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绍兴游随笔

平淡是真

2023年10月去了杭州,近处去了市内的一些景点,远处去了乌镇和绍兴。<br> 2023年10月16日跟团一日游去的乌镇,乌镇是个很大的江南水乡,分为东栅与西栅两大区域,不管是东栅还是西栅,整体布局都是中间一条河,两岸古宅错落有致,那些古宅,有的一侧地基在岸上,另一侧靠水中石柱支撑凌驾在河上;有的紧挨着河水,出后门下几阶楼梯就能到河里洗洗涮涮;有的则离河有点距离,这距离自然就成了沿河的小路,小路边安置有带靠背的长椅,走累了可以歇歇。 凌驾在河上的古宅 和河水紧紧相依的古宅 河边小道上带靠背的长椅 放眼望去,摇橹小船游走在百年水道上,看两岸枕水人家倒影如画;拱形小桥横跨河上连接两岸,两岸百姓人家、市集烟火。流水悠悠,时光也悠悠,这就是水乡的诗意吧。 先去的东栅,踏入东栅,古风扑面而来,虽然已经开发成景区,但仍保留了较多的原始居民区和较为原始的水乡风貌,每一处都透露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漫步在东栅幽静的古巷,脚下是古老的石板路,两旁是木窗木门木壁的老宅,偶尔还能见到几位老人悠闲地坐在门槛上,抽着旱烟,聊着往昔,生活气息浓厚。东栅几乎没有商店,人也很少,不仅是个幽静的地方,还带着旧时岁月里江南水乡的淡淡古韵。 东栅‌的矛盾故居、‌江南百床馆、江南民俗馆、江南木雕馆等,还有那高高挂起随风飘扬的纯手工制成的蓝印花布,无不是历史遗迹、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艺的展现。 东栅令人难忘的除了幽静、古朴,还有爬竹杆表演,也称为高杆船表演,是乌镇东栅景区内的一项传统民俗表演。一艘船上立着一根很高的竹杆,竹杆下粗上细,上端向一侧弯曲。表演者身穿白色服装,样子像个蚕宝宝,爬到高高的竹杆上端表演各种动作,比喻蚕吐丝做茧,以祈福桑蚕业能有个好收成。这项表演绝对有着惊险的视觉效果,因为全程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竹杆顶端还忽闪忽闪的,真为表演者捏一把汗。 下午从东栅坐车去西栅,和东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栅商业气息及其浓厚,有美食店、咖啡馆、酒吧、冷饮店、商店,游人也多,熙熙攘攘的感觉不如东栅,可一到夜幕降临,万家灯火齐亮,两岸灯光璀璨,河水在灯光下波光粼粼,西栅顿时变得流光溢彩,这份独特的视觉享受让人流连忘返。 西栅夜景 西栅还有文化气息浓郁的大剧院、木心美术馆、昭明书院等,印象最深的是那老邮局,该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前身为光绪十七年(1891年)设立的老协兴民信局,砖瓦结构搭配西式铁门的设计风格与江南水乡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 。邮局现存清代邮差服饰、邮传部公事封等历史文物,仍保留信件寄送功能并提供"邮政慢递"服务,最长可寄存15年信件。作为西栅景区标志性建筑,邮局门口树立着刻有"乌镇光绪二十九年"字样的青铜邮筒,游客可在此购买乌镇特色明信片并加盖纪念邮戳,真有年轻人在排队买明信片,倒退多少年,我一定也会凑这热闹,现在没有这雅兴了,老喽。 <br><br> 就是这个邮筒上刻着“乌镇光绪二十九年” 然而参观三寸金莲馆心里是不忍的,这里展示的是明清时期缠足文化,我很愤慨中国历史上怎么会有这样摧残人的民俗?<br><br>很遗憾,没有在乌镇住一晚,未能感受到那晨雾从青石板路上蒸腾而起的清晨,也未能看见乌篷船从雾中缓缓显形,更没有看见古宅中升起的第一缕炊烟,乌镇的清晨一定是安静的、美好的,向往!<br><br>乌镇,这座古朴的江南小镇,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从这座水乡古镇走出了茅盾、木心等文化名人;乌镇戏剧节、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更是让它名扬四海。在未来的日子里,愿乌镇能够继续保留那份古朴与宁静,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江南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br><br>乌镇回来休息一天,2023.10.18坐地铁去绍兴,在“鲁迅故里站”下车,走了一段路,路不是很远,但正值我腿疼,走的那个艰难。先看见了咸亨酒店,门口有孔乙己的雕塑,和这位“名人”合个影。