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3D观妙入真展览很震撼-国家典籍博物馆250814

女游札记

<p class="ql-block">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与北京白云观、西安重阳宫并称为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永乐宫原建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由全真教大师宋德方首倡,潘德冲主持修建,始建于元定宗二年(1247),建成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1956年建设三门峡水库时,党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将靠近淹没线的永乐宫整体搬迁至20公里外的芮城县龙泉村,完成了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p> <p class="ql-block">如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永乐宫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多可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巧思得以深度揭示,壁画的色彩及神韵得以真实重现,穿行于青绿山水和世俗百态之中,神仙的衣裾随风飘动,恢宏的殿宇弹指即现。</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琉璃鸱吻与正脊</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三清殿的鸱吻釉色艳丽、造型特殊、气势浩大、举世罕见。两只高大的孔雀蓝琉璃鸱吻原位于屋顶正脊两端,迁建永乐宫时被替换下来保存在文物库房里。鸱吻高3.02米,由七块琉璃拼合而成,以红坩土作胎,呈孔雀蓝釉色。在造型方面,鸱吻作盘曲状,张口吞脊、怒目圆睁、炯炯有神,身上塑胡人献宝、风伯、雨神、流云等纹样;背兽张目嗔视,尾爪向上向内前伸,尾尖向外弯曲。</p> <p class="ql-block">正脊是处于建筑屋顶最高处的一条脊。作为前后两坡屋面的交汇处,正脊在结构上与视觉观赏上均居重要地位。永乐宫三清殿正脊较特别,没有脊刹,两侧堆塑凸起的菊花、莲花、双凤、升龙、荷包牡丹、二龙戏珠等图案,左右对应,形状略有不同。脊身花束艳丽,釉面斑驳,釉色以黄、绿、蓝三彩为主,是元代琉璃的上品之作。永乐宫三清殿琉璃堆花龙凤脊以华美之势创后世堆花脊简之先河,代表了元代琉璃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古建筑造型美与色彩美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在先农坛参观古建展时,讲解员讲的非常好,她说国家图书馆这边有永乐宫3D数字展览,很震撼,才知道有这个展览,于是赶紧来看看,感觉中国古人的设计和建筑技艺已经是登峰造极了,,</p> <p class="ql-block">壁画迁建</p><p class="ql-block">1958年开始的永乐宫壁画迁移保护工程,是整个永乐宫迁建工程中的核心工作。在没有任何壁画保护工作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永乐宫迁建团队集思广益、自力更生、创新研发出一整套壁画迁建的技术方法(临摹、揭取、修复),成功揭取了1000余平方米的壁画及拱眼壁画,并按照原样完整安装在新址,是我国壁画保护上的一次壮举。</p> <p class="ql-block">三面环绕,落地的数字屏幕,很精彩,很好看,旁边还有电脑,可以看每个道教神仙的名字,来历等</p> <p class="ql-block">山河永存</p><p class="ql-block">700余年来,永乐宫北倚巍巍中条山脉,南俯滔滔黄河主流,目睹岁月兴衰,见证世事更迭。"百年人光景皆虚幻",当年的道人、工匠与信众早已不再,殿前的银杏树与柏抱槐也未能随永乐宫的迁建而移植,然而在日升月落、四季轮转之中,三清殿内的众神仍在缓缓前行,宫外新植的花木又已郁郁葱葱,永乐宫的建筑与壁画依旧与山河共存,让我们得以与古人共立于这一方天地之间,共同感受最为本真的情感共鸣</p> <p class="ql-block">辟上乾坤</p><p class="ql-block">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对自然的敬仰已植根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道教进一步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并逐步演化为包罗万象的神衹系统。在画师的笔下,宇宙星宿、山川草木皆被赋予了人的姿态,与众多济世度人的有道之士一同拥有了生动的面容,共赴一出盛大的人间道场。在《朝元图》中,神仙们所处的时空仿佛被永恒地定格,在这一刻,我们得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在神仙的形象之中发现自己的影子,寻觅人性与天地共通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说有背景实心环的神仙级别最高,有背景空心环的神仙级别次之,没有背景环的神仙是普通的神仙</p> <p class="ql-block">这个数字长廊很震撼,把壁画上的人物都鲜活飘带飞扬的</p> <p class="ql-block">网上找了个介绍永乐宫的,以后有机会去山西芮(音同瑞)城看看</p> <p class="ql-block">蔚为大观</p><p class="ql-block">"严乎外者,所以佐乎内,象之所以崇者,道之所以尊也。"