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陪伴,一个人类情感中非常美好的字眼;一个现代人类很容易就忽略掉的爱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先讲个故事吧,我听到这个故事有20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有个母亲,有知识、有事业,可惜早年丧夫,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前途和教育,高中阶段就将孩子送到美国读书。以后儿子一直在美国读到博士,就业、结婚,虽说母亲也曾去过几次,也是匆匆忙忙,几日而已。后来这个母亲退休了便变卖掉北京的房产想到美国和儿子团圆,没想到儿子断然拒绝。说不希望母亲打扰他的生活,希望母亲一直留在北京,他可以负担她老年的赡养费。为母之人一时想不开竟然自杀了。</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个故事的人几乎都会谴责儿子的不孝和冷漠,当年我也一样,并很小心地提醒我不要做这样的儿子。如今我年过半百,有儿有女,忽然觉得这个母亲真的也曾经是错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长大是因为有父母的陪伴和守望。不仅仅是生理的衣食和医疗,还有情感的安慰和教育。而这位母亲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缺失了重要的一部分,步入高中大约15-16岁,正是青春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需要母亲的陪护和守望,而不仅仅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知识和文化。如果一个人从15岁到35岁成长、教育、就业、结婚在异国他乡,这个儿子其实已经是山姆大叔的孩子了,不可能理解母亲在国内为他学费付出的所有痛苦和辛劳。在孩子的眼里,母亲不过是大洋彼岸的生活费来源而已,所以将来也用钱来支付这种抚养之恩吧。陪伴,在所谓的前途和教育面前被忽略得彻彻底底,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p> <p class="ql-block"> 孩子之所以叫天使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就生下来了,然后我们按照自己的希望和自己认为重要的目标帮他们规划了人生。请问,有哪个孩子在未曾知晓世事之前嫌弃过自己的出生之家贫穷;又有哪个孩子上学时要求父母一定要把自己送到市重点。所有的孩子只是离开父母去幼儿园时哭得死去活来,只是在不会写作业时被父母训得六神无主。</p><p class="ql-block">说实话,“我要给孩子最好的”不过是我们认为的最好,孩子从来没有向我们张口要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估计有很多父母要反问我了,孩子小不懂事,难道父母不应该为他们规划好人生吗?当然应该,但我们要考虑一点为什么生命设计成孩子在小的时候不懂事,要父母陪伴,要喜欢玩耍,要无知没有任何物欲?因为在小的生命阶段,他的大脑和五脏要进行人生、情感、社会、善恶的程序写入。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深深地记入他的五脏,那么一生几乎他不会磨灭这种感受和印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小时候的印象非常深刻,而长大后很多事情却会模糊;为什么我们在潜意识中会有奶奶、姥姥的的告诫,而老板的训诫只是肤浅的行为规范。所以,让孩子在自己的家庭中长大,孩子才是自己的,这种陪伴和程序写入一生只有一次;当孩子心智成熟,知识是任何年龄都可以学习的,只要你愿意,而且不一定非要在美国。</p> <p class="ql-block"> 陪伴是十分珍贵的,尤其在冷漠而忙碌的都市。如果一个人舍得花时间陪陪你,和你聊天,陪你吃饭,一起吹牛,真的珍惜这份真情吧。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有限的,快乐的与人相处便是生命的重要意义了。夫妻是什么,我的定义是死了以后还要埋在一起的两个人。活着是陪伴,死后仍要共穴而眠,不朽的不是爱情是陪伴左右的肉体和灵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有些话要走过人生的很长路才能理解,有些人要失去了才知道对于自己的意义。能真正陪伴自己的人,在医院的病床前,在每天的晚饭后;是闯了祸打得自己满街跑的老爹,是那个总考全班倒数第一的儿子,是天天拌嘴的老伴,是真的很丑却为你生了2个孩子的女人。抱紧儿子那温热身躯,我陪着他长大,他也用自己的旺盛生命力陪我走在衰老的路上,生命本就是共同的厮磨耳鬓和吃喝拉撒,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人生有很多事也就通透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