站在店门口往里看,能看见的空间很小,右边几张桌子,左边是前台,中间迎面有一个圆形的门,估计主要的餐桌椅和后厨在门里面。我也就是顿足看了一下,没有“温一碗醇香的黄酒,来一碟入味的茴香豆”的兴致。 因为绍兴是听说地铁可以到达临时决定去的,没有作功课,不知道鲁迅家老宅有两处。一处在鲁迅纪念馆的东侧,是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①),是鲁迅先生的祖辈世居之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四进院;另一处在鲁迅纪念馆的西侧,是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这里不仅是鲁迅先生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地方。新台门建于清嘉庆年间,院子共分六进,有大小房屋80余间,占地4000多平方米。1918年因家庭变故,新台门卖给了隔壁的大户朱家,朱家的子孙对新台门进行了部分改建,不过主要建筑布局得以保存,家具、装饰物等陈列基本未变。新台门现在也开放供人参观,也是鲁迅故里景点的组成部分。<br> 我们当时不知道这些,看哪里有人排队就去了哪里,结果进的是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周氏家族在绍兴曾是名门望族,走进鲁迅祖居,第一个感觉就是好气派的宅邸,青瓦粉墙的砖木结构,四进院,房间多,厨房炉头就有四个,可见是大家族。周家老台门是绍兴古城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台门建筑,在此清代绍兴望族生活场景可见一斑。 鲁迅纪念馆 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 厨房一角 院子最后面就是百草园,现在这里还是一片菜地,感觉不到和其他菜园有什么不同,但正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那样,当年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从草间直窜向云霄的云雀,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又酸又甜的覆盆子果实、“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这些自然的形态和声音,带给了孩子们无限趣味,这里就是鲁迅儿时的乐园。 出门向左走不远过一道石板桥,就是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塾师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三味书屋也因鲁迅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生动描写而广为人知。 三味书屋的牌匾,扁下挂着的一幅古树与梅花鹿的古画也都还在。 从三味书屋出来见到约好的城市学院同事李老师和她女儿,一起去了附近的沈园,小小园子本无什么特色,但墙上的一首宋代文学家陆游写的《钗头凤》却是千古绝唱。此词描写了作者与原配唐琬的爱情悲剧,记述了作者与唐氏被迫分开后,在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 四人在不远处找个地方吃午饭,印象最深的是那酒酿圆子,二十几元很大一碗,味道醇香,酒酿稠稠甜甜的,糯米圆子又多又糯,太好吃了。后来晚上在西湖边看音乐喷泉时吃的酒酿圆子,48元一大碗,稀汤寡水,圆子小的像珍珠,数量也少,比绍兴的差远了。 跟着李老师的女儿去了网红打卡地㹧(ang)sang(犭茶)湖,车开了不少路,找来找去找到了,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湖,一条长型石块铺就的小路伸向湖中,她在网上看见的日出日落很美,但我们去时大中午,湖面白花花一片,没有任何美感。 后来又去了周恩来祖居,感觉也是大户人家,三进院,每进三间房,两进之间各有天井相隔,厨房里也是四个灶头。一天看了两个名人故居,感觉当时的江南大户人家宅邸比陕西大户人家的宅邸气派多了。 注:①绍兴的台门是指当地传统民居中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式住宅,起初是对有身份之人住宅的尊称,后演变为对这类建筑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