</p><p class="ql-block">--《冲和真人潘公神道之碑》</p><p class="ql-block">八百多年前,"立观度人"是全真教修行的第一要务。那时的道教宫观不但是道士寻真修道的幽居,也常是儒士的栖身之地,民众的避难之处,皇室贵族的祈福道场,道教经典的编辑印行局,神仙道化剧的演出场,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布中心。在一代代道人、信众、工匠和画师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座座宏伟的殿宇、庄严的造像、精美的壁画相继建成,营造出恢宏的宗教场域、生动的世俗画面和永恒的艺术空间。如今绝大多数道教宫观已然湮灭,唯有作为东祖庭的永乐宫以原貌留存,且在新一代文物保护者的努力之下重获新生,为我们展现了这一颗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无极之殿"牌匾(复制品)</p><p class="ql-block">踏上永乐宫的中轴线,由南至北将依次经过龙虎殿、三清殿(又称无极殿)、纯阳殿和重阳殿,"无极之殿"牌匾即为永乐宫主殿﹣﹣三清殿的门额牌匾。</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铭文砖(原件)</p><p class="ql-block">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此为三清殿一块地砖的背面,迁建时发现有文字信息而专门保存下来,砖面刻有文字"大朝中统四年九月廿七日重修三清殿工毕道众三百书",明确说明了三清殿完工的确切日期,实属珍贵。</p> <p class="ql-block">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碑拓片</p><p class="ql-block">原碑立于元秦定元年(1324)</p><p class="ql-block">原碑现存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相传河东蒲州永乐镇招贤里村(今属山西芮城)即是吕洞宾的出生地,在唐代即建有吕公祠。《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原碑立于吕公祠中,初刻于1228年,主要讲述吕洞宾生平及成仙事迹,1244年在战火中受损,1324年重刻增补了永乐宫修建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永乐缘起</p><p class="ql-block">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吕洞宾在永乐镇诞生。</p><p class="ql-block">1159年,王重阳在甘河畔得吕洞宾真传,后创立道教全真派。</p><p class="ql-block">1220年,"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西行万里觐见成吉思汗,劝其止杀好生、敬天爱民,并将"立观度人"作为传教的首要任务。</p><p class="ql-block">1240年,陪同丘处机西行的十八弟子之一宋德方来到永乐镇吕祖祠,立志将这此地建成全真教最重要的祖师圣地,继承道教唯一的道统真传。</p><p class="ql-block">47年,西行十八弟子之一的潘德冲接续了宋德方的宏愿,主持永乐宫营建工作,历经十年,于新宫工程建成后,功成而化。</p><p class="ql-block">永乐宫的三大殿以宽阔的甬道笔直相连,正如道教教法一脉相承,全真教三代宗师在乱世之中以身证道,筑造了永乐宫这一信仰之地,使其成为道教文化的丰碑和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无极殿)模型</p><p class="ql-block">永乐宫三清殿原名无极殿,是永乐宫中轴线上等级最高的一座主殿,而且各部分比例和谐,稳重而清秀,仍保持元代建筑的特点。台易高2.38米,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椽,单檐庑殿顶,以绿色琉璃瓦剪边装饰,雕花琉璃瓦色彩艳丽。大殿内采用滅性法,以增加殿内的使用空间,突出了神龛和三道像的中心地位,以便崇拜瞻礼、举行法事和观赏壁画</p> <p class="ql-block">巨制煌煌</p><p class="ql-block">永乐宫作为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也是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元代官式建筑群,其建筑风格在继承宋、金时期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和创造,形成了典型的元代建筑特色,在现存寺庙宫观建筑中难寻他例。永乐宫也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不仅记录了元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与世俗生活,更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其中,三清殿《朝元图》更是被誉为世界绘画史上群像构图发展的顶峰之作。