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时间2025年8月17日16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89次飞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三大航天发射场之一,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始建于1970年,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该中心地处北纬28度,海拔1500米,具有纬度低、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等优势,适合高轨道卫星发射。近年来承担了嫦娥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系统等重大任务,2023年发射次数位居全球单一发射场首位。中心拥有2号、3号两个发射工位,其中3号工位经改造后可支持长征五号等新一代火箭发射。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火箭燃料消耗减少约15%,显著提升了运载效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span class="ql-cursor"></span>空间环境探测卫星是专门用于监测和研究地球周围空间环境的人造卫星,又称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它能在轨道上长期运行,直接探测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等离子体、磁场、中性大气等,不受大气层影响。这类卫星的主要任务是监测空间环境扰动源(如太阳活动)、空间环境状态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如航天器安全、通信导航)的影响。根据探测对象不同,可分为带电粒子探测卫星、等离子体探测卫星、磁场探测卫星等。我国已发射多颗此类卫星,如“实践”系列和“试验二十八号b星”等,用于获取空间环境数据并开展技术试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国近年来在空间环境探测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如"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夸父一号"太阳探测卫星等。国际上著名的探测项目包括NASA的范艾伦探测器、欧空局的Cluster卫星群等。这些探测数据对空间天气预报、航天器防护、通信导航保障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前空间环境探测技术正向多平台协同、高精度、实时监测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应用于数据分析。未来将重点研究太阳活动与地球空间环境的耦合机制,提升对空间天气事件的预警能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文源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