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月29日中午时分,我们从茶卡盐湖开启了塔湖茶二日游的返程,从海西州经海南州青海湖南线,转青海湖东线,经金沙湾进入海北州,经停最后一站金银滩原子城。</p> <p class="ql-block">从茶卡至海北州原子城约230公里近3个半小时车程,一路上司导给我们介绍了青甘大环线多日游的路线及热门景点,在此列上侍他日重游青海时再一一打卡。</p><p class="ql-block">从茶卡盐湖至海西州德令哈, 距离约200公里,车程3小时,沿途柴达木盆地的荒凉感逐渐显现,戈壁与远山构成震撼的画面,可顺路打卡尕海湖(小众盐湖,湖水湛蓝)。德令哈是海西州府所在地,有海子诗歌陈列馆,“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成为绝唱,刀郎《德令哈之夜》更是感天动地。</p><p class="ql-block">从德令哈到世界第二大盐湖察尔汗盐湖,约300公里,车程4小时,可途经小柴旦湖(蓝绿湖水衬着荒漠),察尔汗盐湖的千岛盐花和万丈盐桥极为震撼。从察尔汗经格尔木翻越昆仑山是进藏的青藏线。</p><p class="ql-block">从察尔汗至大柴旦翡翠湖,距离约130公里,车程2小时,翡翠湖是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取景地,是青甘大环最著名的网红打卡点。</p><p class="ql-block">从大柴旦经天路景观“中国版66号公路”U型公路”,至水上雅丹(乌素特),约220公里,车程3小时,全球唯一的水上雅丹地貌让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从水上雅丹至黑独山,距离:约150公里,车程2.5小时。黑独山像泼墨山水画,黑色砂石山体孤独矗立,被誉为戈壁中的天然调色盘。</p><p class="ql-block">从黑独山至敦煌,约400公里,车程5.5小时。</p><p class="ql-block">如此从茶卡至敦煌约1400公里,加上西宁至茶卡300公里,青甘大环线南线需跨越1700公里,再走敦煌经嘉峪关、张掖,回到西宁的青甘大环线北线至少1000公里,这条青甘大环线<span style="font-size:18px;">距离竟达27000公里,一路高山、草原、</span>盐湖、雅丹、戈壁、黑山、沙漠及长城、丹霞等地貌教科书级呈现,西北的“空旷”感在长途旅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总之,更多的青海美景,有待日后找寻机会再慢行细品。西北的壮美与博大,待诸君车轮丈量天地时感受其荒凉与惊艳。/</p> <p class="ql-block">茶卡返程路上经停青海湖环湖东路的金沙湾,宛如一颗镶嵌在青海湖北岸的璀璨宝石。这里拥有半沙半湖的独特景观,沙丘金黄细软,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青海湖的湖水碧波荡漾,与金色沙丘相映成趣,形成强烈而和谐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金沙湾地处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正在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区。游客在此,既能在沙丘上体验滑沙的刺激、骑骆驼的悠然,还能驾驶沙地摩托感受风驰电掣的快感。从沙丘高处远眺,青海湖的壮美尽收眼底,蓝天、白云、碧水、金沙,共同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这里还是环湖观赏日落的绝佳之地,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整个世界都被染成一片金黄,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从金沙北上30公里,抵达海晏县两海镇,西海镇是第二机械工业部国营221厂的所在地,也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首府。211厂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摇篮,因孕育诞生我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培育形成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而被世人誉为“原子城”,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作出了撤销国营二二一厂的决定,整体移交青海省海北州,后命名为西海镇,成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完成使命,全面退役。2001年5月,基地旧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原子城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5月26日,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开馆,是全国唯一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事业和核工业创建与发展历程、原子城特殊历史与辉煌成就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分前厅、“东方巨响”体验厅、“巍巍丰碑”精神厅和“历史抉择、激情岁月、勇攀高峰、伟大成就、筑梦复兴”八大展厅</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展厅为巍巍丰碑。矢志报国的中华优秀儿女奋战在风雪高原、高山峡谷、大漠深处,用青春和智慧乃至生命为祖国书写华章,铸就两弹一星伟业,孕育两弹一星精神,为中华民族树立起一座不朽丰碑。</p> <p class="ql-block">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这里上墙的人都是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终于不再隐姓埋名!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刻,他们都群星闪耀。</p> <p class="ql-block">十位"两弹"元勋照片中的第三张是邓稼先,于1986年7月29日逝世,享年62岁。39年后的历史上今天,我们站在邓稼先照片前,缅怀他的卓越功勋,有着特殊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两弹”元勋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之一。到1986年我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而邓稼先亲自主持过其中的15次。