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萍//善良的复苏与传递

玉雪

<p class="ql-block"> 周日的下午,我在鹿野苑的小木屋里,手捧着陈红星老师《我能看见的人生》这本书,细细地阅读了《回暖》一文,窗外蝉鸣聒噪,我的内心却随文字走进那个冰封的冬日。 </p><p class="ql-block"> 故事里,作者领着孩子走向超市,在严冬街头偶遇了一位匍匐乞讨的老人。寒风凛冽,但真正触动我的,是作者心中那场从冰封到消融、直至涌出暖流的内心历程。</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文中的善良,并非无暇的圣洁,而是挣扎于生活重压下的真实光芒。他坦言自己“在银行里竟没有一分钱的存款”,甚至“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穷人”,在目睹老人时内心的恻隐被悄然唤醒。那“一块钱,五块钱,还是十块钱”的反复思量,既真实又珍贵——他清醒地审视着自身能力的边界,却最终选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这份善良并非轻飘的施舍,而是从自身匮乏中艰难开出的花朵,更显其坚韧与真诚。</p><p class="ql-block"> 令我肃然起敬的,是作者在物质困境中依旧守护精神高地的勇气与清醒。他敏锐洞察到,若对苦难视若无睹,灵魂将留下“永远无法填满的黑洞”。于是,那“掏出带着体温的五元钱”的动作,便成了对人性尊严的无声捍卫。尤其当老人慈爱地递出饼干时,他“微微摆手”的拒绝,更饱含了守护对方尊严的体贴——这细节如同一束微光,照亮了善良的至高境界:施与受的双方,在灵魂的天平上拥有同等分量。</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动容的,是文中善良所呈现的奇妙“回流”与传递。当作者以微薄之力试图温暖严寒中的老人时,老人以饼干回赠的慈爱眼神,竟瞬间击穿了他因祖母离世而冰封的心灵。这一瞬,施与受的界限消融了,善意化作双向流淌的暖流,慰藉着彼此的灵魂。作者将此视为一种“久违的来自祖母般的慈爱”,这何尝不是一种象征?人类最珍贵的善意,正如同血脉般代代相传,祖母的爱在他心中播下的火种,此刻被另一位陌生长者重新点燃,照亮了他也温暖着下一代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页,放眼窗外,两只梅花鹿从木栅栏边走缓缓走过。目光虽被它们所吸引,但《回暖》却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宁静而温暖的角落。我由衷敬佩作者在物质匮乏中守护精神富足的力量,更感动于他笔下那双向流动的善良所蕴含的救赎之力。这“回暖”何止是身体对温度的感知?它更是心灵对人性光芒的重新确认。在物质日益丰盛的时代,这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温度,不正是我们对抗精神严寒最珍贵的薪火?它提醒我们,无论世道如何冰冷,守护并传递这份心灵的温度,或许正是我们生而为人的真正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