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印记~(闫博华)

叶知秋

<h3><br>据《周易》原理推论,沈阳地质地貌的特征~平原虎穴龙脉地,一任霸气戏春秋。<br>  沈阳古城,历经2300多年历史演进,日渐昌盛。有清一代,沈阳一直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br>  五十多年前,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曾经公出去过沈阳。那时候年轻,刚刚参加工作就出公差,很兴奋,很荣幸。因为时间关系当时只是参观了沈阳故宫,故宫内的“十王亭”、“大政殿”、<br>“凤凰楼”至今记忆犹新。<br>  趁着暑假,带着外孙再游沈阳则是重点参观了《张学良旧居》(少帅府,也称大帅府)和《东北总督府》。想让他开开眼界,增长知识,我希望这能帮助他了解中国近代史,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了解。<br>  虽说立秋了,秋老虎依然厉害,景区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挨人,人挤人。每个景区都是还没参观完就已经是“香汗淋漓”。外孙走累了,不愿再走,只能连哄带骗,甚至物质刺激。参观后,外孙才知道,有些知识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如果他真的有所收获,也是不枉此行。<br>  1928年,东北易帜,张学良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可让张学良万万没想到的是,三年以后,既1931年9月18日,日军突袭沈阳北大营,“9.18”事变爆发。蒋介石告知张学良不抵抗。蒋介石得到了东北,却又丢了东北,并把丢了东北的“黑锅”甩给了张学良。<br>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参观张学良旧居,有助于更好的了解9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感受到80年前的那场胜利即是必然的又是来之不易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br>  <br><br></h3> <h3>张学良旧居门前广场的张学良塑像</h3> <h3>  张学良旧居其实是张学良和他老爹张作霖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人们习惯称为“少帅府”也称“大帅府”。民国初期,军阀混战,他们是实际上的“东北王”。</h3> <h3>  大青楼,张学良办公的地方。东北易帜,处决杨宇霆、常荫槐等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在这里。“9.18”事变后,张学良也曾后悔,如果当初不处决杨宇霆也许“9.18”事变不会发生。不过,如果不处决杨宇霆,杨会不会取代张学良也未可知。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怪就怪在杨宇霆以托孤大臣自居,倚老卖老,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最要命的是野心膨胀。甚至“逼宫”,这才让张学良起了杀心。“杀扬立威”就是很自然的了。</h3> <h3>  大青楼是张作霖和张学良办公和生活的的地方。因建筑采用青砖砌成而得名。</h3> <h3>  张学良会客厅。1928年7月4日.张学良宣布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在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下,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前夜会见了多位父辈老臣,在此召开了秘密性的决议会议,奠定了东北易帜的顺利进行。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等发表通电,实行易帜,宣布东北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这一行动标志着东北正式归附南京国民政府。</h3> <h3>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h3> <h3>1928年10月9日蒋介石给张学良的电文,促其实现东北易帜。</h3> <h3>  这是张学良办公的地方。在这里,他参与了东北大学的筹备工作。设立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强调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的理念,并不遗余力的建立民族工业。在上世纪20年代末,形成了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以粮食加工,纺织、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h3> <h3>旧居院内停放着当年的“福特”牌小轿车。车牌上写着“奉天1”。</h3> <h3>张学良为东北大学校刊题词:“急起直追”。</h3> <h3>张学良为东北交通大学题词。</h3> <h3>  与大青楼一墙之隔的赵一荻旧居,人们喜欢叫它赵四小姐楼或四小姐楼。赵四小姐为了爱情可谓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与父亲断绝关系。她的真情也感动了张学良的原配于凤至,竟然自己出资在园外修建了这座小楼。从1928年到1931年,张学良,赵一荻一直住在这里,并生下爱子张闾琳。四小姐楼内没有厨房,暗示赵四小姐需从帅府取餐。民国时期纳妾虽然普遍,但赵一荻作为“外室”需与正宅保持适当距离,毕竟她和张学良还没有正式结婚,确切地说,她只是张学良的“情人”。进而不入的设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庭伦理的认知。这种近距离便于张学良兼顾家庭责任与个人情感,也利于赵一荻照顾其生活起居。赵一荻住在这座二层小楼的西北角,这个房间光线不好且阴冷,只为能看到张学良办公室的灯光。</h3> <h3>小青楼。其楼体四面共有32扇窗户,从各个角度可看到园中景色。被称为“园中花园”。1918年张家搬入新居时,张作霖五夫人张寿懿把张家几个年龄较大的女儿都安排到二楼居住,自己则住在稍显阴暗的一楼。因此,小青楼也被称为“小姐楼”。</h3> <h3>  远眺大青楼。旧居内,汉卿所用物品依然,院内花草无恙。