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二届全国“贾谊杯”征文之三十一:</p><p class="ql-block"> 倾心续华韵 家承永流芳</p><p class="ql-block"> ——记新乡经开区位堤村原党支部书记贾长源</p><p class="ql-block"> 文/贾秀芳</p><p class="ql-block"> 在新乡市经开区位堤村,提起老支书贾长源,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这可是个一辈子都在为乡亲们奔忙的人啊!”</p><p class="ql-block"> 贾长源在职时,在村委会墙上贴过感谢信,其实是承诺书,信里除了感谢父老乡亲多年来的支持、信任、帮助和爱护外,承诺如何带领村民致富,他所做的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昭示了一名党支部书记心中装着全村群众得情怀和担当。</p><p class="ql-block"> ——心装群众 真诚带民致富——</p><p class="ql-block"> “有困难,找老贾”,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奶妈”,成为村里人的共识。</p><p class="ql-block"> 出生于1955年的贾长源,家里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考上了学没钱上,小小年纪就开始闯社会、谋生活。他下过煤窑、办过企业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p><p class="ql-block"> 2005年5月,位堤村“两委”换届选举,村民将选票都投给了他。多年来,他内心都有一种强烈得心愿,让村民都富起来。正是有这种信念的支撑,他毅然选择当好位堤村得“领头羊”。2008年,一个老朋友邀请他到长沙一家公司做项目经理,开出年薪10万元,但他为了位堤村的群众婉拒了。</p><p class="ql-block"> 贾长源时刻牢记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他想方设法为群众谋福利,帮助群众找活干,协调入区企业组建劳务队,现在位堤村在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务工的农民工有30多人,每年的综合收入都在百万元以上,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p><p class="ql-block"> 贾长源利用自己社会人脉关系,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实现村内村村通水泥路和连接新长北线的柏油路,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的困难。园区建设征用位堤村土地,2006年、2009年两次全村大调地,都在预定的一个月内圆满完成,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贾长源同志把最不好的不能耕种的土地自己先挑走,让分到特别不称心土地的农户换种自己分到的“好土地”。</p><p class="ql-block"> 2005年和2010年共打了13眼机井,除了争取到上级的资金,辅助资金全部由贾长源自己垫付。2006年个人出资5000元更换了全村的路灯。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献价值1000多元的新军用帐篷,交纳特殊党费1100元。2009年出资30000元大修了村内连接新长北线的连接线。2011年申请上级资金为群众打了一眼百米深的生活用水井,井和井房全部建在了他的责任田上,从未领过任何补助,自己贴进去5000多元打井和安装压力水罐的费用。2012年个人出资9000元协助管委会丈量全村的房屋。</p><p class="ql-block"> ——慈孝为先,传承优良美德——</p><p class="ql-block">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位堤村的敬老风气更甚。作为党支部书记,他提出弘扬孝道,宣传和谐,鼓励做好人好事。</p><p class="ql-block"> 2013年出资600元安装了全村主街道电线杆上的尊老重孝宣传标语牌。2013年出资16000余元在自家的责任田上修建了村民健身场所,安装了健身器材。</p><p class="ql-block"> 自2009年每年重阳节给全村70岁以上老人送鸡蛋。每月10号为7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贾长源就陪着理发师上门到床边为老人服务,所需的一切费用由贾长源自己负担。2015年起承担全村新农合资金每人每年20元。多年以来,贾长源从未在公家账上报销过任何开支及办公费用,自己倒贴进十余万元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p><p class="ql-block"> 谈及孝顺老人,大伙儿都说贾长源是个好带头人。“你说啥是孝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有自己的孝顺方式,父母年纪大了,不让他们缺吃、受冻、经常给父母洗洗澡、回家的路上给老人捎个火烧之类的小吃。我们要对老人好,因为谁都有老了的那一天。”在贾长源看来,孝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用心,老人就会幸福。</p><p class="ql-block"> 贾长源虽已退休,村里已水泥路户户通,村庄里郁郁葱葱。但闲不下来的他又有了新牵挂——村里日渐式微的家族文化。</p><p class="ql-block"> ——木本水源 千年家风铸魂——</p><p class="ql-block"> 位堤村贾氏,源于西周,周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贾地,谓之贾伯,贾伯之后裔,便以贾为姓,迄今已三千余年。