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少年,十五岁的太行情报员

平分秋色

<p class="ql-block">我们家的从军人。</p> <p class="ql-block">河北省武安市武家庄</p> <p class="ql-block">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杜庄</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投降80周年纪念日,河北省邯郸市新舟桥红色国防教育基地组织抗日老兵赴京圆梦。</p> <p class="ql-block">101岁的杜士林、95岁的顾超和94岁的郭海位三位抗战老战士身着整齐的灰色八路军军服,在基地负责人栗海霞的陪同下,与北京老英雄戴海山一同走进卢沟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理事、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第二任会长、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带领抗日将士后代武丽佳、郭庆红、颛孙伟、陈玺月、张惠玲、张燕雪等共同参加。</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2025年8月12曰-15日,我参加了河北邯郸新舟桥红色国防基地赴京活动,昨晚我才回到家中。在京的一切一切,在我眼中挥之不去。看着邯郸的三位抗日老兵,其中二位都是武安和𡶶峰矿区人,想着离开我们十二年的父亲,亲爱的爸爸,您离开的那个晚上仍像昨天从我眼前划过,情不自禁又流下热泪……</p><p class="ql-block"> 我静静的坐在电脑前,翻开那叠发黄的档案又将它轻轻摊开,履历表,自传手稿,还有您用钢笔书写的“1945年6月—9月,太行军区五分区武东县前方办事处情报员”的简历纸页已经脆得像秋蝉的翼,可字迹依旧挺拔,仿佛您就坐在对面,一笔一划地把十五岁的自己交还给了我,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说什么,又想写什么,因为我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因为您从不和我说起 ……我把父亲在部队中亲笔写的自传略为整理如下:</p><p class="ql-block"> 1930年2月出生在河南省,后改为河北省武安县武家庄一个下中农的家庭。7岁时,他的父亲排行第一,全家共15人。1938年,由于家境贫困。爷爷随带着他的弟兄到本县和村镇的地主家去种地,我想天下老鸦一般黑。到了1938年到1945年,连续换了4家地主,每次租佃没下过30亩地,也没超过40亩地。这8年来,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种地,依靠父兄劳动,我当时年幼,除了读书外,还帮家干些零活,母亲掌管家务,全家共四口人。这一阶段在经济上、政治上难承受着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压迫,我的思想上也就在这种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痛恨地主队人的残酷剥削,这种悲惨的佃种生活。</p><p class="ql-block"> 1941年,父亲将我送到本村地主何务德办的私塾学校去,那是因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原来的学校都停办了,地主何务德为了教育他的子弟,请日本人同意办了这个学校,在照顾“贫家子弟”幌子下,吸收我读书,家庭教我读书的动机,是为让我成名。不受人欺负。我父亲因为不识字吃了不少的苦头。1939年他的父亲领取了良民证时,因为手续不合被保暖臭骂了一顿。我父亲常常感叹自己不识字,被人欺负,因此执意叫我读书。</p><p class="ql-block"> 1941年到1943年,我安静的读了三年书。这些都是在古典论语中中庸大学、孟子、诗经、经书之类。日本人残暴统治在1942年以后变得更加猖獗了,那时正是强化治安野蛮时期,日本人的残暴行为不时的传到我们学校,强盗集体屠杀。骇人听闻的电刑灌辣椒水、养狗咬等每日均有发生,打骂老百姓更是常事。我到日本据点去,没有给他敬礼,曾挨过两个耳光子。暑假期到野外玩,汉奸何桂清保长赖我偷了他家的瓜,骂我,刺激我,我恨透了日本人,更恨汉奸何桂清,我幻想带上手枪,先崩了何桂清,再杀日本人。何立德,何景明……都成为我刀下无名之鬼,这个幻想一直隐藏在我的心里,时不时的刺激着我,以后我只读了3年就失学了,失学后为仍不能继续读书而苦恼,不忍心将3年学习成就放弃一切,每天自学复习,一天在一个邻居家发现了一类"说唐之类”的小说,我一气将它看完,这是我第一次能够看懂的书。从此,我更染上了看小说的习惯,有时被书中人物的忠孝节气行为而感动的流泪,有时候也被那些汉奸险恶的叛逆捶胸顿足。我一直的探求着每个英雄,模仿他们的行为。个人英雄主义在我思想上逐渐形成了。</p><p class="ql-block"> 1944年,解放区抗日力量迅速发展,八路军活动范围逐渐扩到扩展到我村,并日夜公开起来,我村距太行解放区只有八里路。抗日游击队经常出现在我村,这是我从传单上懂得了一些简单的抗日道理。我哥哥也给解放区贸易局取得了联系,经常偷偷向解放军送棉花、运食盐。最后我也去去做过几次这样冒险事情。每次到解放区总看到了许多新的东西,儿童团站岗。包白头巾的民兵游击队伍,他们总是给我们来自敌占区的人讲许多没有听见过的新闻,什么大反攻,苏联打败德国、希特勒死在苏联战场等等。这时我开始知道八路军是抗日队伍,也使我好奇当故事听。但并没有引起我抗日的念头。