可张学良却始终没有回来过。<br>  项羽兵败垓下,本来是有机会渡过乌江的,可是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了自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张学良获得自由后,也曾有过回大陆的念头,后来因赵一荻病重而未能成行。除此原因是否还有其他呢?曾有记者问过西安事变的详情,张说,蒋介石,周恩来都不在了,我说的话就成了一家之言。</h3> <h3>  小青楼,张作霖的五夫人张寿懿就住在这里。张作霖被炸身亡后,还不到30岁的寿夫人沉着应对,巧妙骗过前来打探消息的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的夫人。避免了日军乘虚而入。为张学良及时赶回奔丧,控制东北局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br>  五夫人张寿懿生有四子,张学森、张学浚、张学英、张学铨。<br>  张寿懿是张作霖六个老婆中最受敬重的一位。</h3> <h3>  “9.18”事变时,东北军总兵力约30万人,其中其中一部分的兵力被调往关内,留守东北的兵力加起来有近20万。步枪15万只,重炮250门,飞机260架。关东军初始兵力仅2.7万人。其中还包含在乡军人,警察。1931年9月18日晚,日军600余人进攻北大营。东北军8000人因武器被收缴未抵抗。日军仅伤亡24人既占领沈阳,四个月内占领东北全境。<br>  1939年5月,日军挑衅蒙古边防军。朱可夫率苏蒙联军于8月20日发起诺门坎战役。苏军大规模使用机械化部队,采取装甲集群突击与空地协同战术,战役于8月31日结束。此战役老毛子彻底打懵了小日本。此后的二战中,尽管小日本也曾想北进攻击苏联,但不得不掂量自己的份量。<br>  反观“9.18”事变,如果东北军全力抵抗,象马占山“江桥”抗战那样。说不定小日本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是否有十足的把握干过东北军。毕竟当时东北军的武器装备也说得过去,飞机大炮要啥有啥,人数又占优势。真打起来,不把小日本打败也把他打残了。<br>  张学良后来谈到“918”,他说当时以为小日本只是小打小闹,这种“误判”的最终结果是丢了沈阳,进而丢了东三省,张学良也成了“不抵抗”的执行人,成了“不抵抗”的替罪羊。<br>  </h3> <h3>张学良年轻时的照片。被认为是民国时期四大美男子之一。</h3> <h3>张学良戎装照。张学良是张作霖长子,并非排行老六。“小六子”只是他的另一个乳名。<br>  张学良东北易帜,使得国家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避免了军阀混战。1931年“9.18”事变,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一枪不放带着东北军撤到关内。丢了家乡,丢了东北大好河山。作为“少帅”,作为东北最高长官,他肯定也是老闹心了!所以在几次哭谏无果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质问,铤而走险,实行兵谏。这在具有几千年封建传统影响的中国是大逆不道。但是,他的内疚、他的不甘、他的爱国热情决定了他的行动。<br>“东北易帜”,有利国家统一,“西安事变”,促进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但是就政治经验而言他比他老爹张作霖这个老江湖显得稚嫩的多。毕竟他只有27岁。原本只是一个公子哥,临危受命。张学良致命的弱点是太讲“义气”。中规中矩,“我惹的事我去圆”,护送蒋介石回南京。没想到蒋介石不按常理出牌,到了南京就把张学良扣了。“好哥们”成了冤家。至此,“东北虎”虎落平阳。<br>李敖评价张学良为民族英雄,认为其最伟大之处在于放弃成为“东北王”的机会,坚持维护国家统一与主权完整。其实还有重要的一点,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合作,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出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大好局面。</h3> <h3>  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br>  于凤至比张学良大3岁,二人是包办婚姻,没什么感情可言。张学良对于凤至更多的是尊重。称于凤至为“大姐”。于凤至却爱的倔强,“你爱不爱我我不管,反正我爱你!”即使张学良和她离了婚,于凤至依然把自己看做“张夫人”,“生是张家人,死是张家鬼”。于凤至临终前,病床旁的桌子上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汉卿,如你自由,我在沈阳等你”。可却始终没有等到张学良自由的那一天。在张学良被软禁期间,于凤至也曾陪同在张的身边,后因身体原因去美国治病。二人再未相见。于凤至死后第二年,张学良来到于凤至墓前,见到墓碑上“张于凤至”四个字,潸然泪下,哽咽着说到,“凤至,我对不起你”。<br>  感情这东西真是没人能说的清楚,一个人深爱着对方,而对方却不爱她,面对于凤至这样一个良妻贤内助,张学良显得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对于“918”事变,张学良以为小鬼子“只是小打小闹”,“误判”形势,把东北大片河山一枪不放让给日本人。在这一点上他真没有他老爹的“血性”。张学良晚年曾承认,自己是“罪人,是罪人的头号罪人”。<br>我们该怎样评价张学良?</h3> <h3>  赵一荻年轻时的照片。赵一荻16岁认识了风度翩翩的张学良,二人随即坠入情网。</h3> <h3>赵一荻,赵绮霞。据说因出生时有霞光出现而得名。在家中排行第四,因而称四小姐或赵四小姐。<br>  于凤至的美是一种原始的野生的美,不同于赵一荻美的洋气。两个人都有文化,于凤至身上更多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夫教子,从一而终。赵一荻追求的是自由婚姻。于凤至的朋友圈是在张学良易帜后,蒋与张结为兄弟,于凤至自然与宋美龄成了姐妹。利用这种关系,于凤至在张学良被软禁后奔走呼号。于凤至和赵一荻的共同之处是二人爱着同一个男人。并愿意为此做出牺牲。于凤至死前最大的愿望是和张学良合葬,墓碑上写的是“张于凤至”。赵一荻无名无份却始终伴随张学良身边无怨无悔。于凤至身上体现着中国女性传统的美德~温婉、宽容、大气。赵一荻则更多表现出西方女性对爱情追求的大胆、开放、执着。</h3> <h3>一座少帅府,半部民国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