永乐宫的一瓦一木、每一尊塑像、每一幅壁画,都是古代工匠和画师们对"道"的理解与追求的具象化表达。一座融汇着无数人的智慧与心血的煌煌天宫由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天宫巍峨</p><p class="ql-block">建筑是空间的艺术。永乐宫中筑均建于高台基之上,殿前有宽尚有与月台等高的甬道相通相连,两建筑,突出中轴线各建筑的疏阔高曲线的主要建的月台,殿间则不设置其它及主要建筑的巍峨壮观。而在建筑之中,斗栱、乡画、藻井、琉璃、木雕、泥塑等都是具有代表性造了永乐宫这座辉煌的全真祖庭。</p> <p class="ql-block">柱间苍穹</p><p class="ql-block">藻井是用于中国古代高等级建筑内天花板中心处的一种较复杂的木作装饰,呈伞盖形,由细密的小木作承托。藻井的存在可以凸显室内上空间的中心所在,其向下笼罩的形态可以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其下部空间,突出建筑内空间布局。</p><p class="ql-block">永乐宫三清殿藻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外槽和内槽共有六口藻井,内槽藻井供神像使用,外槽藻井给前来参加斋醮仪式的高级别人士使用,因此外槽藻井较之内槽藻井,更为庞大、复杂、华丽</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藻井团龙,元代</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前檐当心间阑额</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枷额"又称"倾枋",是中国古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具有增强建筑稳定性的功能。此件闸额在枋心使用木雕彩画与悬塑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缠枝牡丹、流云、行龙和花卉,阑额两端以沥粉贴金施彩,华美富丽,生机盎然,是元代木雕彩画上乘佳品。阑额原位于三清殿前檐当心间外侧,迁建时替换下来</p> <p class="ql-block">龙行殿间</p><p class="ql-block">永乐宫的建筑中,出现了很多龙的形象,鲜明地体现了元代的艺术特征。龙的头部扁小,嘴唇尖俏,上唇略微突出,龙嘴张开时齿牙清晰可见,两眼怒目圆睁,展现出威猛的气势。从颈部开始身体逐渐加宽,展现出爬虫的扭曲身姿,又增添了艺术化的夸张和美感。龙的四肢健壮有力,龙爪的每个关节都描绘得十分逼真,爪心筋肉隆起,脚步向前迈进,呈现出强烈的动感形态,似乎要在每座建筑中踏下自己深深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彩绘木平基</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寄寄老人款陶枕</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 </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件底部有"寄寄老人制"的阿枕,黝黑发亮,质地紧密, 纹饰雕刻美,双龙张口瞋目,线条流畅,枕面留有7个孔,排列成北斗七星状,形制特殊。寄寄老人姓陈,是金末元初的制陶名匠, 主要活动于今陕西西安及山西南部地区。金元之际绛州稷山(今属山西)的两位诗人段成已和其兄段克己著有《二妙集》,其中收录一首诗《赠研师寄寄翁》,开头四句说明了寄寄翁"自云来西秦",并且"着脚汾之剧"。这说明了寄寄老人的活动区域。寄寄老人制作的陶器在当时很有名。</p> <p class="ql-block">栱眼壁游龙花叶悬塑(升龙)</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栱眼壁游龙花叶悬塑(降龙)</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雕梁画栋</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建筑在木构架上施有彩绘,不仅是一种美化建筑的装饰艺术,同时也是保护木材的一种有效措施。元代建筑上的彩画保存至今的很少,即使有彩画也经过了后代的绘制。永乐宫各殿的元代彩绘基本保存原状,精美细腻,特别是三清、纯阳二殿内彩画,从图案、韵律、色调、画法等都堪称元代"五彩遍装"彩画的蓝本,彩画的花纹保存了宋代《营造法式》的图案,同时也有明显的创新,是我国建筑史上元代彩画的典型实例</p> <p class="ql-block">纯阳殿栱眼壁伎乐彩画</p><p class="ql-block">这些伎乐彩画新颖别致,富有创意,在栱眼壁上绘制圆光,圆光内画伎乐和舞蹈人物,伎乐手持乐器,全神贯注地演奏,吹奏者面腮鼓起,击鼓者衣袖飞扬,起舞者身姿柔美,不同角色各种神态的表现,为殿内彩画增添了无限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垂兽</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流光溢彩</p><p class="ql-block">琉璃是一种使用低温烧制、釉面含铅的陶器,一般用在古建筑屋顶的勾头、滴水、吻兽、扣脊瓦等处,用于阻挡水份对木结构的侵蚀,又使屋顶显得华丽壮观。永乐宫各殿顶的戗兽、套兽、仙人、押鱼、嫔伽(角神)等均为元代所烧制。元代的琉璃颜色丰富,除了黄、白、绿、黑、赭之外,还创烧了孔雀蓝、孔雀绿、深黄、浅黄、墨绿等颜色。