在一次航空投弹试验后,邓稼先为了排除核泄漏隐患,身体受到了严重的辐射伤害。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享年62岁。1999 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p> <p class="ql-block">“历史抉择”主要以图片的形式再现核工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上世纪50年代,在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的领导下,科技人员打破西方世界核威胁,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创办我国自己的核工业的伟大壮举。</p> <p class="ql-block">笫一张图片中的文字介绍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标志着历史进入原能时代。</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美国用两颗原子弹为二战定了胜败,这两颗原子弹一颗名为“小男孩”,一颗名为“胖子”。</p><p class="ql-block">虽然名字普通又无害,但这两颗原子弹的实战应用不但绞杀了邪恶轴心的野心,也让全世界见识了这种新型武器的巨大威力,全世界都恐惧这种魔鬼的力量,但也都渴望能拥有这种力量为己所用。</p><p class="ql-block">核竟争、核威慑、核讹诈,美国对共产主义的敌视及对中国巨大体量的畏惧使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打击目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严峻的现实使中国最高决策者意识到,为了国家安全,中国必须拥有核武器,制造自己的核盾牌。一批海外科学家学者和留学生,历经险阻毅然回国,成为中国核工业的先驱者和开拓者。</p> <p class="ql-block">“激情岁月”展厅主要通过图片、实物和模拟场景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221厂建设者的艰辛付出。三顶帐篷起家,这是221厂的建设者写在金银滩草原上的不朽传奇。展厅中真实地再现了1958年11月,221厂第一批建设者挺进海拔三千多米的金银滩草原开始基础建设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1958年8月,代号221的中国核武器研制工程正式启动。各路建设大军汇集到金银滩草原,以三顶帐篷起家,在高原牧区盖厂房,修铁路,筑工路。至1964年6月,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基本建成。</p> <p class="ql-block">国家有需求,百姓无条件响应。牧民们毫无怨言,为支持国家开发原子能举家搬迁。这种上下一心的局面是我们国家能够“想到就做到”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的这些展品特别有年代感,这些都是当年耕耘者奋斗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勇攀高峰”复原了221厂一车间102号工位和二号车间的生产场景。</p> <p class="ql-block">随着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建成,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从全国各地汇聚金银滩草原,克服苏联停援、三年自然灾害等重重困难,励精图治,协同作战,碧路蓝缕,玉汝于成,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一车间又称组装车间,是原子弹制造的核心部门,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就是从这里起运的。</p> <p class="ql-block">186件曾经在221厂原子弹生产过程中使用过的仪器和器械捐赠给了纪念馆,让这些仪器以见证的形式继续讲述原子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的主题是“伟大成就”,这个展厅利用高技术的幻影成像技术,向参观者立体再现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时震撼人心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1964年8月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211基地11厂区通过零次列车运往新疆罗布泊马兰基地试验场场。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原子弹爆炸两个小时后,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对东方红3000多演职人员宣布的这一喜讯。顿时全场掌声雷动,欢声跃雀。总理风趣地说:“大家可以笑,可以跳,就是不要把地板踏崩了。”</p> <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以号外形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无数人涌上街头争抢号外,全国上下沉浸在欢乐的海洋,如同庆祝盛大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展馆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我国两弹的模型,这两个大家伙的即使出现让中国有了保卫国家安全的底气,名正言顺成为有核国家,再也没有谁可以用原子武器为手段威胁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14日,我国第一颗核航弹空投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1966年 10月 27日,中国在西北导弹综合试验基地进行的第四次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取得成功。中国从此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铸就了坚实盾牌。</p> <p class="ql-block">1967年6月17日,在罗布泊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氢弹在距靶心315米、距地面2960米的高度成功爆炸。顿时天空中出现的两颗太阳,氢弹的人造太阳比真正太阳还要大、还要亮。从原子弹到氢弹是一个质的飞跃,实现这个飞跃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赶在了法国之前。