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鲁迅博物馆隐匿在一片民居平房之中,没有恢宏的建筑,也无华丽的装饰,低调得如同一位隐于市井的智者,稍不留意便会与之擦肩而过。这般质朴的模样,与北京那些声名远扬、光彩夺目的景点相比,有着天壤之别。<br> 踏入大门,一座鲁迅先生的雕像映入眼帘。洁白的雕像在花丛的簇拥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他微微仰头,目光坚定地望向东方,仿佛在期待着那第一缕曙光的降临。<br> 陈列馆展示了鲁迅先生丰富的求学经历。从三味书屋的启蒙,到南京水师学堂、南京矿路学堂的探索,再到公费留学日本,他不断地汲取知识,接触国内外的新思想。在日本求学期间,医学本是他的专业选择,他期望用医术拯救国人的身体。然而,日俄战争中同胞被斩杀,周围国人麻木围观的场景,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醒了他。他意识到,比肉体的病痛更可怕的,是国人精神的麻木。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拿起笔作为武器,试图唤醒沉睡中的民众。<br> 继续前行,陈列馆中呈现出鲁迅先生在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成果。在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他笔耕不辍,一篇篇犀利深刻的文章如投枪、似匕首,刺向社会的黑暗。《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孔乙己》对底层知识分子命运的悲悯,《阿 Q 正传》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剖析…… 他以笔为刃,毫不畏惧强权,以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豪情,展现着 “横眉冷对千夫指” 的铮铮傲骨。<br> 令人意外的是,鲁迅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精通日语和德语,将大量外国优秀作品引入中国,为中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思想的解放。<br> 走出陈列馆,西侧便是鲁迅故居。一进院子,一棵高大的树木映入眼帘,那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虽值冬日,树叶落尽,但枝干挺拔,透着一股坚毅之气,恰似鲁迅先生的品格。院子南边是书房,正北边是鲁迅先生母亲和妻子朱安的寝室,旁边那间被称为 “老虎尾巴” 的小屋,便是鲁迅先生的房间。透过窗户向内望去,屋内陈设简单至极,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还有一些书画,角落里摆放着一套小桌椅,想必是会客时用的。后来得知,这里就是散文《秋夜》中所描绘的 “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 的后园。站在这里,仿佛能看到鲁迅先生在深夜中,伴着昏黄的灯光,奋笔疾书的身影。<br> 鲁迅先生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如同这座博物馆一般,静静地伫立在岁月中,时刻警醒着、激励着后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