</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初年,位堤贾氏始祖贾学九由山西洪洞县迁居胙城,至四世下分三门,长门明正德年间迁居王堤,现居王堤、老岸、刘庄、胙城、位邱、平陵、大潭等地;次门明万历年间迁居贾庄,现居贾庄、八里屯等地;三门即是位堤贾氏,七世祖贾见明正德年间迁居魏家堤,后裔现居新乡经开区位堤村。清雍正年间至民国,位堤贾氏陆续有迁往三王庄、曲里、贾堤、大张庄、井岗、新乡等地。</p><p class="ql-block"> 2012年10月17日,《平原晚报》就刊登过位堤村的贾氏族谱文化,在位堤村村口,有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墓,古墓的主人是明朝的贾见及妻子胡氏。贾姓村民说,那是他们的老祖先。代代相传的说法,位堤村原名叫魏家庄,魏姓居多,后贾氏祖先迁居于此,世代繁衍。因村庄位于原黄河堤上,村名就改为位堤村了,随着魏姓衰落,贾姓逐渐成为位堤村第一大姓。</p><p class="ql-block"> “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据明朝嘉靖三年修的旧族谱记载,贾见就是贾学九的七世孙。时任位堤村党支部书记、贾学九的21世孙贾长源介绍,历史上贾氏名人辈出,胙城贾氏后人也毫不逊色。比如抗日战争年代,延津县的胙城贾氏后人贾子和走上革命道路,组建抗日民团,带领当地百姓开展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是豫北一带很有影响的人物。贾长源说:“注重族谱除为了清楚门第外,还有就是延续胙城贾氏从善、爱国的家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姓氏载道 黄卷明灯传薪——</p><p class="ql-block"> 人常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贾长源作为贾氏后裔,他骨子里流淌着贾氏家族的血脉、有着一种对家族历代先祖的敬畏,对家族的情深义重,对位堤村的热爱,一种对家谱的热衷,一种执着追求和持之以恒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13日,贾长源邀请河南省贾姓文化研究院院长贾慧升,到位堤村走访位堤村的贾氏祖茔以及古建筑物。贾长源带领村中热心家族事务的五人陪同,介绍观看了明代始迁祖贾见墓碑、位堤贾氏来源碑志、贾氏修茔功德碑。</p><p class="ql-block"> 一行十余人三鞠躬,拜谒了位堤村的贾姓始迁祖,诚敬先辈。观看了村中的《太行堤遗址公园》、《西汉贾让治水浮雕图》、《黄河颂碑雕》、《明代龙王庙》等贾氏村中遗迹建筑。通过双方座谈,更加清楚了新乡这几支贾姓的血脉渊源。 </p><p class="ql-block"> 2024年,河南省贾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准备出版《华韵流芳——缅怀当代贾姓先贤文集》一书,本来计划出版80页—100页,贾长源听后,专门与河南省贾姓文化研究院院长贾慧升沟通建议,说我们出一次书不容易,如果出书,就要上档次,不要像那些杂志书一样,插图多,内容少,最少要有二三百页。全国贾姓几百万,我们的先贤有多少?在贾长源的提议下,通过贾慧升院长和编委会的努力,最终一本净重1015克的书面世,得到了贾姓族人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他不单提议书的质量,并积极投稿、捐款1000元支持《华韵流芳》的出版工作。他关注关心河南省贾姓文化研究的发展,多次到郑州参加河南省贾姓文化传媒公司的开业、《华韵流芳》一书的发行仪式暨祭拜中兴祖贾谊等贾姓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 位堤村贾氏族谱,是在2001年编修的,时过二十多年。许多年轻人,都说不清楚祖上从哪儿迁来?辈分排到哪一辈?贾长源说:“人不能忘了本,就像树不能没有根。”位堤村贾氏族谱,该重新编修了。2024年6月,他再次邀请贾慧升院长来到位堤村,专为贾氏族人讲解编修族谱的意义和重要性。随之,贾长源同村上贾姓族人,成立了位堤村贾氏族谱第二次编修理事会,组建了顾问团,进入贾氏族谱二次编修工作,时至一年,目前已经进入到文字编排阶段。</p><p class="ql-block"> 此次族谱序言中写道:吾之贾姓,亦为大姓,焉能落于人后,理应续修家谱。正如北宋理学家程颐曰:“家法坏,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p><p class="ql-block"> 吾谱从二零零一年,至今已二十余载。续吾之家谱,以明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之精神。使后人了解家族之生息、繁衍、迁徙、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等。</p><p class="ql-block"> 位堤村本次族谱编修,改变了以往女儿不能上谱之规定,女子一律收入族谱,娶之进门女子亦一并收入族谱之新突破。</p><p class="ql-block"> 贾长源说:由此族谱,位堤村贾氏祖宗支派分明。让老者知其源,少者闻其传,居者守其籍,行者记其始。即远徙异地,亦知在黄河堤畔,有村名位堤村,是贾氏先祖迁立茔之地。使之后世子子孙孙,有族谱书籍所存,以了解始祖、世祖之详情。</p><p class="ql-block">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瘦瘦的身材,憨厚的笑容,10年的党支部书记生涯让他操碎了心,编修族谱使他熬红了眼,脚下的路要修,心里的根要扎深。有人问他,当支书和修族谱,哪个更累?贾长源嘿嘿一笑:“都累,但看着村里日子红火,看着后辈知道自己从哪儿来,这累,值!”</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8日修订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