如果说原子弹的爆炸是为中国人争的气,那么氢弹的爆炸则是为中国人争了光。</p> <p class="ql-block">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后,我国政府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地区使用核武器。这一政策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至今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政府一直信守承诺。</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搞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有了明确的研制目标: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天际奏响了东方红。</p> <p class="ql-block">211基地作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不仅成功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还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枚核航弹、核导弹等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并装备部队,实现的武器化过程。我国进行了前16次核试验产品都是在这个基地生产的,所以211基地是壮我国威、扬我军威的地方,是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87年6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做出了撤销211基地的决定。1995年5月,基地正式移交海北藏族自治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自主退役的核武器研制基地。</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展馆是“筑梦复兴”。几十年来,“两弹一星”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不断演绎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后面的纪念园主体建筑是一条用石子铺成的小路,这条小路有一个寓意深刻的神秘名字:596之路。</p> <p class="ql-block">1959年6月,苏联中断了和我国在原子弹项目上的合作,致使221厂的原子弹试验工作曾一度陷入停顿。毛主席在中央会议上表示:“我们自己干,一定能干好。”陈毅元帅愤慨地说:“就是我们把裤子当了也要搞原子弹。”正是靠着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奋战在金银滩上221厂的工作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很快恢复了生产,并在几年后实现了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伟大壮举。而这颗原子弹的代号就是“596”,象征苏联毁约停援的时间坐标。在“596之路”两侧,建有王淦昌、邓稼先、周光召等老一代科学家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596之路”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回望,还体现出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和豪迈秉性。</p> <p class="ql-block">返回经纪念馆广场东侧,这座25米高的钢铁雕塑标志——《聚》<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别醒目,它</span>以鲜明的主题形象,表现出原子城的历史,当之无愧地成为原子城崭新的绝对地标。这个《聚》,既有核聚变的写实,更有集纳聚合全中国人民力量、谱写宏伟诗篇之意。螺旋上升的形象则象征着中国人民凝心聚力、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而《聚》选用的耐候性锈蚀钢,源自模拟核武器研制基地独有的半掩体建筑的外保护材料。</p> <p class="ql-block">原子城地处金银滩,现金银滩原子城景区为国家4A景区,正争创5A景区,除免费金银滩草原及原子城纪念馆外,还有以下收费景点:爆轰试验场(靶场),二分厂(总装厂,负责核武器组装和炸药加工),深埋地下军事指挥设施的地下指挥中心,上星站(原子弹运输站),以及王洛宾音乐艺术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时间有限,就不再前往了。</span></p> <p class="ql-block">返程路上经过金银滩草原一处骑马场,鼓起勇气骑上一匹骏马,奔驰在金银滩草场上。</p> <p class="ql-block">原子城与金银滩红绿交辉、相得益彰,人文与自然景观相融相通,金银滩草原入选“中国红色草原”。</p> <p class="ql-block">“中国西部歌王”作曲家王洛宾上世纪30年代末曾在这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银滩草原上</span>采风,创作出了经典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不仅成为了王洛宾先生的代 表作之一,也成为了青海乃至中国的文化名片,让更多的人了 解了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车轮驶过金银滩草原,收音机里正好放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悠扬的旋律配上窗外无边的绿色,让人忍不住跟着哼唱。远处成群的牛羊像撒在绿毯上的珍珠,偶尔能看见骑马的牧民慢悠悠地走过。这一刻突然懂了,为什么这片土地能同时孕育出动人的情歌和震惊世界的科技。或许正是草原的辽阔,给了人们追求浪漫的胸怀,也给了勇攀高峰的勇气。后视镜里,金银滩渐渐远去,但那份感动,已经永远留在了心里。</p> <p class="ql-block">抵达西宁站时已经将近8点钟,在站前广场一家老字号清真面馆,来一碗高原阳光味道的地道青海拉面,作为青海留给我的最后温柔馈赠。我们背上行包乘坐至兰州的高铁列车,继续我们的甘肃游。</p> <p class="ql-block">短短一小时的车程,刚好够回味青海这一路的遇见——青海湖的波光、茶卡盐湖的倒影、塔尔寺转经筒的声响,还有原子城与金银滩红绿相彰,以及那首永远年轻的民歌。当列车驶入兰州西站时,手机相册里已经装满了属于青海的蓝天白云,让人忍不住开始期待下一次的青藏相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