</p> <p class="ql-block">孔雀蓝釉角神</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武士嫔伽</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重阳殿套兽</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押鱼</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重阳殿套兽</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断缣零璧</p><p class="ql-block">700年前,《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与《太清风露经》曾共存于永乐宫的时空之中。一卷被慎重安放在重阳殿屋脊西鸱吻内,见证着永乐宫的初成;另一卷则作为《玄都宝藏》中的一部分,与其余数千经卷一起被珍藏于宫中。</p><p class="ql-block">如今,跨越了近700年的漫长岁月,这两卷珍贵的经文在国家图书馆再度相遇,为我们共同揭开这历史的一页,向我们述说它们与永乐宫之间的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重阳殿琉璃西鸱吻</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该鸱吻尾部微向外弯曲,黄绿釉色。为永乐宫重阳殿迁建时替换下来的屋脊琉璃西鸱吻原物,红坩土堆塑而成,遍体施黄,绿、白釉,尺寸巨大,造型夸张,雄猛威武,釉色艳丽,视觉效果壮观,《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即是从此鸱吻内发现。</p> <p class="ql-block">素壁华彩</p><p class="ql-block">永乐宫以其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闻名中外,是中国现存寺观壁画中规模最宏大、题材最丰富、画技最高超的典型代表。宫内共有壁画1005.68平方米。三清殿壁画以传统工笔重彩勾填画法,绘制道教三界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宏大场面,纯阳殿和重阳殿壁画以分幅山水人物兼通景连环画的方法,绘制了吕洞宾、王重阳一生的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永乐宫保存了最完整、最成熟的壁画制作全流程标本,并以壁画为主体,融汇彩塑、彩画等多种表现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元代艺术大师们高超的工艺与技法。其壁画艺术继承了唐、宋绘画传统,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截金工艺</p><p class="ql-block">截金工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妆金工艺,是指将多层金箔热熔,用竹刀切割成金线,再用胶将金线按照固定的顺序贴在指定部位,从而完成塑像的截金工艺装饰过程。截金工艺制作复杂、精美华丽,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一般仅运用于高等级造像。截金工艺起源于北齐,至唐代发展成熟,并随佛教文化一同传入日本,作为佛教造像中的一个程序被保留下来。宋元以后因截金易脱落这一缺陷,该工艺日渐式微,直至失传。目前永乐宫彩塑残块发现了使用精美细致截金工艺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沥粉贴金工艺</p><p class="ql-block">沥粉的传统方法是用白土粉、胶、熟桐油装在猪尿泡里,然后束上细铜管,像挤牙膏一样挤出凸起的线条装饰在壁画上,形成一种立体的装饰结构,从而打破擘画平面艺术而创新出立体的效果。贴金是将金箔直接贴到沥粉后的凸状线条上,以丰富绘画的色彩,增强光感效果。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在神仙人物的冠带、衣襟、飘带、盔甲、熏炉等处施以沥粉贴金的技法,使画面呈现出立体突出、富丽辉煌的艺术效果,是运用该工艺的优秀典范</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壁画局部(3D打印)-﹣真武大帝</p><p class="ql-block">原壁画位于永乐宫三清殿西壁</p><p class="ql-block">真武即玄武,为避宋圣祖赵玄朗之讳而改称。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形似龟形,其下有腾蛇星,故玄武为龟蛇合体。玄武在民间被广泛尊崇。元代大德七年(1303),真武被加封为"光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的神衹之一。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中真武的图像,描绘为披发跌足,身披铠甲,手持长剑的武将形象,与壁画中另外三位神祇天蓬、天猷、黑杀共同构成了北极四圣。真武信仰广为流传,是唐宋以后道教新兴神灵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玄帝庙明代壁画﹣﹣五龙捧圣</p><p class="ql-block">明代(1368-1644)</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明代"五龙捧圣"壁画原藏于永乐镇西侧玄帝庙,永乐宫迁建时,玄帝庙和其殿内壁画一同搬迁至永乐宫新址,现位于永乐宫新址中轴线建筑群东路。