这座禅食馆。</p> <p class="ql-block">好奇心驱使,到门口认真看了看说明。不看则已,看后立刻扫码付款,因为很想亲身体验一下。</p> <p class="ql-block">上得楼去,环境不错,窗明几净,如同课堂。</p> <p class="ql-block">进得饭堂,找地方安静坐下,自有义工送来一份素餐,有菜有汤有主食。进食时要做到“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不能说话,只可低头进餐,如若不够,举牌示意,会有人过来帮你添加,但不能浪费。餐后自己将托盘送回窗口,然后静静离开,颇有佛家乐善好施、自我修行之禅意。我们也曾在全国各地的几座寺中享用过素餐,但这样的要求和经历还是第一次,餐食的仪式感与禅意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与“千年国宝”奉国寺的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出千年奉国寺,回味收入眼中的点点滴滴,虽然她在八大辽构中不是建造时间最早的,却是最特别的。</p><p class="ql-block"> 其一,在八大辽构中奉国寺大雄殿是体量最大的,为五脊单檐庑殿式,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规模居辽构之首,也是现存最大的辽代单檐木构大殿,现存最大的辽代佛殿,大到看见第一眼时已觉惊诧。</p><p class="ql-block"> 其二,大殿内有七尊辽代雕塑的佛像,七佛彩塑高逾9米,佛像两侧14尊胁侍菩萨姿态灵动,两尊金刚力士像高达3.5米;梁架上约4000平方米、被称为“建筑彩绘史奇迹”的辽代彩绘飞天保存完整。而大雄殿内佛坛上“七佛并列,佛祖偏居末位”的布局为国内孤例。</p><p class="ql-block"> 其三,在上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奉国寺大雄殿经历了无数次人为与自然的灾难仍然屹立不倒,堪称奇迹!比如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9级地震、1976年的唐山地震;金灭辽、元灭金的战火;1948年的炮弹击穿大殿;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两次洪水;还有“文革”的劫难……均能让大雄殿逃过一劫又一劫,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也许这就是“佛祖护寺”的传奇吧。</p><p class="ql-block"> 其四,奉国寺大雄殿还是八大辽构中唯一一座留存在东北地区的辽代寺院,具有极高的历史与建筑价值。</p><p class="ql-block"> 奉国寺大雄殿这座千年佛殿历经磨难后仍旧巍然屹立,熠熠生辉。让千年后的我们亲眼目睹、亲手触摸,想想该是何其的幸运!</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注:文中关于古建及历史知识参考寺内说明。</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