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老师李国卿

张明(谢绝私聊)

<p class="ql-block">  惊闻李国卿老师不幸逝世的噩耗,内心十分悲痛。毕业42周年,我们一起去看望老师的一幕幕在我眼前回放。那次老师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他能叫出我们每个同学的名字,甚至能讲出每个同学的特点,还让代问有些熟悉的同学家长好……如今却阴阳两隔。</p> <p class="ql-block">  那年是我们高中毕业42周年,几位同学提议去看望李老师,大家纷纷响应,相互告知,认真准备,有人专门请画家画了幅几个硕大的桃子,示意桃李满天下,有人请书法家写了条幅,有人准备了横幅"四十二载师生聚,似此星辰非昨晚,"这些都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真诚的热爱,浓浓的恩情,深深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我们二十几位同学如约到老师家,老师满脸的笑意,虽然没有年轻时的干练,但还是精神抖擞,脚步健硕,目光炯炯有神,还如当年那样有穿透力,能看到你的心底,老师和师母做了充分的准备,水果、干果、糕点很多品种,甚至还给同学们准备了香烟,在老师眼里我们还是孩子,可那天老师给我们不停的发烟。同学们把给老师准备的字画纷纷展示出来,老师看着字画也非常激动。</p> <p class="ql-block">  我们同老师一起来到饭店,本来几位女同学还想扶老师,可八十五岁的老师步伐稳健有力,同学们围着他又说又笑,老师倒成了一"景“,同学们轮换着,一边和老师说话,一边合影留念。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也大都退休,老师还能叫出每位同学的姓名,说出当时一些同学的故事,或者同学的特点。同学们为老师的极强的记忆能力而震惊,为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感到暖心激动,为老师健康的身体感到高兴与心慰。</p> <p class="ql-block">  进了饭店包间大红色的横幅映入眼帘,《四十二载师生聚,似此星辰非昨夜》,内容暖人心沁,又恰似当年,老师提出今天大家赶个时尚,实行AA制,老师还这么与时俱进,更让同学们感到惊喜。老师首先讲话,他的声音还是那样宏亮,标准的普通话,还是那样有穿透力,他的声音明显有些激动说:"同学们今天来看我,我非常高兴和感谢,首先给大家道谦,当时没有教好大家……"同学们纷纷打断老师讲话,说:“没有,你教的非常好,是我们没有好好学,对不起您的一片热心,”老师接着说:"你们是我代过的,感到很满意的班级。现在国家兴旺发达了,咱们还是要多为国家做贡献,要热爱国家……"接着,班长代表同学们发言说:"在老师的教导下,同学们纷纷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不论是工人,是战士,是职员都在为国家做着贡献,都取得了好成绩,这些都是老师教育的结果。"班长有点哽咽的说:“老师是教我们扣好第一颗扣子的恩人,有了您的教育,我们才很好的完成了工作阶段的任务,我们深深的鞠躬,感谢老师!"同学们站起来向老师鞠躬感谢!</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些,我的眼前模糊了。回到当年的情景,那是初一开学第一天上课,我们坐在教室里,铃声响过,走进一个人来,他中等个子,穿着深灰色的中山装,头发留着平头,戴一个深度的眼镜,我可以看到镜片,一圈套一圈。他走到讲台前,给同学们鞠了个躬说:“从今天开始,我做你们的斑主任,”一边说着,一边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了"李国卿"三个字,一笔一画,字迹好似深深的印在黑板上,从这时开始,他教了我们整整5年,这5年我们和老师建立了好似平淡无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教我们语文课,他是因爱人在国棉一厂工作,解决两地分居,从宝鸡虢镇中学调来,那是陕西省名牌中学,他给我的第一应象是非常认真,他的板书从来都是一笔一划,写出的字隽永有力,笔划有轻有重,有粗有细,结构美妙,特别在写勺、提、撇、捺时,给我们有力量的感觉,更有美的享受。他上课时拿两样东西,一是语文课本,一是教案本,教案本比书本又大又厚。一次快要语文考试,连上两节语文课,他把书和教案本留在讲台上,我偷偷翻开了教案本,想看看老师有没有考试重点,让我大吃一惊,非常漂亮的楷书字体,恭恭正正,一笔不苟,整齐美观,如同印刷品,里面有些段落用红色字写,有些段落是蓝字下面有红笔划扛,有个别字下面画小圈,比语文课本的内容多很多,当时我也看不懂为什么,现在想起来,那教案是那样的厚重,那样的有温度,那样的有感情,那样的有爱义,那样有责任感,那样有……</p><p class="ql-block"> 记得他给我们讲,语文课是基础课,学不好语文课,就会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那时强调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他的讲的话,我似懂非懂,没有那样深刻的认识。那个年代,社会对知识的理解不同,用学工、学农,代替上课,同学们对学习的态度也相差不小,同学中有学好学坏都当工人的说法,上课时有小声说话的,有离坐位的;他讲课总是进入自我营造的课文内容的环境中,似乎把课堂中个别现象置之脑后,决不因此耽误想好好学习的同学;也有的同学想好好学点东西,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面对这复杂的情况,李老师尽一切努力,不让一个学生轻易放弃学习,不耽误每个爱学习的学生学习机会,对同学们采取不同的方法,他讲课时提高声音,尽可能压住交头接耳的声音,让每个同学都能听见,为不打断正常教学,他有时走下讲台,到说话的同学面前讲,甚至轻轻敲一下桌子,做出提醒暗示,不使说话的学生尴尬……</p><p class="ql-block"> 那时除过课本,没有课外读物,他就让同学们反复读课文,甚至要求背诵。