该壁画是难得一见的玄帝与五龙主题的壁画精品,反映了玄武大帝修行圆满之时,由五龙护佑而升为神衹的场景。画面中,玄帝位于中央,形象高大,面容紫色,龙眉凤目,着玄色(黑色)龙袍铠甲,手持长剑,青红两色飘带飞舞,有圆形红色头光,背景祥云密布。五位龙王手持圭表敬立周围,其中两位龙王背露龙鳞,脚踏祥云,衣带飘飞,做护佑飞升之状。整幅壁画颜色鲜艳,局部使用沥粉贴金装饰图案,绘画和装饰技法高超,是明代同一题材壁画的珍品。</p><p class="ql-block">该展品于2023年由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三晋文明守望专项基金公开募集社会资金进行修缮</p> <p class="ql-block">皇帝圣旨普度戒牒</p><p class="ql-block">一级文物元定宗三年(1248)</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皇帝圣旨普度戒牒》由三张纸粘合而成,行文共63行,雕版印刷。另有完整封套一件,封套长51厘来,宽14厘来,正面印有"皇帝圣旨费度或器河"字样,并加盖"宣差仙孔八合识之印"的朱红色印章。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后,确立了全真积与大蒙古国的合作关系,并承担了告天飘寿举办祈福醮仪的重要职能。该文书是举行大型斋礁仪式后依照圣旨颁发给道人的戒胜文书,是研究全真教宗教仪式、以及宗教与政治关系的重要实物贷料</p> <p class="ql-block">丘处机﹣﹣济世奇功</p><p class="ql-block">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王重阳弟子,即"全真七子"之一。1220年,73岁高龄的丘处机应成吉思汗邀请,率领十八弟子从山东出发,历时两年西行万里,抵达中亚"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脉)觐见成吉思汗,议论军国大事,并阐述节欲保身、好生恶杀、敬天爱民、仁孝清净、无为而治之理。成吉思汗被其"卫生之道"所说服,尊其为"丘神仙",下旨免除全真教的税赋,并授权他掌管天下出家人。在金元战乱时期,全真教演进了王重阳立教之初"结草为庵"的朴素思想,广开教门,立观度人,为天下苍生提供了避乱之所,迅速发展成为北方道教的主要流派</p> <p class="ql-block">道士张志洞执照</p><p class="ql-block">一级文物大蒙古国乃马真后称制四年(1245)</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件公据文书由宣差陕西都总管颁发给全真教道士张志洞,是为了给予张志制及其道观合法享有大章古国宗教政策加行驶筑家教江居的江旁级障文书。由于大蒙古国时期纸质公据文书保存至今的非常少,因此这件颁发给道士张志洞的文书对于研究当时的完教质赏,全昌教党现伤史来装纳逻珍贵</p> <p class="ql-block">潘德冲石椁前盖板</p><p class="ql-block">一级文物元代(1271-1368)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潘德冲去世时,永乐宫虽未彻底完工,但他已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营造理念凝聚于永乐宫的整体建筑布局之中。据《冲和真人潘公神道之碑》记载,潘德冲被葬于"宫之乾位",据宿白先生考证,潘祠在康熙《蒲州府志》和光绪《永济县志》中都标明位于披云道院之北,而披云道院的位置在永乐宫西侧,以此推断潘祠应在永乐宫的西北方位。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人们果然于披云道院北侧发现了潘墓,潘德冲所葬"宫之乾位"的记载,与后天八卦中的乾位完全符合。</p> <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很有名,石棺外面刻了人物,记录了时间,故事,所以很珍贵</p> <p class="ql-block">宋德方石棺</p><p class="ql-block">一级文物元代(1271-1368)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1247年,宋德方在终南居所待鹤亭羽化,他的遗愿是埋葬在他最钟意的风水宝地永乐镇;1248年秋,在朝廷授权下,门人将其灵柩由终南迁移安葬到永乐镇北峨嵋岭下;1254年,永乐宫大殿竣工后,迁葬于永乐宫天师祠堂,会葬者万余人,并由河东南北两路道教都提点潘德冲主持葬礼;1275年,宋德方墓再次迁至永乐宫西北峨嵋岭。1959年﹣1960年,随着永乐宫迁建工程开始,宋德方墓迁移至永乐宫新址。</p><p class="ql-block">石棺盖正中刻字:"十方大纯阳宫玄都至道东莱披云宋天师",在他的籍贯和头衔前冠以永乐宫的正名,可见宋德方和永乐宫的深厚渊源。</p> <p class="ql-block">重光遗珍</p><p class="ql-block">1951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进行勘查调查工作中重新发现了这座古老的宫殿。然而,随着1956年国家开始兴建三门峡水利工程,永乐宫面临被淹没的命运。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国务院决定将永乐宫整体搬迁到20公里以外芮城县北的古魏城遗址之内,即永乐宫现址所在。