不久,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传来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是1945年6月,我正在河里玩水,突然从高粱地里出来一个人,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何长庚(他曾经叫我去参加八路军),我发现他带有手枪、手榴弹,详细一问才知道他又到了解放区。这时他告诉我大反攻已开始,并约我和他一道去参加工作,我答应了他的要求,当即背着家庭向解放区去了,到了武东(当时武安敌区划为武东,解放区划为武西)前方办事处,一位新蒋的处长,交给我任务让我仍回敌站区找李一林联系。当时,我和李合作。当时李在和村镇做生意,我便开始向解放区送情报。</p><p class="ql-block"> 1945年,烽火连天。在河北太行军区五分区武东县的大地上,一位年仅十五岁的少年,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国重任。他的革命引路人,是常到村里活动的八路军干部何长庚。一次关键的托付,改变了父亲少年的人生轨迹——武安前方办事处的蒋处长让他回敌占区找李一宁,父亲将一份份重要情报交到他手中,并随分区部队攻打过矿务局的日本宪兵。从此,1945年6月至10月,这个勇敢的少年成为了太行军区五分区武东县前方办事处的正式情报员。成为一名穿梭于敌后的情报员。</p><p class="ql-block">在抗战胜利的黎明前,父亲穿梭于敌后,传递着关乎战局的信息,用智慧和勇气编织着无形的战线。这段短暂的岁月里,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情报传递者,更在战火的洗礼中参与了拔除日军碉堡的行动,为保卫家乡贡献了少年热血。</p><p class="ql-block">这短短两个多月的抗日烽火,点燃了他胸中的革命理想,锤炼了他无畏的意志。这段短暂却无比炽热的抗日经历,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却如同一颗火种,彻底点燃了他的人生方向。硝烟散尽,但信念已坚。正是这少年时代的烽火淬炼,奠定了他日后毅然从军、投身革命洪流的坚定基石,开启了他为新中国奋斗不息的壮阔生涯。亲爱的父亲,您十五岁的勇敢与担当,是我们家族最珍贵的红色记忆。</p> <p class="ql-block">儿时在家中一直存放在爸爸妈妈的相册中,我曾经问过爸爸,说这张照片真难看。爸爸对我们说,这张照片是他给八路军送情报,要经过敌占区,日本人为他拍下的"良民证",从父亲的档案中清晣地写着"1945年6月~9月太行军区五分区武东前方办事处担任情报员"。他穿越敌占区为八路军传递情报,“良民证”照片,正是他执行危险任务时的特殊见证。</p><p class="ql-block">虽然他直接参与抗战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小情报员”的这段经历,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少年之躯,担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p><p class="ql-block">父亲的故事简短却极为珍贵。一位15岁的少年,在民族存亡之际,以情报员的身份穿梭于危险之中,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智慧!那张“良民证”照片,正是这段历史最真实、最动人的物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张"良民证"身份的照片,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我用Al技术作了休复让照片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用Al软件翻出的。</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6纵18旅52团二营特派员</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原志愿军第12军34师106团保卫股长</p> <p class="ql-block">在原12军34师102团任政委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在原12军34师政治部副主任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秋风起,金风拂过,仿佛还带着《太行行》红色旅行的回味。今天,我们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庄严日子。八十年,山河早已重光,岁月亦抚平了累累伤痕,然而,在我心中,有一个身影却愈发清晰、愈发高大——那就是您,我亲爱的父亲,一位曾浴血奋战的老兵。</p><p class="ql-block">父亲,您离开我们已有经年,但您的故事,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我亲爱的父亲,八十年前那场伟大的胜利,是您和无数英烈用生命铸就的丰碑。今天,以儿女的深情追思。您的名字,连同那场气壮山河的抗战伟业,将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的星空之上,熠熠生辉。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向所有为祖国和民族独立自由献出生命的先烈、前辈们致敬!向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敬爱的父亲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