老师国文知识深厚,讲课时引经据典,通俗精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们的好奇心,新鲜感和联想空间与思考余地。他总是想为我们多讲述一些知识,多让我们动笔写作文。记得一次作文评析,有位同学写到,"我学习到很晚才睡觉,当我关灯后,红红的灯丝还发着光……"老师评讲说,他写的很细致,但要真实的观察和描写。这使我们学会如何写好真实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学校组织学工,学农活动很多,我们还挖过防空洞,算是学军活动,但不论什么活动,他都教我们要热爱劳动,学会劳动技能。</p><p class="ql-block"> 高一夏天,我们到咸阳农村参加夏收,男同学负责把捆好的麦子拉回场上,女同学负责拾麦穗,女同学住在农民家里,男同学住在村小学教室里。我们在地上铺一层厚厚的麦草,麦草上铺上自带的褥子,就是这集体住宿也是件新鲜事,晚上大家讲笑的、欢歌的好不容易睡着了,随后鼾声大起,也有咬牙切齿的,有放屁说梦话的……非常融和,李老师的被子铺在靠门边。对于城里生长,工厂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奇妙,一个架子车能装一人多高的麦梱,而我们只能装几捆,农民装马车的技术,让同学们敬佩,一茬压一茬,用大绳一捆又稳又多,充分体现了"抢"三夏,龙口夺粮的关键,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农民,了解了农村。老师对农活很在行,熟练的用两撮麦杆拧成绳壮,将割倒的麦子捆成梱,捆出的麦捆,个个麦穗儿齐齐的,连一个倒穗都没有。我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捆不到一起,凑合捆上,一提就散,我们只有拉车或推车了。</p><p class="ql-block"> 一天中午,几位男同学,偷偷跑到村子小水库游泳,被农民发现送到老师跟前,老师知道详情大发脾气,痛斥那几位同学。这么多年,我们在课堂上捣乱;课间甚至打架,即是这次夏收,几个同学恶作剧,趁一个同学睡着了,把凉水倒在这个同学内裤上,然后把这同学叫起来说,这么大还尿床,羞得这同学满脸通红,老师也没有发过这么大的火,这次看来犯了大错了,几位同学只有低头埃训。我这个当班长的也有些害怕了。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如果有什么意外,老师该如何给家长交待!</p> <p class="ql-block">  我的思绪又回到当前,眼前这个慈善的老人,可以说为我们的成长操尽了心,承担了多少责任和压力。那时我们没有课外读物,老师想尽办法让我们多学些东西,在参加三夏劳动休息时,老师给我们讲书,《水浒传》许多章节,都是老师给我们讲的。"三打祝家庄"、"倒拔垂杨柳"等,他讲的声情并茂,是那样生动,那样有感染力,深深吸引着我们。从此班上的同学们开始找课外书阅读,一本书在同学手里传递着,接力着,虽然也有上课看小说的了,但大家学语文,爱语文的热情大大提高,我现在写点小作文,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1976年恢复高考,李老师好似换了一个人,对我们抓的特别紧,管得特别严。同学们也为迎接高考做最后冲刺。除过正常上课,老师补过去耽误的课,又加强针对高考的练习。晚自习课,我们在教室做题,做卷子,他在教室坐着,转着,谁有问题马上解决,他还请其他代课的老师,每晚到教室来一次,同学们有问题及时解答。1978年高考,录取比例很低,我们全年级共录取三个同学,我们班就有两位。同学们在这一年中,学到的知识又多又扎实,既是没有考上大学,但对后来大家工作后,参加社会其他各种学习,考试都有很大的作用。很好同学陆续都考上了电大,函大等,接受了高等教育。</p> <p class="ql-block">  对我个人,有件事终身难忘。那是高考的第二门课,老师组织同学们都集体前往考场。因我父亲单位离考场比较近,中午就去父亲单位吃饭,还能休息一会。我给李老师请了假,老师嘱咐我一定按时到。我吃完饭,父亲安排我休息,并按时出发。我骑上自行车,一路急蹬,想早到一会,稳稳神,可路上自行车链子掉了,弄得我满头大汗也没装好,情急之下推着自行车一路小跑,好在路不远,差几分钟到考场。李老师焦急的等着我,看到我,忙迎上去,接过自行车说:"不急不急,还有时间,稳定情绪,慢慢答题"。现在想起来真是应验了那句话,关键时候掉链子,可老师的几句安慰话,让我心情平缓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围着老师,你一言我一语,有询问老师这些年情况的,有述说学校时的故事的,有汇报工作时感受的,有说现在生活情景的……说不完,道不尽,说话声,欢笑声,浓浓的师生情,绵绵的同学义,在这房间里弥漫着,融合着,交互着……看着老师和同学们那亲热的交流,那天聚会时间拉得很长,谁也不提散场。我突然想起了两句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应该是李老师一生职业的最好写照!</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您虽然去逝了,但您永远都是我们的班主任,永远是我们的老师!愿您在天堂,依然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于西安</p>