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白马湖,风过处荷香暗涌,青砖黛瓦的春晖中学静静卧在层叠绿荫里。8月7日至9日,六〇小学一行六位老师怀着朝圣般的心情,专程奔赴这场由《教师博览》杂志社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人文教育研讨会。踏进校园的那一刻,围栏上那些曾驻足于此的先贤印记、半亩方塘里漾开的细碎涟漪,还有空气里那股沉淀了百年的沉静,忽然让我们心头一亮——这里,本就是人文教育最生动的"课本"啊! 在名家与沙龙里,触摸人文的温度 <p class="ql-block"> 唐小兵教授《天才为何成群地来》的演讲,更让我们跟着走进了民国知识人的精神世界——他讲新文化运动时的思想碰撞,讲"自由多元"的教育土壤如何孕育出一代大家,原来人文教育从来不是说教,是让"人"在思想的光里醒过来。</p> <p></p> <p class="ql-block"> 春晖中学校长李培明用老照片和今昔对比,讲这所"长在村庄里的学校"的故事:以自然为根,让学生在田间认作物、在湖畔读诗文,夏丏尊、朱自清等先贤的教育理念,如今还在校园里活着。原来最好的人文教育,是让教育像草木一样,在土地上自然生长。</p> <p class="ql-block"> 闻中教授的《东方道种智,证得依林薮》分享,让我们深入了泰戈尔的精神世界,了解了奥义书传统的核心思想精髓。泰戈尔倡导改革旧的教育体制,融人文与自然为一体;奥义书鼓励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追求真理和精神自由。在桑地尼克坦的绿荫与鸟鸣中,泰戈尔努力重建人与自然亲密和睦的关系,让教育超越知识传递的局限,成为唤醒生命的明灯。</p> <p class="ql-block">两场沙龙:把人文教育聊进日常</p><p class="ql-block"> 王国芳、张祖庆、薛舒、王木春几位老师围坐谈"人文教育是什么",张祖庆老师说"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伦理教育,就是'看见人',看见每个生命都值得被认真对待。”薛舒老师从作家视角聊"文字里的生命感知"。几位老师你一言我一语,把抽象的"人文"拆成了课堂上的眼神、课本里的共情;闫学、刘祥、斤小米等老师聊"一线如何做人文教育",斤小米老师那句"别让分数磨掉孩子眼里的光"戳中了我们——原来人文教育的落地,就藏在"看见每一个学生"的细节里。</p> 从自由发言到课堂,看见人文的生长 <p class="ql-block"> 参会老师的自由发言里,藏着最真实的教育思考——有老师说"人文教育要少些套路",有老师分享"带学生读古诗时聊故乡"的小事,这些"草根"声音和专家观点撞出了火花。</p> <p class="ql-block"> 自由组建班级时,我们选择了蔡兴蓉老师班,课上围绕语文教学与育人展开:从“他人照见自己”的互动,到人文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辨析文化与文明的差异与共存;阐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联,指出精神是人的本质,宗教、爱情、文学是精神救赎依托。强调文学不可工具化,语文教学需经工具、文化到生命阶段,教育要先处理人际关系,知识应慰藉心灵。听其他老师说另外三个班级的课也很精彩,每间教室都令人动容,每个班都像一扇窗,让我们看见人文教育的千万种可能。</p> <p class="ql-block"> 离开春晖时,白马湖的晚霞落在仰山楼的瓦上。这三天里,从唐小兵教授的历史回望,到李培明校长的春晖故事,再到张祖庆老师“人文教育,我们在路上”的综述,我们忽然明白:所谓"朝圣",不是来寻一个答案,是在这人文的光影里,重新记起教育最初的样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文化里找到自己,在时光里慢慢发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