</p><p class="ql-block">从1956年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文物保护工程拉开帷幕。经过勘察、测绘、设计、送趾、临摹、加固、揭取、迁运、复建等过程,历时10年,于1965年底完成迁建工程,开创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壮举。该工程集全国之力,涉及多部门、多学科,无论从组织形式、保护理念、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诸多方面均具有开创性,不仅提供了宝贵的保护经验,还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文物保护人才,为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壁画制作范例</p><p class="ql-block">壁画在结构上可以分成支撑体(壁画的支撑结构)、地仗层(在支撑体表面为绘画做准备的结构层)、准备层、绘画层及表面涂层几部分。</p><p class="ql-block">第一步:将细沙洗净,混入沉淀过筛后的细黄土、麻刀、麦秸秆,用水和匀后在土坯上厚厚地抹一层(7-8厘米),表面要粗糙以便附着第二层;</p><p class="ql-block">第二步:将细黄土加入麦糠混合,涂抹在第一层基础上,厚度约1厘米,表面要粗糙以便附着绘画层;</p><p class="ql-block">第三步:将细黄土加入棉花和沙子,沙子和土的比例是1:3,和好后涂抹在第二层基础上,厚约0.5厘米,使壁面整洁光平,然后可以按壁画绘制过程刷一遍白垩土或蛤粉,使壁画效果更好;</p><p class="ql-block">第四步:在制成的壁面上刷胶矾水一到两遍,作用是防止颜料中的水分和胶被大量吸入地仗层中,胶矾水干透后即可将壁画绘制其上。</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壁画迁建,过程复杂,都是专家建议,在保留原画的神韵的前提下,不等分切割的,工具也是特制的,如此巨大的壁画迁移,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p> <p class="ql-block">吕祖像一组</p><p class="ql-block">这三尊像原存于永乐宫西北九峰山上纯阳宫,汉白玉质地。吕洞宾着道袍,戴纯阳巾,神态俊逸,二道童站立左右,整组造像雕琢精美。1942年,上纯阳宫毁于兵火,吕洞宾及二道童石像后被移往永乐宫现址,安放于纯阳殿中。</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吕洞宾坐像</p><p class="ql-block">汉白玉捧签书童立像</p><p class="ql-block">一级文物元代(1271-1368)</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商</p><p class="ql-block">神像木座椅</p> <p class="ql-block">吕洞宾修命百字碑(仿制品)</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吕洞宾一生讲经布道、云游四海、惩恶扬善、施医治病,在道学、医学、书法、绘画、剑法、养生学等方面都有颇深的造诣。他深于内丹修炼,主张性、命双修,摒弃俗世欲念,专注个人修行,内心不为纷乱外物干扰。在汉白玉像两侧的两方龟趺螭首的碑刻,也是九峰山纯阳上宫的遗物,碑文刻吕祖修身养性之道,两方石碑都以五言诗形式组成20句100字,故名百字碑</p> <p class="ql-block">纯阳殿壁画局部﹣﹣八仙过海(3D打印)</p><p class="ql-block">原壁画位于永乐宫纯国殿北门门棚上方</p><p class="ql-block">八仙以组合形式出现,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永乐宫纯阳殿这幅壁画是现存较早的以八仙过海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全真教将民间的八仙传说吸收进道教系统,随着全真教的发展又推动了八仙传说的流传,吕洞宾是八仙中的核心人物,他和钟离权有师徒关系,度化了徐神翁、曹国舅和何仙姑,永乐宫所处的中条山是张果老出现或隐居之地,李铁拐在南宋时则已经被视为吕洞宾的弟子。</p><p class="ql-block">"八仙过海"的传说最早见于元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八仙前往蓬莱仙境赏牡丹花开,在回程时各显神通,顺利过海。在有的戏曲或小说中,"八仙过海"也和"八仙祝寿"故事糅合,过海是为西王母祝寿。此外,道教向往的神山或仙岛皆被海水环绕,"过海"也有"度化"之意,仙家引导世人修仙,令其成功从俗世升入仙界</p> <p class="ql-block">这个挺有意思,观众把自己的手放玻璃上,就会显示出你的手像哪个神仙的手,并介绍这个神仙的身世</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历百年修建,经七百寒暑,竟十年之功,永乐宫得以完美地留存至今。永乐宫的故事无法以言语尽说,最真切的体验方式仍是将自己回归于现场之中,在参天古柏之下依次走过龙虎殿、无极殿、纯阳殿和重阳殿,与殿顶雄猛威武的鸱吻留影,与壁画上驻足停留的神仙对,与甬道砖石中工匠留下的手印合掌,倾听自然与空间中交汇的声响,捕捉刹那而生却永恒存留的悸动。</p><p class="ql-block">艺术无极,文明永乐。永乐宫正等待您的到来,领略它的传世之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